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2693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植物昆虫学.docx

园林植物昆虫学

园林植物昆虫学目录

第一章绪论昆虫纲的一般特性

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三章昆虫的内部形态

第四章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五章昆虫的分类

第六章昆虫与环境条件

第七章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原理及方法

第八章十字花科植物害虫

第九章茄科植物害虫

第一十章豆科植物害虫

第一十一章葫芦科植物害虫

第一十二章苗圃害虫

第一十三章花果类害虫及刺吸性害虫

第一十四章蛀干类害虫

第一章绪论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系统

一、昆虫纲的一般特性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节肢动物的特性是身体左右对称,具有外骨骼躯壳,循环系统位于身体的背面,神经系统位于身体的腹面。

二、成虫还如以下特征

①成虫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②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触角,还有复眼和单眼

③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两对翅

④腹部大多数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有生殖器官

⑤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变态

三、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①节间膜:

在昆虫整个生活史中,由于体壁发生了骨化,而未骨化的部分就形成膜质区,这个膜质区叫节间膜。

②体节:

在昆虫整个生活史中,由于体壁骨化部分形成体节

体节(按功能分)头、胸、腹。

昆虫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体节

头部:

由6个体节组成。

功能:

取食和感觉中心。

胸部:

由3个体节组成。

分类:

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着生一对足,中胸和后胸一般各生一对翅,所以胸也是运动中心。

腹部:

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

生殖器、内脏器官位于这一体段。

功能:

昆虫营养和生殖中心。

蜈蚣:

每体节有一对足。

胸部:

3对足。

苍蝇:

后翅演变为平衡棒。

头、胸和腹有明显的区分。

第二章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昆虫的头部(感觉中心、取食中心)

一、头部的结构

1.分区:

头顶、额区、唇基区、颊区和后头区是五个主要的区。

2.蜕裂线或头顶线:

呈人字型的线条,是昆虫蜕皮时,头壳裂开的地方。

(完全变态的昆虫多已消失,只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期还有全部或部分保留)

3.沟:

体壁外内向折陷,而在外表留下的缝。

4.额唇基沟:

横沟,位于口器上方,两上颚基部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线。

二、头部的形成(根据其口器着生位置)分类

1.下口式:

食草类昆虫;eg:

蝗虫、天牛、螽斯

2.前口式:

多为捕食性肉食性昆虫;eg:

蝼蛄,步甲,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

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汁液;eg:

蚜虫、蝽象、叶蝉等

三、头部的附器(包括触角、单眼、复眼、口器)

(一)触角

1.触角的构造:

①柄节:

最基部的一节,与虫体相连的一节

②梗节:

基部第二节

③鞭节:

梗节以后各节的统称

2.触角的作用

①具触觉和嗅觉的功能

②是识别昆虫种类的依据

③识别昆虫性别的依据

※3.书中共介绍12种类型触角的基本构造(例子与类型都记)

①丝状:

蝗虫、蝽象、天牛

②刚毛状:

③念珠状:

白蚁

④锯齿状:

叩头虫

⑤梳齿状:

豆象

⑥双栉齿状(羽毛状):

地老虎

⑦棍棒状或球杆状:

蝶类

⑧锤状:

小蠹虫

⑨鳃丝状:

金龟子

⑩膝状和肘状:

⑪环毛状:

雄蚊

⑫具芒状:

(二)单眼和复眼

1复眼:

由许多小眼构成;小眼最外层的角膜镜,往里是晶锥

2作用:

单眼感光,复眼成像,已有报道,单眼感光,与滞育有关

3与眼有关的习性:

a.趋黄性:

黄粉粘板粘蚜虫

b.趋紫外光性:

如用黑光灯诱虫

(三)口器

口器:

咀嚼式口器:

取食固定食物刺吸式

吸收式口器:

取食液体食物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内锉吸式

吸取植物或动物液体表面虹吸式

舐吸式

※1.咀嚼式口器:

①构成:

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

上唇:

防止食物外落,前缘中央凹入,凹入的地方称中缺切

上颚:

称切区,基部粗糙可磨碎食物称为磨区,切叶作用

下颚:

轴节

茎节

内颚叶

外颚叶

下颚须

下唇:

后颜

前颜

中唇舌

侧唇舌

下唇舌

②咀嚼式口器为害特点

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可造成叶片缺刻,孔洞,或把其他叶片全部吃光,也有潜入叶内表皮下串食,还可以驻入茎干或果实内部取食,也可在地下咬断基部,造成整株死亡。

(地下室)

③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

a.直翅目的成虫,幼虫b.鞘翅目的成虫、若虫

c.脉翅目成虫d.鳞翅目幼虫

e.膜翅成虫f.中蜂类幼虫

④防治药剂:

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

2.刺吸式口器

①构造上唇上颚口针一对,下颚口针一对,下唇形成喙,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称为食窦唧筒或咽喉唧筒。

如:

蝽象、白粉虱、蚜虫、介壳虫、木虱等昆虫具有此种口器。

②为害特点:

