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4898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专题六 有机化学.docx

1专题六有机化学

专题六:

有机化学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HCHO溶液或(NH4)2SO4溶液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C.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变黄

D.可以采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2.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存在的实验步骤、操作和顺序正确的是()

①加入AgNO3溶液②加入NaOH溶液③加入适量HNO3④加热煮沸一段时间

⑤冷却

A.②④⑤③①B.①②④C.②④①D.②④⑤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与醇反应生成水,与中和反应相似

B.醇与所有酸的反应都是酯化反应

C.有水生成的醇与酸的反应并非都是酯化反应

D.两个羟基去掉一分子水的反应就是酯化反应

4.下列作用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吃馒头,多咀嚼后有甜味

B.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共热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水不显蓝色

C.不慎将浓硝酸沾到皮肤上会出现黄色斑

D.油脂与NaOH溶液共煮后可制得肥皂

5.下面有关石油、煤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的催化裂化属于石油化工

B.石蜡来自石油减压分馏产品中提炼而得

C.煤中含有的苯、甲苯等芳香烃可由干馏产物煤焦油再分馏而得到

D.煤化工产品如萘是苯的同系物

6.下面有机物的性质或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A.分子中的碳原子数≥2的卤代烃均可发生消去反应,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生成

B.用乙烷氯代或乙烯氯化都能制取氯乙烷,且后者产率高

C.在一定条件下使溴乙烷和氨反应可制得R—NH2形式的有机胺

D.氯代烷类的沸点比对应的烷高,所以它们都不会是气态有机物。

7.醛X和醛Y,分子中相差1个碳原子,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不相同。

现将0.29gX和0.30gY相混合,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在醛被完全氧化后,析出银4.32g,则X,Y两醛是()

A.甲醛和乙二醛

B.乙醛和丙醛

C.丙醛和苯甲醛

D.只能判断其中有甲醛另一醛无法求得

8.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9.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取nmol使之充分燃烧,耗氧量为定值的是()

A.C2H2、C2H4OB.C2H4、C3H6C.C2H4、C2H6OD.C6H12O6、C2H4O2

10.已知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结构简式为如下图所示的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至少有9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B.分子中至少有10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该烃属于苯的同系物

11.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或构型的判断其理由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中4条C-H键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所以甲烷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C8H8的不饱和程度很高,但它不可能所有的碳碳键都是单键

C.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D.液态烷中只有一种一氯代物的只有新戊烷

12.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是具有甜叶的物质

B、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

C、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都可以用

表示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产生它们的物质

1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遇浓硫酸可发生碳化现象,但与稀硫酸则不会发生反应

B.因为纤维素结构中有羟基,所以它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纤维素酯

C.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杂质,可用加水渗析的方法

D.将淀粉与水在酸作用下加热水解,在滴入碘酒不变蓝时表示水解完全,即可停

止加热

14.白藜芦醇

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

能够跟1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A.1mol,1molB.3.5mol,7molC.3.5mol,6molD.6mol,7mol

2、填空题(题型注释)

15.将蔗糖与稀硫酸共煮后,向溶液中加入新制

,加热未见红色沉淀生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题型注释)

16.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⑴方案甲:

淀粉液

水解液

中和液

溶液变蓝

结论:

淀粉没有水解

⑵方案乙:

淀粉液

水解液

无红色沉淀

结论:

淀粉没有水解

⑶方案甲:

淀粉液

水解液

中和液

有红色沉淀

结论:

淀粉已水解

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17.用分液漏斗为主要仪器和必要的化学试剂怎样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甲苯?

