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考点.docx
《心理学 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考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考点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指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作的解释;
(2)行为的观点——是指个体把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观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PS实例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强调环境的作用与精神分析的对立;
(3)认知的观点——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4)精神分析的观点——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潜意识……
(5)现象学的观点——人本主义的观点,探求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私人观点。
5、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里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2)情绪过程是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采取、执行决定)。
6、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情绪变化)
7、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建立假设(观察-疑问-推测),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分类原始资料,使之系统化和简约化),作出结论。
8、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其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要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调查法(以提问的方式);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人格的概念
1、人格:
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强调:
整体的人、稳定的自我、独特性的个人,具有身心组织的社会化对象)
2、人格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整体性——心里的完整性是人格健康的表征,PS精神分裂症患者就丧失了心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一致性;PS并非一成不变;
(3)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PS个性
(4)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
3、人格动机(主要表现在人生价值目标上)差异的教育涵义
(1)了解学生的人格动机,对于教师达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用不同方法来了解他们的人格动机;对于高中大学学生可以利用价值观研究(奥尔波特)和价值调查表(罗克奇)来测量;对于中小学生,关键在于通过价值辨析法,让学生辨析自己的价值观,即自己之所以选择某些活动所看重的标准是什么;
(3)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评比、讨论)对他们进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4、气质类型:
是指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对人们的气质所作的分类。
(1)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ect.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PS浪子燕青、王熙凤(平衡稳定)
(2)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冲动;反应迅速,但准确性差;喜形于色ect.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PS李逵、鲁智深、张飞(不灵活、不稳定)
(3)粘液质:
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沉着坚定,埋头苦干ect.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PS宋江、爱因斯坦(灵活)
(4)抑郁质:
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很高感受性,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PS林黛玉(不灵活、不稳定)
5、气质差异的教育涵义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根据学生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克服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并且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点占主导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
(4)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6、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7、性格类型:
是指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作的分类。
①以生活适应为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
(1)内倾型(内向型):
个性沉静不善于社会交往的人;
外倾型(外向型):
个性好动善于社会交往的人。
(艾森克的描述)
(2)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格,是根据易感心身疾病的不同划分的
A型性格(A型行为模式),即易患冠心病的行为模式,时间紧迫感、长期亢奋、争强好胜、遇挫变得敌意和攻击;PS敌意是导致冠心病主要原因,周瑜
B型性格(B型行为模式),悠闲自得,不爱紧张,无时间紧迫感不喜争强有耐心,能容忍;
C型性格(癌症倾向性格),压制愤怒,不确定性多,对他人过分耐心,回避冲突,屈从权威,生活无目标和主意。
②以认知方式未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
认知方式:
个体面对问题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2)冲动型和思索型。
8、性格差异的教育涵义
(1)性格有好坏之分;
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试图塑造它所崇尚的性格。
每一种文化为了使自己延续发展,都崇尚它所需要的性格PS渔猎者自信独立性格)
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个人意志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有道德意义的PS善良是优良性格,奸险是不良性格)
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PS勇敢勤奋有助于成功)
(2)早起教育的重要性;(在小时候给予适当的教养,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何种行为方式PS关键是父母的对待方式,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
(3)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通过训练等方式可以矫正)
(4)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航标、可以据此自我分析激励导正监督自我修养)
②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非一朝一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方奏效)
③在困难中磨炼自己;(自我教育中有困难,要时刻约束自己不良性格)
第三章人格的毕生发展
1、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
(1)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每一阶段包含前一阶段又孕育后一阶段,连续性)
(2)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发展阶段更替、衔接遵循固定的顺序,不可倒逆)
(3)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人格整体特征发展不等速,起止、到达成熟不同)
(4)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2、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较理想的教育儿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有助于养成较强社会能力的人);(3)自我意识;(对社会、学校教育影响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受老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环境;学生可以自定目标,通过实践,塑造自己的人格);(4)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前三者作用或更多;(人格发展中一个因素作用大小决定另一因素出于何种水平;遗传提供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将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水平;已形成人格与环境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3、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措施
(1)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倡导“全人教育”每个人都可在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这比传授知识重要,教师应在确定教育目标时,给学生道德教育,情感、意志、价值观、社交能力的培养,适当性别角色的获得,自我概念的完善等以应有的地位。
)
(2)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顺序;(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现有水平和发展任务,确立是党的教育目标和有效的教育方法PS给中学生进行法规教育)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做挑战性任务,使他们从中获得人需要的尊重,获得成功感,获得自我价值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外,教师在班级中也要有计划地去营造,是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敢于尝试表达自己,分享自己,不断检验修正自己的态度、动机、价值观,发展各项人格特质)
