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6037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中的倒装句.docx

论语中的倒装句

点点愁,声声慢鲁迅的小说值得一读

《論語》中的倒裝句2008-03-2022:

21:

05|分类:

默认分类|标签:

|字号大

小订阅

小打小闹,切勿见笑.

此處所謂倒裝,是把《論語》中的相關語句與現代漢語相較,其中與現代漢語語序習慣不同的,稱為倒裝。

據本人統計,《論語》中的倒裝句,主要有七大類,分別為: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二,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三,狀語後置;

四,賓語用代詞“之”或“是”複指而造成倒裝;

五,定語後置;

六,謂語前置;

七,特殊賓語前置。

此七種倒裝,在《論語》中比較典型的句子總共有約一百六十個。

而在這七種句子中,每一種其內部又有很複雜的情況,現在分別加以討論。

一,疑問句中的倒裝情況

《論語》中出現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何”、“奚”、“焉”等,他們作賓語時,一般要放在動詞前面,形成一種賓語前置句。

1,以“何”作疑問代詞而倒裝的典型句子:

1則何以哉?

(11.26)

2何以文為?

(12.8)

3又何加焉?

(13.9)

4夫子何為?

(14.25)

5何以報德?

(14.34)

6天何為哉?

(15.5)

7小子何述焉?

(17.19)

8天何言哉?

(17.19)

9于人何所不容?

(19.3)

10而亦何常師之有?

(19.21)

11何為則民服?

(2.9)

12何謂也?

(13.3)(3.8)(4.15)

13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3.24)

14何有?

(4.13)

15賜也何如?

(5.4)

16于予與何誅?

(5.10)

17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5.15)

18何如其知也?

(5.18)

19于從政乎何有?

(6.8)

20何有於我哉?

(7.2)(9.16)

21又何怨?

(7.15)

22桓魁其如予何?

(7.23)

23吾何執?

(9.2)

24如之何?

(9.14)

25何陋之有?

(9.14)

26夫何遠之有?

(9.31)

27何以伐為?

(16.1)

“何”的基本意義是“什麼(東西或事情)”。

以上二十七句中,最常見、最普通的就是“何+動詞”的情況。

如“1則何以哉?

”其中“何以”即“以何”,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那麼憑什麼呢?

”再如“16于予與何誅?

”其中“何誅”即“誅何”,翻譯出來即為“我又責備他什麼呢?

”與此相同的有34567891011121317182123。

而第9句“于人何所不容?

”中“所不容”可以看作謂詞性的成分,那麼,詞句也是“何+動詞”的情況了。

此外,還有一種結構,“何”可以看作疑問副詞,修飾其所帶的形容詞,再加“之”再加動詞,形成一種“何+形容詞+之+動詞”的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之”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不起意義作用;後面的動詞,在《論語》中只有“有”一個。

而在此結構中,“何+形容詞”實際上名詞化了,他們共同作動詞(主要是“有”)的賓語。

如“25何陋之有?

”本應該為“有何陋”,翻譯出來就是“有什麼簡陋的呢?

”同樣,“19于從政乎何有?

”“26夫何遠之有?

”與此相同。

根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第三十八頁記載:

“何有——這是春秋時代的常用語,在這裏有‘有何困難’的意思。

”那麼,“14何有?

”就應該是“何難之有?

”的簡化結構,它也是“何+形容詞+之+動詞”的結構。

同理,“20何有於我哉?

”也應該是“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而在這一句出現的兩處(7.2)和(9.16),楊先生都譯之為“這些事情我做到了那些了呢?

”其理由是“這種譯法便不是孔子的謙虛之詞”(《論語譯注》第66頁),“全文由謙虛之詞變為自述之詞了。

”(《論語譯注》第92頁)楊先生從翻譯的角度,通過揣摩“孔子”的心思而得出以上結論,我竊以為不妥。

回看原文,(7.2)“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只是很客觀地陳述了自己在教育與學習之中的事實,而並未談及其功績和影響,因此,沒有什麼可誇耀的,當然也沒什麼可謙虛的了。

空子一心向學,心懷天下,而且“好為人師”,對自己的學生毫無保留,作到上面幾點應該不難,因此他不需要謙虛。

再看(9.16)“子曰: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母,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同樣,對於禮儀至上,提倡仁義的孔子,作到這幾點更不會是難事。

他不需要故做謙虛,而只是如實地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記錄下來,或許還可以作為自己弟子的學習榜樣。

因此我認為,“何有於我哉?

”應理解成“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的呢?

