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792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着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着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着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

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面积396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

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有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有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

南以长江为界。

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

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

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

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

湖州府乌程县人。

明朝中期大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

着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

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皇木采办是专用于皇宫、藩王府、皇陵、皇家庙观的建筑用木,绝大部分使用原始大木,明清两代,采伐大木的时间长,数量大,如明代,在三地采伐大木几乎伴随明王朝始终。

而清王朝,则步明王朝后尘,继续在以上大兴土木,兴造皇家建筑。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

北宋统一中原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

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

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

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

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

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

节度使官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

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

江右(江右(地理方位名词)一般指江西(古代地域概念名称)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

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

江南道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右民系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

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

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

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

江西填湖广元末明初,战乱影响巨大,湖广、四川乃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而江西是等地人口自然增殖和外来移民比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

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

闯关东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封禁汉人自由迁入东北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外。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着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英文:

TheBel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

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卵生。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华南虎仅在中国分布,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

1、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

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简要概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概况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

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

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1949年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

1)先秦至西汉时期(北流为主)—春秋战国西汉大河,在今沧州南入渤海(第一次大改道)

2)东汉唐北宋时期(东流为主)—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黄河在今天利津入海(第二次大改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改道,形成东流与北流并存的局面,北流至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流出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称为二股河。

3)南宋时期(南流为主)—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发生第四次大徙,在阳武决口,水势向南发展。

决堤以后,黄河河水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而形成新的南北两派,20%—30%由北清河入海,70%—80%由南清河入淮。

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以南的开始

4)近代东流时期(东流为主)—明弘治八年(1495年),筑断黄陵冈后,黄河水全入淮出海,成为黄河第五次大徙。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

4、列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学者及其着作

葛剑雄: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

侯仁之:

《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步芳集》

蓝勇:

《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

5、唐宋时期的地方政区制度

唐代初期沿用隋代地方两级行政区划,或郡县或州县。

唐中期又恢复三级制。

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

两宋降雨虽然迥然不同,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却是相同的,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6、元代行省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

(1)中央:

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

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

(3)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历史意义: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7、列举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移民并概述

1、走西口: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华北地区人口增殖的压力增大和蒙古地区有大量牧地可耕,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的大量汉人从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等地进入蒙古地区垦殖,开辟了许多耕地。

2、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

清初又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

由于灾荒等原因,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3、湖广填四川:

由于战乱、疾疫和灾荒的影响,导致今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萧条,为了稳定统治、恢复经济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明、清两代政府招民垦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四川地区,其中以原籍为湖广地区的移民居多。

4、移台湾:

清代时期,大量的大陆人口移入台湾岛进行垦殖等开发活动,进而逐步在岛内定居

1、论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完备——省制时代

综上所述,自秦统一以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州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元、明、清时代的省制这四个建立、发展、变革和完善的阶段,其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

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②不同历史时代,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反之,则地位较低,设置也比较稀疏。

?

③尽管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都在变化,但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秦为郡;汉为郡与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

?

④历时两千余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

⑤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则降为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

?

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

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

4、论述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变动与移民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的人口与移民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