(5)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人格发展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过程,首先学生应该有人格自我教育的意向,确定发展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完善发展人格,另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念,注重人生哲理方面的指导,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树立人生楷模)
(6)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的配合是必要的,可以开班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辅导,推行亲职教育,促成父母协助学校搞好学生人格教育)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
1、动机的内涵:
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2、动机的四大功能:
(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行为,PS学生健美动机使其有相应行为;
(2)指向功能——个体行为指向某一目标,PS学生的行为指向健美这一目标;
(3)维持功能——维持一段时间,续动力,PS健美动机下进行一段时间健美;
(4)调节功能——动机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3、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往往以人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耐性。
PS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式
4、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PS体内缺乏食物导致不平衡状态产生内驱力引起觅食动机。
5、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分正诱因(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和负诱因(使个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
PS吃饱了的人仍忍不住吃美味的点心。
6、动机冲突:
由于个体内部需要与需要之间以及需要与外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有四种冲突情景。
(1)双趋冲突:
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PS择偶、择业;
(2)双避冲突:
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回避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PS即左右两难,学生回避学习、考试;
(3)趋避冲突:
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作出取舍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4)双重趋避冲突:
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7、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8、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个体对自己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
(与自信不同,前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非客观实际,后者是有信心)
具体影响:
(1)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
(2)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
(3)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到困难的态度;
(4)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5)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PS习得性无助-赛里格曼的小狗实验)
9、影响行为动力的因素-认知因素-归因作用
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
对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任务等因素。
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
控制性(可控与不可控),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原因源(内部与外部)。
从而形成八种类型的因素:
(1)内部、可控、稳定因素,如平时努力;
(2)内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方法;
(3)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能力;
(4)内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疲劳;
(5)外部、可控、稳定因素,如人际关系;
(6)外部、可控、不稳定因素,如他人帮助;
(7)外部、不可控、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度;
(8)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如运气。
10、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前三个由美奥苏泊尔提出,后一个由美卡芬顿提出)
(1)认知内驱力——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PS第一个内驱力组成部分)
(2)自我提高内驱力——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PS附属内驱力)
(3)亲和内驱力——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PS包括需要别人关心、认可和支持、需要友情、爱情)
(4)自我价值感内驱力—一种追求成功的内驱力。
学习目的内驱力:
追求自我成长,从学习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表现目的内驱力:
表现自我以博取好评。
11、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动机的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呈现U型的函数关系,激活水平太低,影响行为效率;激活水平太高,行为发生紊乱,同样缺乏行为效率;当激活水平适当时,其行为效率高。
1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怎样培养学习动机)
①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学习行为,朝着预定目标奋进。
通过调节学生的需要引发社会性内驱力,培养高尚的远景性动机)
②增进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组织各种活动适当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感受时代的要求和呼唤,激发为中华民族振兴社会繁荣进步,为赶上时代飞跃发展而奋发学习的热枕)
③发展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乐趣,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生活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④创设问题情景;(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富有探索性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造成认知失调,以引起探究心理,旨在培养直接的或近景性学习动机)
⑤促使动机迁移;(将学生原有的某方面的强烈动机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当前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动机活动与目标关系得到重新认识,产生新动机,旨在培养外在学习动机并使之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怎样激发学习动机)
①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使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旨在激发学生近景性内在学习动机)
②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具体目标,运用目标激发动机,旨在激发学生近景性与远景性相结合的学习动机)
③提供成功机会;(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目标不断得到实现,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在社会服务中获得成功感,这样既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又充分利用强化自我效能感作用)
④正确对待挫折;(挫折不可避免,要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促使学生的归因朝着有利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信心、再接再厉方面分析,避免因挫折可能导致学习动机减弱)PS当同学考试受挫时,应如何帮助他正确归因?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较稳定原因
较不稳定原因
较稳定原因
较不稳定原因
易控制原因
学习态度
兴趣、方法
努力、注意
教学质量
师生关系
教师指导
同学帮助
不易控制原因
能力、经验
习惯、体质
心境、疲劳
疾病
任务难度
学习条件
运气
偶然事件
韦纳--学生对挫折的归因
⑤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焦虑,要有合理化的教学取向,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合理需要,这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第五章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也即对自我的意识,简谓“我”对“我”的意识。