18.通常情况下,多个羟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分子结构是不稳定的,容易自动失水,生成碳氧双键的结构:

下面是9个化合物的转变关系

(1)化合物①是______,它跟氯气发生反应的条件A是______。

(2)化合物⑤跟⑦可在酸的催化下去水生成化合物⑨,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名称

是______。

(3)化合物⑨是重要的定香剂,香料工业上常用化合物②和⑧直接合成它。

此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错解分析】学生的相应的概念把握不准而出现错误。

学生要正确理清概念,抓住要点

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变性、聚沉、盐析等)。

【正解】A蛋白质是生命运动的基础

B.HCHO使蛋白质变性,(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渗析

C.蛋白质是显色反应

D.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可以渗析

2.A

【解析】

【错解分析】学生忽略卤代烃水解的条件是碱性环境。

因此,学生解题时要认真思考,

明确反应的过程,不可忽略细节。

【正解】在溴乙烷分子中存在的是溴原子,直接加AgNO3无法鉴别,而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产物中有卤素离子,取代反应的条件是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反应之后检验溴离子时首先要加入HNO3作用有二:

中和反应中可能过剩的碱,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

3.C

【解析】

【错解分析】没有把握好酯化反应的原理、反应的条件。

注意酯化反应时酸去羟基醇去氢。

【正解】酯化反应是指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该反应是分子之间的反应,与中和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性,选项A不正确。

无机含氧酸与醇也能发生酯化反应,但无氧酸与醇作用的产物是卤代烃和水,并非酯和水,所以选项B错,C正确。

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也非酯化反应,可见D也错误。

4.C

【解析】

【错解分析】对反应类型的理解不够到位。

不能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

在学习概念时一定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概念。

同时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正解】A中在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催化下,使淀粉水解变为麦芽糖;B中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共热时,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而滴加碘水不显蓝色;C中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不属于水解反应;D中油脂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5.B

【解析】

【错解分析】错解产生主要是知识掌握不牢固。

【正解】A不正确,石油工业大致可分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

石油炼制主要是生产燃料油和润滑油。

石油化工主要是以石油裂解气为原料生产化工制品。

石油裂化主要目的是增加汽油产量,仍为石油炼制的一部分。

石油的裂解主要获得裂解气(含H2,C2H4,C3H6,1,3-丁二烯等),再由此进行加工化学化工产品。

B正确。

C不正确,煤焦油分馏可馏出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但它们不是原煤中的成分,而是煤在干馏时发生复杂物理和化学变化生成的。

D不正确。

萘虽为芳香烃,但它属于稠环芳烃,不是苯的同系物,不符合苯同系物的通式:

CnH2n-6。

6.BC

【解析】

【错解分析】关注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

【正解】A不正确。

有些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Cl,CHCl3,CCl4等。

但碳原子数多的卤代烃也不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如:

生成的是环烷而不是烯。

B正确,由于对“氯代和氯化”审题不细而产生误区。

乙烷氯代指与氯发生取代反应,其产物不仅有一氯乙烷还有二氯、三氯……等多种氯代物,要提取氯乙烷不仅复杂,且产率低。

乙烯与氯气加成产物理论上只有CH3—CH2Cl其产率高。

C正确,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为官能团,性质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取代,如与氨的氨解反应生成胺;与氰的氰解反应得到腈:

R—X+H—NH2→HX+R—NH2(胺)

R—X+H—CN→HX+R—CN(腈)

D不正确,因有例外,即一氯甲烷(CH3Cl)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但它的沸点比甲烷高得多。

本选项先以沸点高低的正确思路诱导,而使有时忽略例外情况。

7.A

【解析】

【错解分析】官能团结构有关的化学计算

【正解】按常规应求得两醛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再讨论求出两醛:

设X、Y两醛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Mr。

则:

RHCO~2Ag

解之:

Mr=29.5

显然该值比最简单的甲醛都小,所以更小相对分子质量的“醛”只有—CHO基,而无对应的有机物,因而误选D。

问题在于设的关系式中是习惯的将两醛都按一元醛而得来的。

现由Mr为29.5观察皆为一元醛不合理。

由选项中可见A中有乙二醛,它是二元醛,若把它折合为一元醛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原相对分子质量的一半。

即58/2=29。

正好该值比29.5小。

而29<29.5<30,一为乙二醛一为甲醛,它们正好相差一个碳原子。

8.D

【解析】

【错解分析】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各物质的结构。

解题时一定将各物质名称还原为结构,

再进一步的确定分子式是否相同,结构是否不同。

【正解】根据物质的名称判断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首先将物质的名称还原成结

构简式,然后写出各物质分子式,如果两物质的分子式相同,则属于同分异构体。

选项A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O;选项B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7H7Cl;选项C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选项D中的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分别为:

