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709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必修2 减数分裂 教案.docx

苏教版必修2减数分裂教案

教学设计

我们开始学习本章的第一节内容——“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一节主要可以分为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说明受精作用过程等三部分内容。

本节的关键词是“减数分裂”。

本节从对大多数动植物以至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性生殖方式——细胞的减数分裂入手,以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形态、数目和运动变化为主线,来讲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受精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在有性生殖中,配子是联系亲代和子代之间的桥梁,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量和运动规律性变化在生物遗传和变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本节内容与前面“有性生殖”“遗传和染色体”“遗传的分子基础”“有丝分裂”等章节内容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又是学习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共设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一个“边做边学”、一个“评价指南”、一个“继续探究”、一个“拓展视野”和相应的图与图群。

“研究性课题”的题目是“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装片进行观察,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归纳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一个“边做边学”是“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此项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的模式图,选择适当的材料(如不同的颜色的毛线)制作染色体,在活动中要让学生重点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一个“继续探究”是设计实验观察小麦等植物的小孢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运动的规律性变化是减数分裂的显著特征,是维持物种遗传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细胞学基础。

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教具准备精子的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以及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对比图。

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减数分裂图解(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受精过程(录像),生物的生活史图解(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表。

课时安排2课时

1.描述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理解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5.能利用实验器材制作临时装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

6.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7.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8.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9.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10.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11.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1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13.树立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4.通过亲历制作蚕豆花药临时装片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

15.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第一课时 细胞的减数分裂

师:

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师:

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

生: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师:

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发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生殖细胞,都只含有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个物种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都是保持恒定的,这和细胞的减数分裂有关。

 板 书:

一、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师:

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情景:

某种动物的细胞减数分裂的部分显微图及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示意图。

师: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

师:

动物的生殖细胞在性腺中形成。

在性腺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性原细胞。

师:

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性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

生:

相同。

师:

在性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

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

生:

细胞分裂的间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此时的染色体(质)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师:

(1)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性母细胞。

(2)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

(3)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条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4)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师:

图中四分体有几个?

生:

两个。

师: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

生:

四个。

师:

在人类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多少个四分体呢?

生:

23个。

师: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期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文本中的相关图片数据,自主分析。

生:

由于染色体复制在性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

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条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师:

在文本的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

生:

2对。

师:

几条染色体?

几条染色单体?

几个DNA分子?

生:

4条;8条;8个。

师:

那么联会时呢?

生:

仍是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师:

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像手拉手似的排成两排。

师:

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条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

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性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而每个次级性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性母细胞的一半了。

师:

在图上,初级性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

生:

4条。

师:

次级性母细胞呢?

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

生:

2条。

师: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生:

同源染色体分开。

师:

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

生:

没有。

师:

(1)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

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2)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性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师:

把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以及初级性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性母细胞减少一半。

师:

值得注意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由于每条染色体实际含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可能发生对等片段的交换。

师: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展示:

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

生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课件展示:

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生:

……

师:

怎样辨析二倍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图形?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

生甲: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丝分裂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不会配对,所以染色体数目是成双的。

而减数分裂是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先要配对(联会)。

然后分开,移至两个不同的细胞,每个子细胞具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所以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已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数目可以是双数,也可以是单数。

生乙:

可以数染色体数目,具单数染色体细胞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

若细胞内染色体成双数,则看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

生丙:

若有同源染色体,则看同源染色体是否配对:

(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细胞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

(2)同源染色体不配对的细胞则为有丝分裂细胞。

教师:

总结:

现在,我们再重复看一遍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课件展示:

多媒体银幕以动画形式再重复整个过程。

(1)染色体复制在性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教师:

活动:

请一位同学根据示意图,来讲述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师根据其讲述情况,精彩处给予表扬,不足处给予补充,错误处给予纠正。

师: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师:

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和动物细胞的相同吗?

探究题目:

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

研究目的:

了解种子植物减数分裂的过程。

推荐器材:

培养皿,试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冰醋酸,无水乙醇,蚕豆花蕾等。

研究指导:

1.问题与假设

分小组讨论,尝试根据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知识,提出一个有关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问题。

如:

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否相同,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假设。

2.设计与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以幼嫩蚕豆花蕾为材料,制片观察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的步骤(如下)

(1)取材、固定、保存:

种植蚕豆地区可在4月上、中旬取白色或淡黄色,如小米大小的饱满的蚕豆花蕾,采摘后立即投入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4~12小时。

从固定液中取出材料,用70%酒精洗涤数次,保存于70%酒精内,置4℃冰箱中备用。

(2)染色:

