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01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docx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

全文电子教材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

(上篇:

土壤学)

林学专业

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度类型及来源

   1、活性酸

   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引起的,常用pH值表示,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土壤中的水分含有各种可溶的有机、无机成分,有离子态、分子态,还有胶体态的,因此土壤中的水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稀薄的溶液。

盐碱土中土壤溶液的浓度比较高。

   土壤酸碱性主要根据活性酸划分:

pH在6.6~7.4之间为中性。

   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在地理分布上由南向北pH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为界。

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和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少数为强碱性。

 2、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进入溶液后才会显示出酸性,称之为潜性酸,常用1000克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

潜性酸可分为两类:

 

(1)代换性酸:

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钙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被侵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

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

 

(2)水解性酸:

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CH3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Na+可以把绝大部分的代换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从而形成醋酸,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要改变土壤的酸性程度,就必须中和溶液中和胶体上的全部交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

在酸性土壤改良时,可根据水解性酸来计算所要施用的石灰的量。

  3、土壤酸的来源

  

(1)土壤中H+的来源

      由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

      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

      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

      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的施用。

  

(2)气候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在多雨潮湿地带,盐基离子被淋失,溶液中的氢离子进入胶体取代盐基离子,导致氢离子积累在土壤胶体上。

东北地区的酸性土是在寒冷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降雨量少,淋溶作用弱,导致盐基积累,土壤大部分为石灰性、碱性或中性土壤。

  (3)铝离子的来源。

   粘土矿物铝氧层中的铝,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释放出来,进入到土壤胶体表面成为代换性的铝离子,其数量比氢离子数量大得多,在土壤中表现为潜性酸。

长江以南的酸性土壤,主要是由于铝离子引起的。

二、土壤碱度

1、OH-离子的来源

土壤弱酸强碱盐的水解,碳酸及重碳酸的钾、钠、钙、镁等盐类。

如Na2CO3、NaHCO3、CaCO3等;其次是土壤胶体上的Na+的代换水解作用。

2、碱度的表示方法

土壤碱性的高低用pH值表示;

用Na+的饱和度表示。

 

第二节土壤酸碱性对植物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一、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的影响

1、大多数植物在pH>9.0或<2.5的情况下都难以生长。

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喜酸植物:

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

喜钙植物:

紫花苜蓿、草木犀、南天竺、柏属、椴树、榆树等;

喜盐碱植物:

柽柳、沙枣、枸杞等。

 2、植物病虫害与土壤酸碱性直接相关:

   1)地下害虫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pH环境条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龟子喜碱;

   2)有些病害只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发作,如悴倒病往往在碱性和中性土壤上发生。

 3、土壤活性铝: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

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在正常范围内,植物对土壤酸碱性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影响各种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

 2、土壤酸碱性对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1)氮在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在小于6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8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

  

(2)磷在6.5~7.5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性降低,在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钙;

无机磷的固定

 

(3)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钾、钙、镁容易流失,导致这些元素缺乏。

在pH高于8.5时,土壤钠离子增加,钙、镁离子被取代形成碳酸盐沉淀,因此钙、镁的有效性在pH6-8时最好;

 (4)铁、锰、铜、锌、钴五种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钼酸盐不溶于酸而溶于碱,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盐在pH5-7.5时有效性较好。

三、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1、土壤酸性土改良

    经常使用石灰。

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

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生石灰需要量(g/m2)=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

 2、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人工酸化

露地花卉可用硫磺粉(50g/平方米)或硫酸亚铁(150克/平方米),可降低0.5——1个pH单位。

也可用矾肥水浇制。

 3、碱性土壤

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第三节土壤酸碱缓冲性

一、定义:

在自然条件下,向土壤加入一定量的酸或碱,土壤pH值不因土壤酸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这说明土壤中具有抵抗酸碱变化的能力,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二、意义:

   使土壤酸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因施肥、根的呼吸、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和湿度的变化而pH值强烈变化,为高等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条件。

三、原因:

 1、土壤胶体的代换性能

土壤胶体上吸收的盐基离子多,则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强;

当吸附的阳离子主要为氢离子时,对碱的缓冲能力强。

 2、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

    弱酸种类如:

碳酸、重碳酸、硅酸和各种有机酸。

 3、两性有机物质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氨基可中和酸,羧基可中和碱。

 4、两性无机物质

 5、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

四、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

 1、粘粒矿物类型:

含蒙脱石和伊利石多的土壤,起缓冲性能也要大一些;

 2、粘粒的含量:

粘粒含量增加,缓冲性增强;

 3、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多少与土壤缓冲性大小成正相关。

一般来说,土壤缓冲性强弱的顺序是腐殖质土大于粘土大于砂土,故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就可增加土壤的缓冲性。

 

第四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具有氧化还原特征,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是发生在土壤(尤其土壤溶液)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

氧化还原作用始终存在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对土壤物质的剖面迁移,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转化,养分转化及生物有效性,渍水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以及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质的转化与迁移等都有深刻影响。

在农林业生产、湿地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往往要用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一)氧化还原体系

土壤中有多种氧化物质和还原物质共存,氧化还原反应就发生在这些物质之间。

氧化反应实质上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则是得到电子的反应。

实际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属于一个反应过程的两个方面。

电子受体(氧化剂)接受电子后,从氧化态转变为还原态;电子供体(还原剂)供出电子后,则从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

因此,氧化还原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

(9—1)

土壤中存在着多种有机和无机的氧化还原物质(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不同条件下他们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情况也不相同。

参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除了土壤空气和土壤溶液中的氧以外,还有许多具可变价态的元素,包括C、N、S、Fe、Mn、Cu等;在污染土壤中还可能有As、Se、Cr、Hg、Pb等。

种类繁多的氧化还原物质构成了不同的氧化还原体系(redoxsystem)。

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如表9—1。

表9—1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

体系

物质状态

代表性反应举例

氧化态

还原态

氧体系

O2

O2-

O2+4H++4e-

2H2O

有机碳体系

CO2

CO、CH4、还原性有机物等

CO2+8H++8e-

CH4+2H2O

氮体系

NO3-

NO2-、NO、N2O、N2、NH3、NH4+

NO3-+10H++8e-

NH4++3H2O

硫体系

SO24-

S、S2-、H2S…

SO42-+10H++8e-

H2S+4H2O

铁体系

Fe3+、Fe(OH)3、Fe2O3…

Fe2+、Fe(OH)2…

Fe(OH)3+3H++e-

Fe2++3H2O

锰体系

MnO2、Mn2O3、Mn4+…

Mn2+、Mn(OH)2…

MnO2+4H++2e-

Mn2++2H2O

氢体系

H+

H2

2H++2e-

H2

(二)、   氧化还原指标

   

(1)强度指标

1、氧化还原电位(Eh)

氧化还原电位(redoxpotential)是长期惯用的氧化还原强度指标,它可以被理解为物质(原子、离子、分子)提供或接受电子的趋向或能力。

物质接受电子的强列趋势意味着高氧化还原电位,而提供电子的强烈趋势则意味着低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极电位的产生,可以Fe3++e-

Fe2+反应为例加以说明:

如果向溶液中插入一铂电极,则Fe2+和铂电极接触时就有一种趋势,将其一个e-转给铂电极,而使电极趋于带负电荷,Fe2+则被氧化成Fe3+;与此同时,溶液中原有的Fe3+则趋于从铂电极上获取一个e-,使电极带正电荷,而其本身则被还原成Fe2+。

上述两种趋势同时存在,方向相反,因此其总的净趋势方向和大小就要看Fe2+和Fe3+的相对浓度(活度)而定。

也就是说,在这一反应体系中铂电极的电性如何以及电位高低,都决定于电极周围溶液中的[Fe3+]/[Fe2+]之比。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可用下列通用公式表达:

(9—2)

上式即能斯特(Nernst)公式。

其中,Eh为氧化还原电位,单位为伏或毫伏;E0为该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即当铂电极周围溶液中[氧化态]/[还原态]比值为1时,以氢电极为对照所测得的溶液的电位值(E0可从化学手册上查到);R为气体常数(8.313J),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96500库仑),n为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氧化态]、[还原态]分别为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活度)。

将各常数值代入式(9—2),在25℃时,并采用常用对数,则有:

(9—3)

(9—3)式中,Eh的单位为伏特。

在给定的氧化还原体系中,E0和n也为常数,所以[氧化态]/[还原态]的比值决定了Eh值高低。

比值愈大,E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