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于语言对客观现实反映的高级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①自我认识——属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PS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最主要)、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式;
②自我体验——属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急促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包括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PS自尊:
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③自我调节——属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
包括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最主要)、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
(2)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①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
②社会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关系的理解;
③心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人格倾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意识。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调控系统)
(1)对个体所处环境的选择作用;(PS与人交往,有人选择与品行端正的人交往,有人却选择其他)
(2)对个体生理特点的发挥和矫正作用。
个人能意识到自己这某方面的生理素质,就有可能使生理素质的优势得到发挥,或者在某种人格不易形成,会削弱形成该人格的倾向,以矫正生理因素影响(PS如神经类型属弱型的人需格外注意形成自卑等心理)
4、自我概念可分为: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
(1)现实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也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PS“是怎样一个人”)
(2)理想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即对想象的我的认识;(PS“想成为怎样一个人”)
(3)镜中自我:
从别人眼中反照出的自我形象,即个体看来别人是怎么看自己。
5、自我评价的途径(自我认识的途径)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个体把对他人的认识转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客观地认识自己,才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并由于个体从属不同社会群体,能看出多个自我,使个体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3)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通过比较个体才能更好地凭借参照系认识自己)
(4)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个体在与人与物打交道时,展示出的自身属性,能够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
6、自我概念的矛盾与统一,青年中大致有五种类型:
(1)积极型。
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自我达到统一。
最典型是反映个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2)现实型。
一方面不断完善现实自我,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自我的实际状况,修正理想自我,从而达到两者的统一;
(3)庸碌型。
放弃理想自我,以迁就现实自我,不思进取,从而达到统一。
(4)虚假型。
通过对现实自我的过高评价或虚妄的判断,获得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虚假统一。
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沉醉于自我陶醉之中;
(5)萎缩型。
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产生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拒绝的心理,往往过分地批评和责备自己,使自己陷入孤独、消沉、神经过敏的境地,严重者可导致精神病或绝望轻生。
7、自我概念的功效(PS既积极,又消极)
(1)行为导向。
当个体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后,他就倾向于产生与这一概念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PS自认为慈善的人会捐出更多的钱;
(2)行为动力。
自我概念中的能力自我概念,对个体行为动力有比较突出的影响。
PS学生的能力自我概念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信息加工。
自我概念也是一种认知结构,这种对自己的认知结构称为自我图式。
它影响着对有关自我的信息加工PS抑郁者以抑郁眼光看待信息。
8、自尊A-B-C
9、自卑感:
当个体对自己作负向的价值评价时,过低地评价自我价值,产生自我贬抑心理,与自我排斥的态度相联系;自尊感与自我接纳的态度相联系,两者对立。
10、自尊感的功效
(1)自尊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S引起自我接纳的积极态度,肯定自我)
(2)自尊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①表现在对个体行为的动力作用上;(PS推动个体行为,产生强大人格)
②它对于个体行为具有效的监控作用;(PS为赢得尊重,自觉检点控制自己)
③它对个体行为具有矫正作用。
(PS一旦做出有损自尊行为后,会弥补措施)
11、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最基本手段。
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操纵
自我教育——个体对自己进行教育。
即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
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质就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过程。
12、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几点教育建议(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1)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把握好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评价,使青少年看出真实自我,要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并予以积极导向)
(2)帮助青少年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设法诱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加强青少年自我评价的辩证性,还要出出主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感,并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尊、他尊及其相互关系,克服自尊感过敏现象)
(3)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①要帮助青少年确立理想自我目标;(从现实自我和社会发展的两位坐标上确立理想自我目标,不断完善自我)
②要帮助青少年改变现实自我。
(学生应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提高自我控制水平,教师应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把基点放在青少年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培养和诱发上,提高学生自我反省意识,鼓励学生写周记看书等反省鞭策自己,注意发挥学生自尊感的动力功能,把完善自我与赢得自我自尊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改变现实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情感上的激励)
第六章认知学习
1、表征:
记载或表达信息的方式。
PS一个特定的形象表征某个同学
2、认知学习:
人类对外界环境信息或学习内容,通过感官觉察、注意、辨认、转换、记忆等一系列内在的心理活动,获得知识与保持知识。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调查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
4、学习过程:
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一、早期加工
(1)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
其功能仅仅是为了有选择地注意和鉴定哪些信息需要在短时记忆中进一步加工。
(2)注意——注意是一种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的状态,是“意识的聚焦”;
——指能将有限的能量以各种方式分配给予不同的刺激和活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利有弊,在教学环境中,要尽可能避免无意注意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但又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呆板单调)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清楚明了活动的具体任务,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以便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的对象)
3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初中生已能注意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但仍偏重直观东西,高中生对抽象的理论原理保持高度注意,那就要深刻分析教材内容和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3)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登记中获得的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
二、短期记忆--挑选出来作进一步加工的材料就进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