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02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docx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第七章实验研究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一、实验效度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因素设计

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

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准实验研究

第一节效度问题

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

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二、A-B-A设计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范围和描述

一、事后追溯研究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纵向设计

二、横向设计

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二、题目的格式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

二、工作假设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六、撰写结果——深描

第三节定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四节透视定性研究

第五节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六节技术在定性研究中的运用

一、定性研究中计算机软件的功能

二、定性研究中的计算机软件

第十一章历史研究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三、综合信息

四、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第五节对历史研究报告的评论

第十二章人种学研究

第一节教育人种学的性质

一、现象学特征

二、整体和全局的视角

第二节人种学研究的概念图式

第三节人种学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的现象

二、确定对象

三、假设的生成

四、收集资料

五、分析

六、得出结论

第四节教育人种学研究举例

第五节人种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信度

二、效度

第六节人种学研究的作用

第十三章混合法、建模法和德尔菲法

第一节混合法

一、混合法举例:

准实验和调查

二、混合法的优势

第二节建模法

一、建模的步骤

二、建模法举例

三、建模法总结

第三节德尔菲法

一、德尔菲法的过程

二、德尔菲法的变式

三、德尔菲法举例

四、使用德尔菲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十四章抽样设计

第一节随机样本的概念

一、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二、随机数字表的运用

三、运用计算机进行抽样

四、抽样误差与抽样偏差

第二节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分层随机抽样

第四节整群抽样

第五节系统抽样

第六节确定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有目的抽样

一、全面抽样

二、最大差异抽样

三、极端个案抽样

四、典型个案抽样

五、同质抽样

六、有目的抽样的其他变式.

七、目的样本的样本容量

 

第十五章测量与数据收集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量表的种类

二、测量的信度

三、评估信度的经验性方法

四、各种类型测验的预期信度系数

五、测量的效度

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用于测量的测验和问卷

一、学业和技能方面的成就测验

二、态度测验

三、能力倾向测验

四、等级量表

五、观察系统

第四节到哪里寻找测验信息

第五节计分和数据整理

一、数据编码

二、数据文件举例

第十六章数据分析:

描述统计

第一节统计数值的多种含义

第二节分布

一、描述分数的分布

二、标准分(z分数)

第三节相关——一种关系的量数

一、相关的应用

二、不同的相关系数

第四节计算机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数据分析:

推断统计

第一节推断统计的应用背景

第二节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一、假设检验和抽样分布

二、建立置信区间——继续前例

三、假设检验中可能的错误

第三节通过统计量推断参数:

综述

第四节参数分析

一、t分布——另一种抽样分布

二、方差分析

第五节非参数分析

第六节相关分析

第七节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八节对统计分析的评论

第九节元分析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经验的、系统的、有效的、可靠的、多种形式的。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1、内在效度:

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2、外在效度:

结果能被推广的人群、情境和条件。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1、内在信度:

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2、外在信度:

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1、实证主义者——目的是为了找到因果关系

2、后实证主义者——目的是剔除对结果的其他可能的阐释

3、建构主义者——从数据中通过验证来形成理论

4、变革主义者——认为社会建构受种族、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影响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1、基础研究:

指向具有普遍性,目的是扩展知识

2、应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问题,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行动研究:

应用研究的一种,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1、定性研究:

从属于自然主义的范式;采取整体的方式阐释自然情境;主要依靠叙事性的描述,旨在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

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事实、关系和原因;主要依靠统计结果,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及原因。

三、一般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

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随机指定

2、准实验研究:

包含实验变量,受研究者人为操纵;参与者被“自然”分配

3、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没有实验变量;多是调查研究

4、历史研究:

研究过去的问题、现象、运动等

5、人种学研究:

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的制度、过程和现象提供科学的描述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1、概念:

是一个命题或一系列命题,我们试图借用它们以系统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

2、作用:

为研究提供框架,它可以(通过概括)被用于综合和解释研究结果。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二、收集资料三、分析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 研究问题的选择涉及阅读、讨论、概念化,通常,它是一个与问题相关的因素被考虑时不断迫近问题的过程。

* 研究问题的方式:

1、密切结合某个导师或多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分支方面的问题

2、通过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一些研究生深入到研究中,对问题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变量)。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常量:

一个研究中对所有个体都保持不变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

一个对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数值或条件的特征。

1、自变量和因变量

2、变量的其他种类:

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混淆变量

3、操作性定义

概念:

是一种规定性定义,它具体说明了需要界定的变量或条件的操作步骤或特征。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概念:

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

特点:

应该有确切的理由;应尽可能直接和清楚地说明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效应;应是可检验的。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1、实质性假设和统计假设(种类)

实质性假设:

又叫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变量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想性的陈述。

统计假设:

是关于研究总体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描述。

2、定向性研究假设和非定向性研究假设(方式)

3、与问题陈述有关的假设举例

4、来自研究文献的例子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查阅文献的方法:

互联网;图书馆

查阅文献时的问题:

1、有关具体的信息源;

2、有关信息是如何组合和总结的;

3、哪些信息与研究课题有关?

