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67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表达技巧.docx

《诗歌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表达技巧.docx

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结构技巧:

照应、过渡、铺垫、伏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表现手法:

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衬托,对比,想象联想,抑扬,象征,以小见大等

一、抒情与描写

抒情可分为: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间接抒情又分为: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喜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以景衬情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

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

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

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

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

和沦落他乡的凄苦。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②以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大协调。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

不同意。

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物是对别离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离别后的愁闷。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分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托物言志

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托物言志)

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描写:

有正面侧面、动静、细节、白描等。

如《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侧面烘托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

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

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动静结合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人语响——空山)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例: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白描

细节描写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二、修辞手法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

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第二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

“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

说明了什么?

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1、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

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对比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

采用3、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分析: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理解: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理解:

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理解:

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4、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5、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

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借代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

(反问)

(夸张)

三、表现手法

比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比兴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

(一)虚

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裳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渲染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深刻离愁。

3、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雕栏玉砌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但和“朱颜”对照,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二)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是实景,写赤壁的险峻。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是实景,写两人分别是的情形。

(三)、虚实相生

虚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虚实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春风十里”是虚景,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虚实有时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前文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像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

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

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

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伐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用典故抒情

用事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衬托

反衬:

选择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要事物。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正衬:

也叫烘托,烘云托月。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比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对比鲜明,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痛恨不满

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联想和想象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虚幌:

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卒章显志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二乔”指的是孙策的夫人和周瑜的夫人,连她们都被关在魏都城铜雀台,那么东吴的遭遇可想而知了。

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并知晓其一般表达效果,能结合语句分析和表达。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考查

答:

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

坚贞、纯洁的操守。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