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7235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docx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

哈尔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

院字[2006]97号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是关系高校长远发展及全局的重要工程。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配置,重组学科专业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我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中关于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实际以及省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状况与分析

“十五”期间是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起步时期,经过学科专业重组和调整,我校的学科专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学科专业的层次、数量、结构和规模都有了较大发展。

1.学科体系与结构。

“十五”期间,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重点是在原专科专业基础上进行本科专业建设,同时通过确立研究方向、课题立项和队伍建设进行学科建设,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

学科建设紧密追踪学科前沿,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六大学科门类的13个一级学科,确立了13个二级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并成立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史研究所。

2.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我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七大门类的18个二级类(详见表一)。

从学校本科专业体系与结构状况来看,已基本形成了以应用类、教育类学科专业为主,文、管、法、理、工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这些专业基本能满足哈尔滨市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地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表一哈尔滨学院现有本科专业目录

学科门类

二级类

专业

本科创办时间

学位时间

03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2003

0304政治学类

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2000

2004

04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5W小学教育

2003

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2001

2005

05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000

2004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2000

2004

050202俄语

2005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2002

050403音乐表演

2003

050406美术学

2002

050408艺术设计

2000

2004

050416摄影

2003

050418动画

2005

06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2001

2005

07理学

0701数学类

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0

2004

0702物理学类

070201物理学

2000

2004

0703化学类

070301化学

2000

2004

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2002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2001

2005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2003

08工学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2002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1

2005

080611W软件工程

2005

0807土建类

080703土木工程

2002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2003

11管理学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3会计学

2004

110204财务管理

2003

——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从2003年开始,每年投入近1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明显提升,结构逐步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学科、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在职)。

教师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与2001年1月时相比,专任教师由406人增至554人,教授由19人增至33人,副教授由181人增至2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至6人(另有在读博士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增至160人。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通过院系调整以及教育资源整合,基本上构建了传统优势专业、应用型专业两个层次的专业体系与布局,形成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小学教育、艺术设计为优势特色的主体专业。

省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实现了突破。

小学教育专业2005年被评为省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素描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实验室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先后筹措三千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与改造,共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平台、体育综合训练馆、数字化图书馆、金工实习车间(改为基地)等一批基础教学设施。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得到更新和补充,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4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省级评估。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修订实践教学文件,建立健全教学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室管理的规章,为规范教学过程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初步建立起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目前共建有校外实习基地46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几年来,实践教学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对外合作办学快速拓展,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对外合作开发互利的学术项目的途径逐步增多。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

从高校未来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的要求来看,目前我校学科专业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做得不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不明显,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优势学科专业,尚有待进一步的扶持、建设与发展。

其中:

理学类各学科,长期以来较为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在某些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对薄弱,与我省、我市以及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工学类各学科,长期以来注重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但实用技术培训不等于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较为重视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教学研究。

但大多数学科的研究与我省、我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对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思想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很少回应与解答,这种侧重理论但研究方向分散且轻视应用的特点,已经成为人文社会学各学科发展的障碍。

(2)学科研究方向尚不够明确。

我学校有明确稳定研究方向的学科偏少,多数学科尚未形成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严重地影响了学科梯队的组建,难以发挥团队力量,直接阻碍了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培育。

(3)学校现有的27个本科专业中,工学、管理学等应用性专业偏少,与学院定位结合不够紧密,部分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全校一盘棋规划增设专业有待深入;新专业的建设还需要有一段过程;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入,多数专业特色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专业建设的创新动力不足,发展速率缓慢;部分老专业方向陈旧,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高;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够,特色专业偏少,亟需培养。

(4)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及国内知名学者紧缺,学科梯队尚未形成,某些学科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科研的整体水平薄弱,科研促进教学的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过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太少。

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数量偏少。

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偏少,特别是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不够,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人才培养及学术队伍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激励机制,学科建设的投入尚需加强;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有待深化,观念亟待更新。

学科专业建设缺乏政策导向,评估、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师资的数量和整体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要。

(5)实验室整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全校性的实验实习教学的公共平台尚未完全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验室开放不够,实验开出率有待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偏少,实践系列教材或教学资料建设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尚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结构不尽合理,水平有待提高。

4.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21世纪的竞争焦点依然是人才竞争。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生源和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

没有较强竞争力和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一所大学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从国内形势看,新世纪伊始,国内高等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师资的竞争和学科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目前,生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学生已经开始由“能上大学”向“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和修读理想的专业”转变,我校面临的压力较大。

为迎接新的挑战,实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实效和水平,不断增强我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学校整体的竞争实力。

二、“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校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科专业建设为重点,瞄准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求,坚持“加强基础学科,扶持特色学科,突出建设培植优势学科,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与功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针,推进学科建设,带动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1.学科方向建设。

以学科方向建设为基础,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研究所(室)建设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金投入为保证,用五年的时间(2006-2010年)初步构筑学校的学科体系,形成3-5个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方向,为专业建设提供生长点,为申报硕士点做准备,为把我校建成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综合性的地方高校创造条件。

2.专业方向建设。

总体思路是调整巩固传统专业,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突出的本科专业结构体系。

巩固和提高与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学科相匹配的主体专业,建成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3-5个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8-10个优势专业;加快发展信息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

2010年,本科专业达到35个,普通本科生达到14600人。

3.学科专业梯队建设。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890人,其中,培养和引进10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带头人,3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50人学科中青年骨干。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从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现在的1%提高到10%以上,教授总数达到90人,副教授总数达到370人。

4.学科专业基地建设。

力争建设1-2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1-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1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和在科技成果转让上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跨学科、全校共用的综合性实验中心。

5.学科专业发展基础条件建设。

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关键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尤其是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实验室、研究室、工作室等)达到标准。