”更何況還有“何有——這是春秋時代常用語,在這裏有‘有何困難’的意思。

”的語言事實做我的依據。

我認為,楊先生根據自己臆斷而解譯原文,恐不合孔老夫子本意。

另外,在“何”字倒裝句中,還有“何”和“如”搭配的一種情況。

此處,“如”應是動詞“像”的意思,如此則“何如”就是“像什麼”之意,意譯即“怎麼樣”。

“15賜也何如?

”遂可解為“賜怎麼樣呢?

”“18何如其知也?

”可解為“他的知識怎麼樣呢?

”“何如

”這個詞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二十一次之多,似乎已經固結化,而它實際上還是“何+動詞”的結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由它變化而來的“如……何……”的結構在《論語》中多次出現,而且其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了“把……怎麼樣”的意思。

如“24如之何?

”即“把他怎麼辦?

”“22桓魁其如予何?

”可以翻譯成“桓魁能把我怎麼樣呢?

最後,“何以……為?

”也成了一個固定結構,意為“為什麼……?

”如“2何以文為?

”即“為什麼要文呢?

”“27何以伐為?

”可理解為“為什麼要討伐呢?

”此結構中“何以”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何+動詞”的結構,即“憑什麼”之意,而變成“何以……為?

”之後,意義成了“為什麼……?

2,以“誰”作賓語而倒裝的句子:

①則誰與?

(7.11)

②吾誰欺?

(9.12)

③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10)

④誰毀誰譽?

(15.25)

⑤而誰以易之?

(18.6)

⑥吾非斯人之與而誰與?

(18.6)

⑦又誰怨?

(20.2)

《論語》中“誰”以疑問代詞的身份作賓語的用法很固定。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誰”字疑問句一般只構成“誰+動詞”的形式,即“誰”(作賓語)只以疑問代詞的性質作為動詞的賓語而前置其基本意義是“什麼人”,和現代漢語中“誰”的意義基本相同。

如“①則誰與?

”就是“則與誰?

”翻譯出來就是“那麼同意誰呢?

再如“⑤而誰以易之?

”就是“而以誰易之?

”翻譯成現代漢語即為“同什麼人來改變它呢?

在《論語》中,“誰”(作賓語)字疑問句都要倒裝,而且都形成標準的“誰+動詞”的格式,它不像“何”那樣還可以同其他詞一起構成賓語再前置,亦無凝結的固定格式,相對來講要簡單一些。

3,以“焉”作賓語而倒裝的句子:

1焉往而不三黜?

(18.2)

2仲尼焉學?

(19.21)

3夫子焉不學?

(19.21)

4又焉貪?

(20.2)

5人焉瘦哉?

(2.10)

《論語》中“焉”字作為賓語的用法也較簡單。

他也像“誰”一樣,僅構成“焉+動詞”的結構,只是含義有所不同而已。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焉”即可以表示對方位的疑問,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哪里”。

如“1焉往而不三黜?

”就是“往焉而不三黜?

”翻譯出來即“去哪里不被多次罷黜呢?

”5句也是此意。

它還可以表示對事物的提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麼”。

如“2仲尼焉學?

”即“仲尼學焉?

”翻譯為“仲尼學什麼呢?

”3和4句與此相同。

4,《論語》中“奚”以疑問代詞的身份作賓語而形成倒裝句的,比較明顯的是下面三個例子:

1子將奚先?

(13.3)

2亦奚以為?

(13.5)

3奚自?

(14.38)

這三句中,“奚”字要麼代事,如“1子將奚先?

”即“子將先奚?

”譯句是“您將要首先從事什麼呢?

”要麼代地方,如“3奚自?

”即“自奚?

”譯出來是“從哪里來?

”但無論如何,“奚”作為賓語都要前置。

5,“孰”以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在《論語》中只有以下三句:

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

2孰先傳焉?

(19.21)

3孰後倦焉?

(19.21)

如“2孰先傳焉?

”按現代漢語就是“先傳孰焉?

”翻譯出來即“先傳什麼呢?

”1和3與之相同,這三句中的“孰”都是代物的,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什麼”。

“孰”還可以代人,如“孰謂鄰人之子知禮乎?

”(3.15)這種用法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九次;“孰”還可以表示選擇性的提問,如“由與回也孰愈?

