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84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docx

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

全球治理:

在规范与经验之间

卢静

2013-03-0711:

01:

19   来源:

《国际论坛》(京)2006年6期

  

  内容提要: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的兴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全球治理既是规范的(normative)又是经验的(empirical):

规范是从权利出发对实现理想国际秩序的追求,它由一些共同的价值构成;经验是为了各自利益而进行权力斗争的过程和结果。

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在规范与经验的互动统一中寻求。

  关键词:

全球治理规范经验

  作者简介:

卢静,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博士。

(北京100037)

  全球治理(GlobalGovernance),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体通过协调、合作、确立共识等方式参与全球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建立或维持理想国际秩序的过程。

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凸显而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全球治理既是规范的又是经验性的,它是规范与经验的统一。

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在规范与经验的互动统一中寻求。

  一、全球治理的兴起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和全球问题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趋势,是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进行全方位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化发展过程。

全球化的发展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根本上说,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行为决定了全球化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①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与进程,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现象与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与核心,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整合与竞争。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财富的创造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如全球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跨国犯罪等。

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上,世界市场出现了失灵,民族国家也“越来越显示出其能力的不足”。

②现有的政治机构因为三个关键的管制的和政治的缺口——管辖权的缺口、参与的缺口和激励的缺口而受到削弱。

③于是,一种“不以国家领土作为最主要的组织原则的行动者和力量已经开始从外部打压国家,并且开始从内部蚕食它的管理垄断权。

”④一种新型的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出现了。

  全球治理的兴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全球化时代所显示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首先,突破传统的以主权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研究范式,改变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实现国际政治从“以国为本”向“以民为本”的研究范式转变。

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以主权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研究范式受到极大挑战,尽管“民族国家在全球政治中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但它不是惟一重要的行为体。

”⑤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社会团体等其他行为体均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对民族国家作用的一种重要补充。

正如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所指出的:

“在全球层次上,治理一直被视为主要是一种政府间的关系,但现在它必须被理解为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运动、跨国公司以及全球资本市场,它们均与影响力急剧扩大的全球大众媒体相互作用。

”⑥全球治理理论通过多元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超越传统国际合作模式的局限性,探索出一种全球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⑦全球治理合作模式的新颖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合作的主体,从以国家中心转向多元化;第二,合作的动力,从国家主义转向全球主义;第三,合作的方式,对制度合作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全球治理合作可以说是从制度合作中发展而来的,但它不同于制度合作,因为“全球秩序中的治理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行为领域。

它指的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⑧所以,全球治理合作构建起了一个调节国际社会利益各方关系的新的框架体系。

  再次,为从全球价值观角度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秩序就没有治理,没有治理就没有秩序(除非一定时期的混乱也被认为是秩序的某种形式)”,“治理就是秩序加上意向性”。

⑨在治理体系中,主观的想法、信念和世界观是最重要的建构力量。

全球治理的基石是全球价值观,如果没有由公认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所规定的标准和约束,就很难建立有效的全球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方式。

⑩而如果没有有效的全球治理方式也就难以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所以,尽管国际秩序的构建也是多要素互动和耦合的结果,它需要通过思想、物质力量、机构以及国家体制组成的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

(11)但共同的价值观是构建合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

因此,全球治理为从全球价值观角度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全球治理的规范性

  全球治理是规范的。

它在探索规范性“秩序”的基础上,成功地开创出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12)规范的全球治理主要是从权利出发,体现了参与者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理性设计,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向往。

它是由一系列共同的价值所构成的。

  首先,自由与平等的价值。

全球治理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层次行为主体本着自愿与主动原则,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管理的过程。

参与的动力来自于共同的目标支持,“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

(13)在理想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参与各方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等级与权威,也就是说,全球治理的结构不是“中心辐射外围”的等级治理结构,而是“蜘蛛网式”(spider’sweb)网络结构,这样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部门信息交流和思想的沟通。

(14)

  其次,民主的价值。

民主意味着要“造就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和更少权威的社会过程”。

(15)参与的多元性是民主的基本要求。

全球治理的重要特征是行为主体的多元化。

它是由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和次国家层面的多层次、多元的行为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

开放性的治理过程也体现了其民主价值。

这个过程是多元行为体通过多种方式的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及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个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16)它是参与、协商、合作、确立认同和共识等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参与性的、缺少权威的过程。