从保存液中取出一朵蚕豆花蕾,放在吸水纸或干净纱布上,吸干保存液。

用尖头镊子将花放于载玻片中央,除去花枝,取下雄蕊并捣碎。

在捣碎的雄蕊上滴2%的醋酸洋红染液,将材料做进一步捣碎,静染5~10分钟,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过4~5次(不能煮沸)。

(3)压片:

将载玻片放在平整的实验桌上,盖玻片上覆3~4层吸水纸,用铅笔头轻而均匀地敲打,或用拇指压一下,去掉吸水纸,材料被压成均匀薄片,周围染液也被吸去。

(4)镜检:

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的花粉母细胞扩大,易被醋酸洋红染上紫红色。

4.交流与合作

和其他小组交流,反思和完善本组计划及实验。

小组分工合作。

5.结论与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植物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的图像。

植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与动物的不同。

高等植物的减数分裂过程是在花器中进行的,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小孢子,小孢子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

每个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大孢子,其中只有一个能够继续发育,再经过连续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具有八核的胚囊。

第二章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细胞的减数分裂

1.概念

2.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发现

最初发现配子(卵及精子)为单倍性细胞是1883年科学家观察线虫卵及精子时,发现卵和精子含两条染色体,而胚胎细胞则含四条染色体。

从这一观察得到两种启示:

(1)精子与卵虽然形态不同,卵的体积远远大于精子,但两者在后代的遗传上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2)在精卵形成时,必须有一套机制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直到1930年,在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共同研究下,才探明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减数分裂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但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分裂后形成的细胞里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而有丝分裂则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也分裂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变化。

(如下图)二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主要出现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之中,并且前期比有丝分裂的前期更为复杂。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要相互配对,形成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交叉、互换。

这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

减数分裂中的两次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已经完成。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间期没有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在不同的生物中,减数第二次分裂之前的间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有些生物具有短暂的间期,而有些生物则在末期结束以后,立即进入前期Ⅱ。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3.被子植物胚囊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胚囊是由胚珠内的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都叫做大孢子,每个大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大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这4个细胞排成一纵行,其中靠近珠孔的3个细胞退化,里面的1个细胞发育成为早期的胚囊。

早期的胚囊不断地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养料,体积增大,细胞核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但是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就进行细胞质分裂,因此,就形成了具有8个细胞核的胚囊。

开始时,这8个细胞核分别位于胚囊的两端,每端各4个。

接着,每端各有1个细胞核移到胚囊的中央,这就是极核。

靠近珠孔端的3个细胞核发育成3个细胞,也就是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

另一端的3个细胞核也发育成3个细胞,叫做反足细胞。

4.被子植物花粉粒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花粉粒是由花粉囊里的小孢子母细胞(也叫做花粉母细胞)发育而成的。

每个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细胞,叫做小孢子。

每个小孢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小孢子母细胞的减少一半。

初始形成的4个小孢子排列在一起,以后相互分离,形成4个单核的花粉粒。

单枝花粉粒形成不久,便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细胞:

一个是营养细胞,另一个是生殖细胞。

营养细胞一般比生殖细胞大,而且里面储存有营养物质。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接着又进行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子,这样,成熟的花粉粒中就有3个细胞。

有些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分裂,是在花粉管中进行的,因此,成熟的花粉粒中只有2个细胞。

5.花粉囊中的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中小孢子

花粉囊中的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中小孢子

将早期花药横切,可看到花药里面有一些较大的细胞,称为孢原细胞。

孢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靠外面的几层和花药的表皮细胞共同构成花药的壁,靠内面的继续多次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细胞,即花粉母细胞或小孢子母细胞。

紧靠在小孢子母细胞外围的一层细胞构成绒毡层。

以后绒毡层细胞彼此融合而成黏稠的胶状液,它的作用是为花粉粒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6.联会复合体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complex,SC)是减数分裂前期Ⅰ染色体配对时,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

1956年,Moses和Fawcett用电镜分别观察蝲蛄、家鸽、猫及人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超薄切片时,首先看到了这种结构,将其定名为联会复合体(SC)。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观察过的真核生物,在它们的雌雄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都有SC这种结构出现。

(1)联会复合体的亚显微结构

SC的主要亚显微结构特征在动植物细胞中是基本相同的,都由3股平行的线状结构组成,即两条侧生组分和一条中央组分之间有横纤丝相连,直径一般为2nm。

染色质纤维以袢环形式放射排列在SC两侧。

侧生组分宽度一般为30~60nm,中央组分宽度一般为12~20nm,所以整个SC的宽度一般为100um左右。

尽管SC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但各种生物之间SC的亚显微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中央组分结构,在脊椎动物中被认为是无定形的,而在昆虫中则为高度有序的梯子状结构。