C4H6O2和C4H8O2。

9.AC

【解析】

【错解分析】学生不能利用有机物燃烧的通式进行解题。

解题时可设有机物化学式为CxHyOz。

则每摩尔燃烧时耗氧量为x+y/4—z/2。

由此可知:

CnH2n和CnH2n+2O、CnH2n-2和CnH2nO两物质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时,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为定值

【正解】C2H2和C2H4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2.5mol,而C2H4和C2H6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3mol,故选A、C。

10.C

【解析】

【错解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

解决此类型试题一要抓住苯环、乙烯的平面结构。

二要注意单键的可旋转性

【正解】要判断A、B、C三个选项的正确与否,必须弄清题给分子的空间结构。

题目所给分子看起来比较复杂,若能从苯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就容易理解其空间结构特征。

分析这一分子的空间结构时易受题给结构简式的迷惑,若将题给分子表示为如图所示,就容易将“一个苯环必定有12个原子共平面”的特征推广到这题给分子中。

以分子中的左边的苯环为中心分析,这个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直接连在这个苯环上的2个甲基中的碳原子、另一个苯环中在虚线上的3个碳原子,共有11个碳原子必定在同一平面。

11.C

【解析】

【错解分析】甲烷是五原子分子,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的可能有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

所以选项A不正确。

若指出键角还是109°28′,或指出某二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时,才可判断其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否则在键角为90°,或二氯代物有两种时则为正方形结构(实际不可能)。

选项B不正确。

C8H8可以是有苯环结构的苯乙烯(C6H5—CH=CH2),但也可以是由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立方烷,如图1-10-1。

每个顶点均有CH原子团。

【正解】选项C正确,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在空间无论如何排列,必符合“三个点定一个平面”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各原子(C,H)都在一个平面上。

选项D不正确,液态烷的范围是C5~C16的烷,其中新戊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而异辛烷(2,2,3,3—四甲基丁烷)也有只一种一氯代物。

12.D

【解析】

【错解分析】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类物质一般都有甜味,所以本题容易错选A项;如果没有分清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区别,也容易错选C项。

根据糖的结构特点,注意糖类组成上的共性和个性,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正解】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故A项不正确。

由C、H、O组成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醇、酚、醛、酸及酯和糖,故B项也不正确,多数糖类物质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少数糖类物质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类物质,故C项也不正确。

D项是对糖类概念的正确表述。

13.C

【解析】

【错解分析】根据官能团的性质判断

【正解】选项中只有C是正确的。

其他均有迷惑性很易误选。

A不正确,因蔗糖在稀硫酸作用下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B不正确,纤维素不与乙酸酯化,而与乙酸酐方能酯化,反应为:

D不正确。

淀粉遇碘变蓝要在常温或温热时,若超过55℃则淀粉与I2不发生变蓝现象。

题中所述显然是热溶液,不论水解是否完全均不会发生变蓝现象。

14.D

【解析】

【错解分析】出现误选B为答案,是由于不懂得Br2究竟与白黎芦醇怎样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不能迅速联想苯酚与浓溴水的取代反应,无法确定苯环上与羟基邻位上的H易被溴取代,而是错误地将苯环上的7个氢原子均换成了溴原子,再加上不懂得取代反应的原理,便将7个溴原子折算成3.5个溴分子,错误地得出了跟1mol白黎芦醇起反应的Br2的最大用量是3.5mol的结果。

由此可见,要走出此误区,首先要提高对新信息

的观察能力;

第二要熟练掌握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第三要会运用已有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确定

中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位置,得到正确的结论。

【正解】仔细观察白藜芦醇的结构简式,以1mol该化合物与最大量的H2发生加成为突破口,先确定

中有7个碳碳双键,应与7molH2发生加成反应,据此,排除A、C选项。

然后再分析1mol白藜芦醇与Br2的反应,“—CH==CH—”可与Br2发生加成,用去1molBr2;苯环上与酚羟基邻位上的H可被溴取代,共有5个H原子可被Br原子取代,用去5molBr2,所以共用去6molBr2,据此,排除B选项,确定D为答案。

15.未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酸溶解了

【解析】

【错解分析】向溶液中加入新制

的量太少。

【正解】含醛基的物质发生银镜反应及与新制

反应成败的关键是反应环境应呈碱性。

所以,应该先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直至碱性,在向溶液中加入新制

,加热,出现红色沉淀。

16.