  再次,公平与正义的价值。

全球公民社会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际社会中的个人或团体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按非强制性原则和契约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服务于跨国公共利益的非政治性领域。

全球公民社会完全是基于社会道义、良知及公平的价值取向,自下而上的基层组织运动。

世界性的公平和正义是它的基本追求目标。

全球公民社会自产生以来,在全球环境保护、减灾救贫和人道主义救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的同时,是公民权利、公民参与和责任性的扩大,所以,全球公民社会成为构筑全球民主的一支重要力量。

(17)

  三、全球治理的经验性

  事实上,全球治理不只停留在规范的层面,而是规范和经验的统一。

经验的全球治理,是治理的实际操作,是参与者为了各自利益而进行斗争和妥协的结果,是权力运用的过程。

在这一层面,治理却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一些全球性问题,如金融危机、南北贫富差距、全球环境恶化,以及跨国犯罪等仍严重阻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经验的全球治理面临着危机。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全球治理因行为体利益的分散性使其难以采取集体行动。

在当今世界,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各民族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全球共同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的做法对它们来说是不现实的。

以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为例,尽管1992年的里约会议确定按“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危机,但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合作解决全球环境危机方面仍存在很大分歧,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在各自利益上的矛盾阻碍了其采取集体行动。

  第二,现存国际政治体系的不对称性制约了全球治理的实施。

权力的等级制度塑造了全球治理的结构、根本目的和优先权。

(18)在现存国际政治体系中,大国或大国集团在全球事务管理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使得国际秩序的形成总是为强国所操控。

在这种情况下,以全球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全球治理必然受到削弱。

  第三,全球治理因缺少全球协调、管理、制裁的机制而降低了其效用。

全球治理没有确立世界统一的政治纲领和行为标准,由此“产生了相当的政策非理性、制度间的斗争、管辖权的重叠,以及竞争性政策网络的扩散”,(19)这严重降低了治理的效用。

  第四,主权国家因担心主权受削弱从而不同程度地对全球治理采取抵制态度。

主权是现实政治中难以超越的界限,尤其是对于在国际政治结构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对本国主权因参加全球治理而受到削弱的担心,因而在全球治理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时,它们往往采取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

  所以,虽然“健全和发展一整套维护全人类安全、和平、发展、福利、平等和人权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直是全球治理的基本目标,但是全球富人与穷人、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两极分化在加剧,源于性别、种族、文化、宗教等的社会排斥在不断扩大,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本在满足世界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仍不能保证避免破坏自然环境……”(20)这说明,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途径需要在规范与经验的互动中寻求。

  四、寻求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径

  法国的皮埃尔•卡蓝默认为,“正当性—合法性—效率,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是未来治理的核心”。

“治理应该在这三个领域的交叉点上展开”。

(21)因此,有效的全球治理途径应该在“正当性—合法性—效率”的联系中来寻求,而这三个领域的交叉点正是规范与经验的互动统一。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确立共同的价值与原则,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

实现全球“公共利益”是全球治理的目标,然而,国际社会在追求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会与各行为体的“私人利益”发生冲突,于是,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成为治理的关键。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

确立共同的被认可的价值和原则是必要的。

途径的有效性首先是“建立在对集体问题的共同认知上,并且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上”。

(22)正如罗西瑙所认为,主观的想法、信念和世界观是治理体系最重要的建构力量。

“新全球秩序的出现与世界人民能力变化之间存在某种潜在的关联。

如若没有民众观念上的转变,全球治理的性质就不能发生意义深远的转型。

”(23)而这种共识和共同价值观需要在互动中相互学习产生。

通过“学习”、“互动”、“参与”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帮助“加强个人与集体身份之间关系的认同”,(24)使合作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重新确定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

  第二,通过国际机制来制约权力,平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使权利和权力相互制衡。

规范的全球治理是从权利出发,建立一个以契约为基础的社会。

但经验的全球治理却不可能回避权力的存在。

实际上,治理也体现了一个权力施用的过程,它是“控制、规范、塑造、掌握他者或对其施用权威才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过程、程序或计划。

”(25)在某些时候,正是现实全球政治的权力结构阻碍了全球治理的实施,影响了全球治理的效用。

所以,制约权力,尤其是制约最高权力是有效实施全球治理的前提。

尽管道德力量、规范和权利等因素能起到制约权力的功效,但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制约权力的主要方式还是国际机制。

  国际机制指的是“在某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

”(26)国际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