吸取植物的汁液,常使植株呈现褪色的斑点,卷曲,皱缩,枯萎或变为畸形;或形成虫瘿,还可以传播病害。

③防治药剂:

内吸剂,触杀剂,熏蒸剂

3.锉吸式口器:

为蓟马特有,右上颚消失,左上颚较粗大是主要为刺工具,取食时先以上颚口针刺破植物表皮,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靠唧筒;作用:

吸取植汁液,为害部分有凹陷。

4.虹吸式口器:

是蛾蝶类成虫所特有的一类口器,这类口器一般不对植物造成伤害,只有吸果夜蛾喙管末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果皮吮吸汁液造成伤害。

5.舐吸式口器:

蝇类成虫特有;特点:

下唇发达,一般对植物没有伤害。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运动中

一、胸部的构造

背板,腹板,侧板

胸部的附器(3对足,2对翅)

1.足

(1)基本构造※:

6节①基节②转节(最小的一节)③腿节(最大的一节)④胫节⑤跗节⑥前跗节

跗节:

由2-5个亚节组成

(2)种类:

①步行足:

甲虫蝽象,蝇,步行虫

②跳跃足:

蝗虫的后足

③开掘足:

蝼蛄

④捕捉足:

螳螂

⑤游泳足:

龙虱

⑥携粉足:

⑦抱握足:

大栉蚕

2.翅(由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翅多为三角形,有三条边,前缘,外缘和后缘

(1)脉序:

翅脉的排列方式,称脉序;可分为臀前区,臀区,腋区,轭区

(2)翅脉:

翅面上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

(3)假象脉序:

人们对现代昆虫和古代昆虫的翅脉加以分析,比较,归纳

(4)翅室:

翅面上由翅脉包围形成的区域,后翅环前翅上以使飞行时前后翅一致

(5)翅的连锁※:

有些昆虫在飞行时,为了取得一致的动作,前后翅之间有一构造把翅连接起来,使前后翅飞行动作保持一致,这种前后翅连结称翅的连锁,这些连锁的构造称连锁器。

翅轭:

蝙蝠蛾

翅僵:

蛾类

翅抱:

蝶类

翅钩:

蜜蜂

(卷褶:

蝉)

(6)翅的功能与类型

1功能:

飞行和保护(金龟子和前翅无飞行功能,起保护作用

2类型:

a.膜翅:

蜂类b.鞘翅:

金龟子,天牛

c.半鞘翅:

蝽象d.鳞翅:

蛾蝶

f.毛翅g.缨翅:

蓟马

e.覆翅:

蝗虫特有n.平衡棒:

蝇类特有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腹部多为9-11节构成,节与节间具节间膜,腹部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是新陈代谢及生殖中心。

一、基本构造

1.有背板,腹板,无侧板,有节间膜,1-8节各有气门一对,腹部第八节(雌虫)或九节(雄性)因着生殖器官称生殖节,生殖节后边的称为生殖后节。

二、雄性外生殖器官

即为产卵器,着生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腹面,其形状和构造因种类不同而各异,一般由3对产卵瓣组成,即腹产卵瓣,内产卵瓣和背产卵瓣。

三、雄性外生殖器

主要包括阳具和抱握器两部器,高度特化,是区分种的重要依据。

四、幼虫的腹足

鳞翅目和膜翅目都有行动用的腹足。

鳞翅目腹足呈筒状,末端具趾钩。

膜翅目腹足末端物趾钩,是与鳞翅目幼虫区别。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概念

昆虫体躯被坚硬的一层组织包围着,这层组织称昆虫的体壁,又称外骨骼。

二、体壁的作用

①保持体形②着生肌肉③保护内脏

④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

⑤体壁上着生各种感觉器官,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三、体壁的构造(由内向外)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

底膜

皮细胞层:

体壁中唯一的活组织

上表皮:

脂腈层,腊层和护腊层

表皮细胞层外表皮:

骨蛋白

内表皮:

几丁质和蛋白质

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1体壁上有覆盖物及护腊层对杀虫剂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适当高温或有机溶剂处理,扰乱腊分子排列,惰性粉使体壁某些部分腊曾磨损而失水死亡。

2昆虫在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覆盖物多少不同,幼龄期比老龄期体壁薄。

3昆虫脱皮时由于外表皮未形成,药剂易进入体内。

4昆虫体躯不同部位的厚度也不一致,感觉器官下面与神经相连,药剂易进入。

五、体壁的衍生物单个皮细胞形成衍生物:

刚毛、毒毛

多个皮细胞形成衍生物:

唾腺、刺、距、毒腺、腊腺、鳞片(细胞内陷厉有分泌功能)

第三章昆虫的内部器官

第一节体腔的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

一、内部器官的位置:

循环系统位于昆虫的体背,消化系统位于中央,呼吸系统位于两侧,神经系统位于腹部(气门在内部呈网格状互相连通)。

昆虫的体腔又叫血腔,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

整个体腔从横断面看由两层隔膜分隔成3个血窦,即背血窦、围脏窦和腹血窦

第二节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的基本构造

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与中肠的分界物是胃盲囊。

贲门瓣

中肠与后肠的分界物是马氏管。

幽门瓣

二、消化道的功能

1.前肠起磨碎和贮存作用

2.中肠起消化和吸收作用

3.后肠起吸收水分作用

三、肠内PH与杀虫剂的关系(施药要考虑中肠的环境)