(1)方案甲设计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

(2)方案乙设计不正确,结论也不正确。

因为Cu(OH)2与溶液中的H2SO4反应,而不能与葡萄糖反应。

(3)方案丙设计和结论都正确。

【解析】

【错解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欲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进行检验。

没有分析实验条件,淀粉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检验时,就加NaOH调节到碱性;用I2检验淀粉是否剩余时,不能加NaOH溶液到碱性,因为I2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正解】先分析每种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规范,如不符合要求,则其结论也不可靠,如方案设计合理可行,再评价其结论是否正确。

17.将杂有甲苯的苯放入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弃去水层。

将油层转移到另一分液漏斗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

弃去含C6H5COONa的水层,将油层即苯倾入另一容器中。

【解析】

【错解分析】将混有甲苯的苯盛入分液漏斗,再盛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用力振荡分液漏斗后,静置。

分层后分液,放出水层。

油层即除去甲苯的苯,可由分液漏斗上口倾入另一容器中。

【正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

但苯甲酸溶于苯而微溶于水(相似相溶)。

所以在苯中溶入了苯甲酸,仍不能算除去了杂质。

除去杂质时一要不损失或少损失被提纯的物质;二要使杂质尽量除尽;三要不引入新杂质;四要方法切实简捷可行。

因此引入新杂质(如苯甲酸)仍不合要求。

若再设法将苯甲酸除去则可达除杂的目的。

除去苯中的苯甲酸,可加NaOH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却难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甲苯酸钠,使其溶入水层而分出。

18.

(1)

,光照

(2)

,苯甲酸苯甲酯

(3)

【解析】

【错解分析】第

(1)问:

①甲笨,②避免强光照射,③阴暗处,催化剂,加热等。

(2)问:

⑤苯甲酸苯甲醇酯,苯甲酸甲酯,甲酸苯甲酯,苯酸苯甲酯等;

⑥苯甲酸苯甲脂,笨甲酸笨甲酯等;

⑦苯甲醚,苯甲酸钠等。

第(3)问:

(1)问: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把化学专用名词写错所致。

这里要提醒大家,高考评分标准明文规定:

“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

”,所以马虎不得。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记忆错误所致。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不能将甲烷与Cl2取代的反应条件是“光照”迁移至此所致。

(2)问: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对酯化机理不清楚,误将羧酸的羟基与醇羟基都脱去了,导致失误。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化学键的连接方式不对所致。

出现③误区,是由于“

”中,“—CH2—”的表示方法不对所致。

出现④误区,是由于不掌握反应原理所致。

出现⑤误区,是由于对命名原则不求甚解,导致命名不规范或错误。

出现⑥误区,是由于书写化学专用名词时出现错别字所致。

出现⑦误区,是由于概念不清或原理不清,导致结构简式推导失误及命名失误。

第(3)问:

出现①误区,是由于对化合物⑧判断错误所致(化合物⑧是

,而不是

)。

出现②误区,是由于无中生有所致,题目中给出的是化合物①与Cl2在条件A下反应,不可能生成

要走出以上种种误区,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学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其中会观察官能团的变化及一定条件发生的反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十分重要,同学们要注意把握。

【正解】第一,读懂信息。

第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

处,将卤代烃水解生成醇的信息迁移至此,可逆推出来,是②

水解,生成了⑤,由②再逆推出①是甲苯(

)。

第三,根据

在光照条件下,与Cl2取代,分别得到②、③产物,可推知④为

第四,据

,可知⑦为

第五,⑦

与Na2CO3溶液反应,得到⑧

第六,⑤与⑦在酸性条件下,生成酯⑨

第七,写出⑧与②反应生成⑨的化学方程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