研究水平如何?

查阅文献的意义:

1、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

2、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

3、告诉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

4、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5、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

6、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7、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二、图书馆三、期刊文献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六、元分析报告七、《教育研究评论》八、论文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

将描述语和连接符and或or组合使用可限制或者扩展检索。

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

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摘要是对根据具体领域从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总结。

包括书目登记、问题、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传统的脚注或更简短的方法,如著者—出版年制或著者—页码制。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计划讨论准备做什么研究,怎么作,以及为什么要作这一研究。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表明撰写人在该领域占有了丰富的知识。

三、方法或步骤

研究活动的描述要不厌其详,而且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要明确。

四、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可以建立在预期成果的基础上,预期成果的形式可以是产品或过程。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首页、摘要、预算、时间进程、研究人员资历、附录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对量化结果的报告通常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结果。

图表的内容排列必须适当,组织要符合逻辑。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著作、论文、电子资料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

* 关于回答问题的建议:

1、认真倾听问题,以防止答非所问;

2、回答问题要简洁完整;

3、如果不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可请求发问者重复问题或对问题加以阐释;

4、如不知如何回答问题,就实话实说,不要不懂装懂;

5、在头脑中精心构思答案、选择用词,不要急于作答,尽量运用精当的专业术语。

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

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绪论应该说明:

研究问题是什么?

在教育界中它适合哪个研究领域?

研究意义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当评价文献综述时,应考虑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组织结构、综述中前人研究之间的连续性、总结性段落等方面。

三、方法或步骤

评价研究方法或研究程序部分是一个关注研究如何实施、研究工具、数据收集、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过程。

四、结果

应该清晰地呈现研究结果,且研究结果是直接由数据分析而来,它们应该是完整统一的。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结论应该根据研究结果直接推论而来,这部分应该考虑到研究的外部效度,并且对整个报告进行总结。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问题提出;研究的设计与逻辑;证据来源;测量和分类;数据分析和解释;报告中的伦理问题;篇名、摘要和标题。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主要关注两点:

研究计划的重要性;研究计划的质量。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设计的目的

为具体的研究提供问题的答案;控制变异。

第二节控制变异的概念

变异可以被量化成一个正实数。

零变异表明在某一区域所有的分数都是相同的。

* 控制变异的方法:

1、随机化——能将变量的影响平均地分配到研究组群中去

2、设定自变量因子——能使研究者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

3、保持因子恒定——使潜在的变量减弱成常量

4、统计控制——调整因变量的分数以便去除控制变量的影响

5、控制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三节良好设计的特征

一、排除偏差

二、避免混淆

混淆:

两种或者更多的变量的效应不能被区分开来。

三、控制无关变量

四、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

当样本量扩大和额外变量被考虑进研究设计时,统计精确性也会随之提高。

第七章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会受到研究者的精心操控或改变。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含义

实验设计是实验中确定、安排变量所用的结构。

一、实验变量

二、“被试”一词的使用

第二节好的实验设计的标准

标准:

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的数据;相关变量间没有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一、实验效度

1、内在效度:

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联的因果推论效度

2、外在效度:

实验结论的外推范围

3、结构效度:

对自变量结构和因变量结构的明确界定

4、统计结论效度: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精确性检验

二、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1、内在效度:

偶然事件;成熟程度;统计回归;测量手段;损失率等

2、外在效度:

测验的交互作用;实验处理的负效应;多重处理干扰等

3、结构效度:

单一操作偏差;对结构缺乏充分的说明;实验环境里的假设—猜测等

4、统计结论效度:

低统计力;违反统计测验假设;测量的信度等

第三节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四节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略)

第五节所罗门四组设计(略)

第六节因素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就是属于因素设计的范围。

因素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在单一设计中,自变量被称为因素。

设计的单元取决于进行组合的自变量的水平。

第七节重复测量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

指相同的被试在因变量上被测量了不止一次的设计。

(RG1XO1O2O3)(RG2—O4O5O6)

时间系列设计:

包含有重复测量,并且在两次测量之间插入一次实验处理。

(RG1O1O2XO3O4O5)(RG2O6O7—O8O9O10)

第八节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方法:

1、对于某一特定的实验结果,它的意义是什么?

2、怎样的比较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影响?