”(5.9)這種用法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四次。

在這兩種情況中,“孰”都沒有提前形成倒裝句,其原因在於,“孰”都作為主語而存在,不是賓語,當然就不用倒裝了。

而在《論語》中,後兩種情況要比第一種情況普遍得多。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或相當於疑問代詞的成分)作賓語賓語前置這一規則,在《論語》中還是比較嚴格的,很少有例外。

而像“何如”說成“如何”,是因為“如何”早在先秦就已經是凝固形式了。

二,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情況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要前置。

既然是否定句,則句中要麼有否定副詞“未”、“不”、“毋”、“無”,要麼有表示否定意義的無定代詞“莫”。

1,否定詞為否定副詞的倒裝句:

A“不”:

1人之不己知.(1.16)(14.30)

2豈不爾思?

(19.31)

3不吾知也.(11.26)

4雖不吾以.(13.14)

5歲不我與.(17.1)

B“未”:

6未之有也.(1.2)

7未之難也.(14.39)

8未之思也.(9.31)

C“毋”:

9毋吾以也.(11.26)

10毋自辱焉.(17.1)

D“無”:

11無以為也.(19.24)(此句中“以”是代詞“之”之意。

“以”似乎是一訛字。

上例中,“3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譯句為“不瞭解我。

”“6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沒有這種人。

”“10毋自辱焉.”即“毋辱自焉。

”“辱”在此處為使動用法,意為“使……受辱。

”因之,此句可譯為“不要使自己受辱。

”而“11無以為也.”就是“無為之也。

”翻譯出來就是“不要作這件事。

2,否定詞為表示否定意義的無定代詞“莫”的倒裝句:

1不患莫己知.(4.14)

2唯其言而莫予違也.(13.15)

3如其善而莫之違也.(13.15)

4如不善而莫之違也.(13.15)

5莫之知也.(14.17)

6莫我知也夫!

(14.35)

7莫己知也.(14.39)

“1不患莫己知.”即為“不患莫知己。

”譯句為“不擔心沒人知道我。

”“6莫我知也夫!

”即“莫知我也夫!

”譯出來就是“沒有人知道我呀!

”與6同在一章的這句話“何為其莫知子也?

”同樣是否定句而沒有倒裝,其原因可能是“子”並未被當作代詞。

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倒裝,這樣的例子在《論語》裏也有很多。

而像“小不忍則亂大謀。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紅紫不以為褻服。

”等等句子,雖然也與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差異,但都不是“否定詞+代詞+動詞”的倒裝結構,這類倒裝在第六部分有所討論,在此不加贅述。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一般置於所修飾的謂詞前面,說明謂語的狀態。

而在古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作狀語,一般放在動詞後面,形成一種與現代漢語相異的句序。

但,放在了動詞後面並不能說明這些成分變成了補語,而非狀語。

補語是表示動作結果的,而狀語則位於進行修飾、限制,一般說明其處所,時間,物件,方式,程度等。

試比較以下兩個句子:

a,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1.15)(仲由的學問已經到了正廳了,只是還沒到內室罷了。

)b,使民以時。

(1.5)(按照一定的時間使用民力。

)a句中,“室”是“入”的結果(或目的),是“入”完成後所要達到的目標,那麼“於室”就是“入”的補語;b句中,“以時”是對“使民”的限制,它規定“使民要以怎樣的方式進、要在怎樣的時間範疇內進行,則“以時”這個介賓結構雖然放在了“使民”的後面,它仍是“使民”的狀語,這兩者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使民以時”這樣的結構在《論語》中非常普遍,而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語序是“以時使民”,因此,這種狀語後置也是一種倒裝句了。

《論語》中這種倒裝的典型句子有:

A,表示時間和處所:

1使民以時.(1.5)

2八佾舞於庭.(3.1)

3季氏旅于泰山.(3.6)

4乘桴浮於海.(5.7)

5難乎免於今之世矣.(6.16)

6子食於有喪者之側.(7.9)

7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11.15)

8自經於溝瀆.(14.17)

9子路宿于石門.(14.38)

10子擊磬于衛.(14.39)

B,表示物件的:

11子禽問于子貢曰.(1.10)

12哀公問社於宰我.(3.21)

13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4.24)

14何有於我哉?

(7.2)

15禱爾於上下神祗.(7.35)

16齊景公問政於孔子.(12.11)

17樊遲從游於舞西之下.(12.21)

18南宮適問欲孔子曰.(14.5)

19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14.13)

20無求備於一人.(18.10)

21自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19.3)

22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19.21)

C,表示方式的:

23事之以禮.(2.5)

24葬之以禮.(2.5)

25祭之以禮.(2.5)

26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19)

27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6.27)

28行之以忠.(12.14)

29文之以禮樂.(12.14)

30孔子辭以疾.(17.20)

D,表示對比的:

31竊比于我老彭.(7.1)

32異乎吾所聞.(19.3)

