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5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docx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

①,②,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

①,②,③,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

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

包括:

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

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

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

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toxicology):

 

量反应(gradedresponse)

 

质反应(quantal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

 

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简述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

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appliedtoxicology):

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3.通常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1)变态反应;

(2)毒性反应;

(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从临床应用角度来看药物毒性作用的分类。

 

2.?

?

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和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药物/毒物代谢动力学

一、填空题

1、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多数是①转运形式,因此,只有脂溶性②、解离度③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药物经皮吸收的第一相为透过①,这是一个限速过程。

经皮吸收的第二相为透过②。

3、药物被吸收后进人分布过程,分布程度取决于器官组织中①,及其从毛细血管床扩散进入特定器官组织细胞的速率,最终取决于药物对组织的②。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以下特点:

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呈现;

②游离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理(毒理)活性;③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两种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

5、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两步进行,第一步(Ⅰ相反应)为①,使大多数药物灭火。

第二步(Ⅱ相反应)为②,药物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其极性增加。

6、药物经尿液的排泄方式包括:

①②和③。

7、药物的排泄途径:

①②和③。

8、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

①药物固有的;②药物到达靶器官的;③机体对药物的;④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

9、药物毒代动力学模型总体上可分为两组:

即①动力学模型和②动力学模型。

二、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2、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3、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4、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

 

5、药物毒代动力学(drugtoxikinetics)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kinetics)

 

7、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d)

 

三、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符合一室开放模型的一级消除动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2、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填空题

1、肝脏的基本单位是①,其又分为3个区带。

区带1更适应有氧代谢,且有更大的呼吸活性,更多的氨基酸利用,和更高的脂肪酸氧化水平。

区带3有最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②,具有最强的解毒作用,由此也可称为药物在肝内代谢生产毒性产物的最初靶位。

2、人类肝中肝细胞的类型包括:

(1)约占80%的肝细胞又称,形态较大,具有对外来物质的代谢能力,是毒性化学物质的主要靶点;

(2).肝微血管也含有巨噬细胞,称作,可吞噬微小粒子和外来物;

(3)肝脏还含有Ito细胞,也称星形细胞,位于肝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

3、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各不相同,取决于所用药物的①、剂量、持续时间;损害的类型或表现的症状也与肝脏不同部位的②有关。

4、肝损伤的类型有①、②、③、④、和⑤。

5、乙醇可引起肝损伤,其类型主要有①、②和③等。

6、肝细胞死亡的模式有2种,即①和②。

7、急性肝细胞坏死的机制包括①、②、③、

④和⑤。

8、药物影响肝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的靶点有①②、

③、④和⑤。

9、胆汁淤积指的是①或特殊成分进入胆汁造成②。

10.通过血液检查能很好地了解肝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有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基于①测定,可以同时评价多种肝脏基本生理功能。

另一种是评价血中②蛋白水平是否异常高。

二、名词解释

1.脂肪肝

 

2.肝硬化

 

三、简答题

1、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是什么?

(可从肝生理学和形态学等各方面阐述)

(1)生理学方面:

肝脏是经口服或腹腔给药后,含药血液第一个分布的器官,最易直接受原形药物的影响,通常使肝脏处于具有潜在毒性作用药物最高浓度中。

此外,肝脏是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具有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代谢形成毒性物质;

(2)形态学方面:

中央小叶有最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细胞色素P450,成为大量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场所,该区域具有最强的解毒作用,由此也可成为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生成毒性产物的最初靶位。

2、药物性肝脏毒性的机制?

 

第四章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一、填空题

1、肾脏不仅是主要的①器官,也是重要的②器官,肾脏功能的完整性与机体内环境平衡密切相关。

2、确定某些药物从肾脏的排除率对判断肾功能状态非常有用,尿排除速率是①、②和③三个过程的净结果。

肾小管重吸收率取决于尿液中药物的④和⑤。

3、评价肾脏损伤的功能性测定指标有①和②。

4、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表现出的肾脏病理反应有①、②和③。

5、常见的几种肾脏毒性药物有①、②、③④。

6、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至少可引起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

(1)使用大剂量NSAIDs后数小时引起①,停药后通常可②,其机制为具有③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

(2)NSAIDs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使用3年以上,则可导致④的肾毒性,称为⑤。

(3)较少见的NSAIDs肾毒性是⑥。

7、氨基苷类抗生素导致的肾毒性的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①排泄并在

②内蓄积所致。

8、第一代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有潜在肾毒性,可出现小管坏死,其机制为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进入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所致。

二、问答题

1、哪些类型药物对肾脏有毒性作用?

 

第五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填空题

1.心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具有①性、②性、③性和④性。

2、外源性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可引起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心肌炎、心肌病、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①、②和③等一系列心脏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3.心肌收缩的过程包括能力释放、能量储存及能力的利用。

其中①和细胞内②离子的移动是心脏毒性常见的亚细胞靶点。

4.乙酰水杨酸大剂量使用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

其机制是乙酰水杨酸大剂量使①酶失活,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I2的合成,PGI2具有的作用,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二、名词解释

1.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

 

三、问答题

1.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六章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填空题

1、呼吸系统可分为三部分:

①、②和③。

2、药物过敏性肺炎为①性疾病,其发病除与环境中致病原有关外,机体的个体差异也是重要因素,②型变态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博来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非特异性肺炎至①。

4、药物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有:

①、②、③、④、补体系统的活化、缓激肽抑制学说、乙酰化理论、结构相似学说等。

5、解热镇痛类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通路,从而导致酯氧酶通路增强产生大量的①引起②。

二、问答题

1、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2、药物对呼吸系统毒性的作用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3、药物性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及其代表药物。

 

第七章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一、填空题

1、周围神经系统是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系统,包括①和②;按功能可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③和④神经,⑤和⑥神经系统。

2、神经组织由①和各种②组成。

3、与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主要涉及:

①、②、③、④、⑤和⑥等。

4、外周神经系统由①形成髓鞘,中枢神经系统由②形成髓鞘。

一些药物可干扰髓鞘形成和维护的复杂过程,从而导致髓鞘病。

5、对于神经系统,①、②、③和④是神经毒物最常见的四个作用靶位。

6、根据毒性作用发生在神经组织的不同部位,可将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分为四类:

①、②、③和④

7、氨基苷类抗生素药物对神经元损害表现为其具有①和②。

8、有机磷酸酯类脂溶性强,易进入神经系统,可使体内大生物物质烷基化和磷酸化,从而导致①,病变可沿轴突向近端发展波及细胞体,形成②“”。

9、神经药物对髓鞘的损害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引起髓鞘层分离,称为①,二是②。

10、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①、②、③、④、和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