第九节随机性和代表性

第八章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指在实验中,使用原始组作为被试,而不是随机安排被试接受实验处理。

第一节效度问题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于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第二节仅施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再加上一个控制组。

使用原始组进行实验,仅在实验处理实施后测量被试一次。

(G1XO1)(G2—O2)

第三节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有助于检测实验组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或产生增益分数。

第四节时间系列设计

对一个或多个原始群体组进行重复测量,并在至少一个组的两次测量之间插入实验处理。

一、单组时间系列设计(无控制组)

二、多组时间系列设计(有控制组)

三、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型(增加观测次数或插入多次实验处理)

第五节单一被试设计

进行重复测量,同时它还适用于单一变量规则——一次实验仅改变一个变量。

一、A-B设计(内在效度最差)

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一的被试,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

接着将实验处理引入实验,再对被试进行相同次数的观测。

二、A-B-A设计

在紧接着实验处理后又引入了一段基线时间。

第六节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行动研究通常包括原始组、个体,或者至少是没有经过随机选取的参加者,可能还包括实验处理,这样的研究可称为准实验。

第九章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第一节非实验性定量研究:

范围和描述

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事后追溯研究,其本质为因果比较和相关。

非实验定量研究是描述的、因果对比的、相关的。

一、事后追溯研究

1、事后追溯研究:

是一种事后的、自然情境下的实验研究。

研究者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2、因果比较研究:

也可以用来指代事后追溯研究,是探索非实验情境中自变量的影响,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3、相关研究:

就是事后追溯研究,主要研究自然情境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研究

第二节调查设计

分为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种。

区分特征:

收集资料的地点、样本的性质。

一、纵向设计

1、纵向设计:

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收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

2、趋势研究:

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研究总体的纵向研究,通常要从总体中取样,再测量随机样本。

常常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态度和观点研究。

3、群体研究:

是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群体进行的纵向研究。

4、专门对象研究:

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的纵向研究。

样本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总体或一般总体。

二、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

是指在某一时间对一个样本或者对一个以上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样本收集数据。

平行样本设计:

从两个或多个总体中同时选择样本,并进行与同一个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调查研究方法论

计划;抽样计划的发展和应用;访谈程序或问卷的构建;数据收集;数据的转化;分析。

第四节问卷调查

一、题目的编制

简单法则:

为了获得必要的信息,题目越简单越好。

二、题目的格式

类型:

选择题或迫选题;开放型题目

三、附信

四、问卷的格式(应吸引人、易懂)

五、提高回答率的方法

跟踪程序:

对于问卷调查而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应事先做好计划。

六、鉴别不回答的原因

七、不完全的和可能不真实的回答漏答会使结论出现偏差。

鉴别不真实回答的方法:

1、不可能的回答 2、范围和频率难以置信 3、答案组合不可能 4、诚实性题目

八、网络调查

第五节访谈调查

跟问卷调查相比的优点:

1、如果访谈被允许进行,就不会存在不回答的问题。

2、访谈可以提供一个深入挖掘、详细阐述和澄清术语的机会。

3、调查的完成可以做到标准化。

4、由于开放性题目获得回答,调查显得更加成功。

5、有助于避免题目回答的遗漏。

6、能获得一些有关个人的数据缺点:

时间和精力上代价高昂。

一、访谈题目

二、访谈的进行

对访谈者进行培训;当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访谈者,应检测他们之间的一致性,确保访谈对象不受其影响。

访谈者应该准备好框架性提纲,在友好和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以便获得有效的信息。

如果可能,应对所作的回答的精确性予以核实。

三、错误的潜在原因

1、访谈对象的回答效应;

2、访谈人员的倾向性;

3、进行访谈时不一致、不适宜的方法。

四、电话访谈

第十章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定性研究的认识论

说明了如何进行定性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如何推导出结论的。

第二节研究设计的组成

一、工作设计

是为了更好开展研究的一个最初的计划。

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研究的对象或场所的选择、资料收集的时段,以及确定可能的变量等方面的决策。

二、工作假设

关键要素:

1、从观察、谈话和书面材料中搜集资料

2、作记录以便抓住问题

3、从不同的信息源对问题作持续地比较

4、对信息中的主题或理念进行编码或分类

5、在备忘录上记下代码间的联系

6、为澄清理论,将信息、代码和备忘录排序

7、撰写结论,并清楚地阐释从结论中总结出来的理论

三、资料收集

1、根据研究这是否与他的研究对象相互作用,可以将资料收集方法分为交互性的或非交互性的。

2、在定性研究中观察、访谈和收集、查阅档案是常用的方法;记录当事人档案和记录口述史资料也是可能采用的方法。

3、当事人档案:

一个熟练的观察者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对身处自然的、非人为控制的环境中的一个人,通常是一个儿童,所作的叙事性描述。

四、资料分析和解释

五、编码

是对资料进行编组和归并的过程。

实质上,它是定性研究者们“从资料中发现他们有了什么研究内容”的过程。

1、可能性编码

被试对研究现象的认识;背景或环境编码;被试对人或事的认识;过程编码。

编码系统的重要特征:

准确地捕捉到被编码的资料中的信息;捕捉的信息有助于描述和认识研究中的现象。

2、编码举例

三个重要结构:

目的、自主性、对话模式六、撰写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