(2)联会复合体的化学组成

早期的电镜组织化学研究表明,SC侧生组分主要由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质构成,同时含有RNA和少量DNA;中央组分主要由非组蛋白组成。

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对SC的组成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瓦曼(Wahrman)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发现小鼠SC中含有肌球蛋白,其作用可能是使减数分裂染色体靠近,在粗线期保持密切的配对,有点类似于肌球蛋白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马蒂诺(DeMartino)等用抗肌动蛋白和抗肌球蛋白抗体对小鼠和大鼠的SC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发现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SC的蛋白组分。

但Heyting等人的结果肯定了SC端部含有肌动蛋白,但未能证实肌球蛋白的存在。

另外,莫恩斯(Moens)等发现在鸡的SC中有拓扑异构酶Ⅱ,它不仅为SC提供了一种结构上的支持,而且在减数分裂中发挥着一定的催化功能。

近几年的研究还表明,SC中的蛋白组分很多都只存在于减数分裂偶线期到双线期的细胞中,因而,SC的蛋白组分大多不是由预先存在于核中的组分重新组装而成,而是在减数分裂前期新合成和新组装的。

(3)联会复合体的形成和发育

通常认为SC的形成起始于偶线期。

一般说来,在具有短染色体的动物中,如家蚕、人等,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SC的形成开始于端粒和核膜内面的接触点,然后沿染色体纵轴顺序延伸到其他区域;而对于具有长染色体的大多数植物来说,联会还可同时开始于同源染色体相互密切接触的很多中间位置,所以是多点起始配对,如玉米、小麦、黑麦等。

有趣的是,人的偶线期卵母细胞中SC长度是精母细胞中的2倍,相应地,卵母细胞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中间位置的配对起始区,而在精母细胞中却很少见,仍集中在端粒区开始配对。

另外,在一个细胞中,各对染色体的联会和SC的形成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比如,哺乳动物中的性染色体之间的SC形成总是晚于常染色体。

在粗线期,SC逐步成熟,形成有完整结构的SC,同时伴有长度缩短和直径变粗。

SC的消失开始于早双线期,到晚双线期时就完全看不到SC了。

概括地说,SC的形成开始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于双线期。

SC的形成标志着同源染色体联会的顺利实现,而SC的解体则和同源染色体的逐步分离相联系。

(4)联会复合体的生物学意义

SC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

①SC作为联会时二价体的轴心,染色质以SC为支架以袢环的形式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SC的作用就类似于间期细胞核中的核骨架和中期染色体中的染色体骨架(或轴)。

当然,有研究表明,SC和染色体骨架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②SC参与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为染色体重组提供了结构基础。

一般认为位于SC中央组分上的重组节(Recombinationnodule,RN)与重组和交换形成有关。

重组节最早由莫恩斯和吉利斯(Gillies)等人在研究百合和真菌的SC时发现,后来,卡彭特(Carpenter)研究了果蝇卵母细胞中的重组节,发现它们与雌果蝇的重组频率和分布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把它命名为重组节。

人们在其他很多生物中也研究了重组节,发现重组节的分布频率和位置同减数分裂时重组交换的频率和位置之间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各种生物中重组节的形态结构都是类似的,都是一种附着于偶线期或粗线期SC中央组分之上,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

SC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细胞遗传学中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新的实验方法的不断引入,将对SC的分子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在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重组交换、染色体集缩和正确分离中的确切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时 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

课件展示:

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示意图。

师: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都相同吗?

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生甲: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少数特殊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人体内的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形态结构存在差异。

生乙:

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师:

通过对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了解,我们知道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分裂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师:

多细胞动物一般都是雌雄异体的,那么,雌、雄生殖细胞都是在哪儿形成的?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完全相同吗?

通过什么方式可恢复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以保证生物体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板 书:

二、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

师:

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卵细胞是在卵巢里形成的。

课件展示:

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

(1)精原细胞是怎样进入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期的?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4)精细胞是如何形成精子的?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生甲: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它们由同一个着丝粒连接着,这时仍然称为一条染色体。

生乙:

在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然后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染色体的着丝粒和纺锤丝相连。

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成为两组染色体。

伴随细胞的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生丙:

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细胞。

生丁:

精子细胞要经过变形才形成精子。

师:

当雄性动物性成熟后,睾丸里的部分精原细胞开始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形成精细胞。

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形成精子。

课件展示:

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形成过程示意的动画模拟。

师:

和精子形成过程相比,卵细胞形成过程有什么特点?

生甲:

相同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生乙:

不同点是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四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师:

当雌性动物性成熟后,卵巢里的卵原细胞也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