A類中,“2八儀舞於庭.”即“八儀於庭舞.”譯句是“在庭院中進行八儀這種舞蹈。

”B類中,“11子禽問于子貢曰.”即為“子禽于子貢問曰.”翻譯出來就是“子禽向子貢問說。

”這是引入人作為對象。

再如“13君子訥于言而敏於行.”即“君子于言訥而於行敏.”翻譯出來就是“君子在言語方面謹慎遲鈍,在行為方面敏捷勤勉。

”這是引出事物作為物件。

C類中,“23事之以禮.”即“以禮事之.”可翻譯成“用一定的禮節來侍奉他。

”D類中,“32異乎吾所聞.”即“乎吾所聞異.”譯句是“和我所聽到的不同。

從上面的例子還可以看出,在表示時間,處所,物件和對比中,介詞多為“於”;而在表示方式的句子中,介詞幾乎全是“以”,這可能是與“以”本意表憑藉有關。

在狀語後置句中,還有幾種特殊的情況。

如“子哭之慟。

”(11.10)(孔子很傷心地為他哭泣。

)在現代漢語中應該是“子慟哭之。

”這是形容詞狀語的後置。

再如,“屢憎於人。

”(5.5),它譯成現代漢語是“往往被人憎恨。

”即“屢於人憎。

”“於”相當於現在的“被”,很明顯,這是一個被動句,類似倒裝的被動句在《論語》中也不止一例。

《論語》中也有狀語不後置的,如“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10.4)這兩句話都省去了介詞“於”,加上“於”之後就是“中於門”,“履於閾”,顯然,它並未倒裝。

但是,總體來說,狀語後置還是占絕大多數的。

四,賓語用代詞“之”或“是”複指而造成倒裝

《論語》中也出現了許多這樣的賓語前置句,其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在賓語後面用代詞“之”或“是”複指一下,“之”或“是”也要放在動詞前面。

(1),《論語》中用“是”複指的倒裝句相對少一些,也更簡單一些,其典型例句如下:

1論篤是與.(11.21)

2無乃爾是過與?

(16.1)

3善人是富.(20.1)

“1論篤是與.”就是“與論篤。

”翻譯成現代漢語即為“贊成言論篤實的人。

”“2爾是過”即“過爾”,翻譯出來就是“責怪你”。

“3善人是富.”即“富善人”,譯句為“使善良的人富貴。

”在這三句中,“是”都是其前面名詞(或名詞化的結構)的複指代詞,而且名詞(或名詞化的結構)被提到前面,形成倒裝句式,起到強調賓語的效果。

至於“是”的作用,我認為,首先,“是”其實成了連接賓語和謂語的連接詞,或說由賓語向謂語移動的“過渡詞”。

它可以使倒裝後句子的結構更勻稱、更美觀,語氣更舒緩、更自然。

其次,“是”作為一個賓語前置的標誌,它可以使人不至於產生誤解,從而使句子意思更加明晰。

最後,從語法角度來講,實際賓語前置後,它就成為了一個游離的成分而單獨存在,這樣遂造成了句子的殘缺(即賓語的殘缺),複指代詞正好可以補充這個殘缺,使句子更加完整。

(2),《論語》中用“之”複指的倒裝句,情況稍微要複雜一些。

其典型句子如下:

A,

1父母唯其疾之憂.(2.6)

2義之與比.(4.10)

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7.3)

4吾以子為異之問.(11.24)

5曾由與求之問.(11.24)

6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17.5)

B,

7斯之謂與?

(1.15)

8吾斯之未能信.(5.6)

9其斯之謂與?

(16.12)

10今也或是之亡也.(17.16)

A類是比較標準的句子,其結構和構成方式和

(1)完全相同,只是此處的複指代詞變成了“之”而已,而“之”的作用也和“是”是一樣的。

如“1其疾之憂.”即“憂其疾”,翻譯出來就是“為他們的疾病而擔憂。

”其他的可以類推。

B的情況放在這裏起其特點並不明顯,把它們拿來與所有的複指賓語前置句相比較,就會看出,如果賓語本身就是代詞(此處的代詞一般不是“是”),那麼,複指代詞只用“之”而不用“是”。

如“7斯之謂與?

”即“謂斯與?

”譯句為“說的就是這吧?