6.学科专业管理体制建设。

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术性是现代大学的根本标志。

要积极改革现行的科层化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并富有活力的学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作用。

表二哈尔滨学院2006——2020年本科专业设置规划

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门类

专业

设置时间

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类

020107W保险◇

020109W金融工程*

2009

020111W信用管理◇

03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030303W家政学◇

0304政治学类

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030402国际政治◇

04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4教育技术学*

2008

040105W小学教育

040106W艺术教育◇

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040207S休闲体育◇

0403职业技术教育类

040316W电气技术教育◇

040318W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040328W建筑工程教育*

2009

040331W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040335W文秘教育*

2008

040337W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05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050202俄语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050403音乐表演

050406美术学

050408艺术设计

050407艺术设计学*

2010

050427S会展艺术与技术◇

050416摄影

050418动画

06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07理学

0701数学类

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2物理学类

070201物理学

0703化学类

070301化学

070303W化学生物学*

2009

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0713材料科学类

071301材料物理◇

071302材料化学◇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071502应用心理学◇

08工学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11W软件工程

080623W数字媒体艺术◇

0807土建类

080703土木工程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11管理学

11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05W工程造价*

2010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3会计学

110204财务管理

110212S物业管理◇

110218S酒店管理◇

110208W审计学*

2010

110209W电子商务◇

1103公共管理类

110308W城市管理◇

110311S会展经济与管理◇

1105图书档案学类

110503W信息资源管理◇

注:

*为十一五拟建本科专业;◇为十一五后拟建本科专业;无标记者为已建本科专业。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定位准、办特色的原则。

在国际化、信息化、大众化、现代化高等教育格局中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构建学科发展的基础平台。

准确界定主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的性质、任务及相互关系,理清学科之间的内部结构及其逻辑联系;在首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考虑学科专业的后续发展和层次提升。

每个学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同类学科专业的结构特点、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办出特色;全体教师坚持个人学科定位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培育学科竞争力。

2.坚持学科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相统一的原则。

体现以教学为主,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生明确的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1.凝炼学科方向。

每个二级院要在二级学科中确立有发展前景、可形成特色和相对稳定的1~2个学科方向,并以它们做为重点,加强建设;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确定3~5个学科方向,设立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为建立校级研究机构创造条件。

2.构建专业群。

构建与重点学科、学科群相匹配的以主体专业为龙头的专业体系。

稳定现有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适度增加新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达到35个。

新增专业主要分布于应用型专业,并注重对学科群的整体支撑作用。

对本科专业的建设以稳定、提高现有专业为主,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实施“精品本科”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校的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达到3-5个;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省级教学名师达到2-3人。

在此基础上,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十一五”后期适当增加一批本科专业。

“十一五”期间通过专科专业升本、学科交叉等途径重点进行泛教育类、艺术类、电器信息类和泛管理类专业群建设,学科门类增加到八个,二级门类增加到21个,本科专业增加到35个,专业布局更加合理。

同时,加强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生前期按学科门类设置公共基础课、中期按二级专业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后期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

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

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缩减课内总学时,加强基础和前沿,增加专题讲座和选修课。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

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

要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各学科门类多数专业都有精品课程并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3.构筑学科基地。

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现代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

对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学校将成立相应的研究所,对二级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将成立相应的研究室,并对支撑其研究的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确立3-5个校级重点学科,成立相应的研究所;二级学院将再确立10个左右院级重点学科,并逐步成立相应的研究室。

至“十一五”结束,学校的研究所总数将达到10个,研究室总数将达到15个左右,对支撑其研究的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

4.建立完善学科管理体制。

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实行校、二级学院(馆)、研究所(室)三级管理体制。

学校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宏观规划、指导和考核;二级学院(馆)负责学科建设工作的具体规划和管理;研究所(室)负责本二级学科点建设的具体实施。

在此基础上成立校、院两级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校、院两级学科建设工作,并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

四、“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思想;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更加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讨论要紧密联系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的实际,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分级分层次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建设。

为此,校、院两级必须充分重视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工作,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学科专业建设任务,特别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形成稳定的社会、同行专家、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良性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

遴选校级重点学科,对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按照不同的建设目标及任务,加大建设力度,在资金、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巩固学科基础、充实学科内涵、加强梯队力量,使其成为我校学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学科。

对有发展前景的学科给予必要的扶持,夯实基础、改善条件,使之尽快成长,力争使硕士点建设取得实质性发展;鼓励其他学科向重点学科靠拢,通过交叉、渗透融入重点学科,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对全校的专业分新专业、重点专业、传统专业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1.新专业的建设。

近几年,我校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格局均衡发展的需要,新建了许多专业,其中毕业生不满三届的新专业有16个,部分新专业已经得到学校经费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对新专业的投入,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完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得到社会的认可。

2.重点专业的建设。

重点建设的专业要能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代表学校主要的服务方向和反映学科主要发展的方向。

拟建设的重点专业是:

(1)优势专业。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已形成一些颇具特色的优势专业,如小学教育、艺术设计、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

它们的综合实力强,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这些专业内涵的拓宽与更新,使它们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有较高社会声誉,有鲜明特色,省内有影响的专业。

(2)与校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点建设相对应的专业。

(3)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有一定办学基础的专业。

通过加快这些专业的建设力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形成特色,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之成为我校的优势专业。

3.传统专业的调整与提升。

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与提升传统专业,在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扩大专业的适应面。

(三)树立“精品本科”理念,培育学科专业特色

本科教育是我校的主体,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十一五”期间要积极调整与提升传统专业,开设交叉专业,在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基础上,力争在学校优势学科中办出有影响、有特色的优势专业。

1.加强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总体布局,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基本规格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反映各门学科研究与发展新成果,本着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要求,合理规划设计各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课、基础课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堂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将一些有优势、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