”其他的可以類推。

而且這種情況產生了許多固定結構,像“此之謂”、“斯之謂”等等。

總體說來,用代詞複指而造成倒裝的句子,其結構都比較標準,例外非常之少。

但看下面這個例子,“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10.25)從後句可以明顯地看出,前句其實是把賓語提前了,而且用了複指代詞“之”,但“之”並沒有在實際賓語與動詞之間,而是原原本本地放在了動詞後面賓語的位置。

這個句子可以看作複指倒裝句的例外。

但它似乎可以證明我的看法:

實際賓語前置後,它就成為了一個游離的成分而單獨存在,這樣,遂造成了句子的殘缺(即賓語的殘缺),複指代詞正好可以補充這個殘缺,使句子更加完整、美觀。

五,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即使主語或賓語的定語很長,一般也要把它們放在中心語的前面。

而在古代漢語中,如果定語過長,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與美觀,定語就會被放在中心語的後面,形成後置定語,這就造成了一種比較常見的倒裝現象。

《論語》中,定語後置的典型例子有:

1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

2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14.6)

4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15.24)

5齊景公有馬千駟.(16.2)

“1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即“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之)士,未足與議也.”翻譯出來就是“志向在於真理但是以吃粗糧穿破衣服為恥辱的士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

”234與之相同。

5句是一種古代比較常見的定語後置情況,即數詞和另一與中心語有關的名詞後置修飾中心語,“馬千駟”即“千駟馬”。

可以看出,與“駟”同類的這一類名詞,後來就演化成了現代的量詞。

六,謂語前置

謂語前置,顧名思義就是位於置於主語之前,形成主謂倒裝的句子。

《論語》中的謂語前置句有: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7.5)

2巍巍乎,舜堯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8.18)

3大哉孔子.(9.2)

4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9.12)

5孝哉閔子黔!

(11.5)

6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12.8)

7善哉問!

(12.21)

8野哉,由也.(13.3)

9小人哉,樊須也!

(13.4)

10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14.5)

11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14.13)

12有心哉,擊磬乎?

(14.39)

13鄙哉,硜硜乎?

(14.39)

14直哉史魚!

(15.7)

15君子哉蘧伯玉!

(15.7)

“3大哉孔子.”即“孔子大哉。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孔子真偉大呀。

”這句話中,由名詞充當主語,形容詞充當謂語,而且主謂倒裝。

與此相同的有578911131415。

“4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即“由之行詐也久矣哉!

”直譯出來就是“仲由的進行欺詐的行為很久了。

”(意譯為:

仲由幹這種欺詐的行為太久了。

)這句話仍然是由形容詞充當其謂語的,而充當主語的變成了已經名詞化了的“主之謂”結構。

1和11與此相同,只不過省掉了“主之謂”的“之”;12也與此相同,只不過省掉了“主之謂”的“主”和“之”;26與其完全相同。

從以上的例子還可以看出,謂語前置句的謂語大多數為形容詞,而這類句子大多都有非常強烈的感情。

由此可知,提前謂語只是為了強調,好使表意更加突出,感情更加充沛。

也因為這個原因,這類句子的倒裝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七,特殊的賓語前置情況

《論語》中還有許多賓語前置的例子不屬於以上六種情況。

現將其典型予以簡述。

1,介詞“以”後的賓語前置:

1吾道一以貫之.(4.15)

2紅紫不以為褻服.(10.6)

3羔裘玄冠不以吊.(10.6)

4予道一以貫之.(15.3)

5君子義以為上.(17.23)

6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19.25)

“1吾道一以貫之.”即“吾道以一貫之。

”譯句為“我的學說用一個基本觀念貫穿著。

”其餘的依此類推。

這種倒裝也有非常強的隨意性。

至於倒裝的原因,可能是提前賓語強調之吧。

2,賓語為“自”的,賓語要提前:

1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17)

2夫子自道也.(14.28)

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15.15)

“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句話有省略,補全是“躬自厚責而薄責於人.”由“薄責於人”可推知“自厚責”即“厚責自”(重重地責備自己)。

1和2與之同。

至於“自”提前的原因,可能也是起到強調的作用,也可能這只是一種語言習慣,並無特定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倒裝句,如:

“暴虎馮河,死而後悔者,吾不與也。

”(7.11)這是把賓語“暴虎馮河,死而後悔者”提到了謂語動詞“與”前,藉以平衡句子結構並起到強調的作用。

但這類句子都有非常大的隨意性,並未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體系,而其作用無非強調和平衡句子結構,因此,我認為其沒有歸納的必要。

以上,我對《論語》中的倒裝句進行了很粗略的歸納和較簡單的分析。

在這七種情況中,前五種情況側重於語法和句法方面,因此都較為嚴格;後兩種倒裝側重於語意方面,因此更加隨意一些。

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文中定然有不少訛誤,而且必定有許多情況我並未歸納在內,希望老師補正。

謝謝!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2)郭錫良等《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