肠内的酸碱度是不同的,同一种昆虫肠内PH是相对稳定的,昆虫一般在低龄期比老龄期内PH值低,多数蛾蝶类幼虫中肠为8-10之间,金龟子中肠偏酸。

昆虫碱性胃液对细菌产生的伴孢晶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但对菊酯类农药有抗性。

第三节呼吸系统

一、呼吸系统基本构造

由气门、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组成。

二、气门:

中胸和后胸一对,腹部1-8节上各有一对,具开闭机构,能调节气流和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一般具有抗水性,水不易进,但油类物质易进。

三、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①利用呼吸原理,熏蒸剂加CO2加快死亡。

②加肥皂水:

堵气门或破坏气门,油能通过气门渗入虫体。

四.气门的分类

①全气门式②两端气门式③后气门式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第四节循环系统

一、循环系统的构造

昆虫循环器官是背血管,前部是一个简单的管子:

大动脉,后部是心脏。

二、循环系统的特征:

开放式循环,血液在体腔内作定向的循环。

三、昆虫的血液特点

无运输的能力,有运输激素、愈伤、排泄、营养、解毒、吞噬的作用。

四、与杀虫剂的关系

1.凡能破坏昆虫血液循环的都能有杀伤作用。

2.昆虫血液的PH会影响昆虫的抗药性。

第五节排泄系统

一、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

二、排泄的作用:

主要是将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排除体外,使昆虫体内保持正常的生理环境。

三、具有排泄功能的组织:

肾细胞、脂肪体

四、与杀虫剂的关系:

能破坏马氏管、肾细胞、脂肪体就有杀伤作用。

第六节生殖系统

一、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①一对卵巢:

产生卵细胞

②输卵管:

输送、排送

③受精囊:

储存卵细胞,接受精细胞

④生殖腔:

5附腺:

卵歪的包被物

卵巢由若干卵巢管组成。

二、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阳茎和生殖附腺

三、防治害虫方法:

①利用性诱法防治害虫②利用绝育法防治害虫

第七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昆虫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

是主要的神经系统,包括脑咽喉下神经节和纵贯腹血窦的腹神经索。

腹神经索一般具有11个神经节,胸部3个,腹部8个。

三、交感神经系统:

也称内脏神经系统,它分部到呼吸、消化、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上。

四、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神经原(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神经原包括一个神经细胞和由基生出的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分出的主枝称轴状突。

五、神经传导最基本的过程:

反射弧

神经冲动传导的物质:

乙酰胆碱

六、与杀虫剂的关系

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就是破坏乙酰胆碱酶的活性,造成神经冲动不能停止而死亡。

第八节分泌器官

一、分类及作用

内分泌器官:

分泌内激素、控制生长、发育、变态、滞育、生殖等。

分泌外激素的腺体:

也叫性外激素,或性信息素,分泌到虫体外,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吸引同类异性个体,鳞翅目昆虫性外激素在腹部。

二、昆虫脱皮主要受三种激素控制

①由脑神经细胞所分泌的脑激素

②由前胸腺分泌的脱皮激素

③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内激素

体外激素

第四章昆虫的繁殖和发育

第一节

一、昆虫的繁殖和发育

1.两性生殖:

昆虫通过雌雄两性交配,受精(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

雌虫不经交配或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育方式。

3.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产下,在体内孵化后直接产出幼体。

4.多胚生殖:

一粒卵可以发育成两个以上新个体,折中生育方式称多胚生殖。

第二节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

一、昆虫发育阶段的划分

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胚胎发育:

由卵发育开始至幼虫孵化阶段。

胚后发育:

由幼虫孵化至成虫性成熟为止。

二、变态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

昆虫由卵发育到成虫性成熟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几个不同发育阶段,这种变化称为变态。

2.类型

①不完全变态:

昆虫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

不完全变态类型:

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蝗虫、蚜虫、蓟马)

②完全变态或全变态:

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虫期。

A.卵:

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卵期:

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历时间成为卵期。

孵化:

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之后,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

初孵化幼虫:

从卵孵化到第一次脱皮前称初孵化虫(第一龄幼虫)

卵的构造:

卵壳、卵膜、卵核(遗传物质)、原生质(营养物质)

老熟幼虫:

最末一龄幼虫称为老熟幼虫。

龄期:

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第一龄幼虫:

体长1-2mm,第一次脱皮1-2天。

第二龄幼虫:

体长5-6mm,第二次脱皮3-4天,防治好时期。

第三龄幼虫:

体长10-15mm,第三次脱皮7天,这时体壁不厚。

分解药性功能低,因此药剂防治好时期。

第四龄幼虫:

体长20mm以上。

第五龄幼虫:

体长30-35mm。

B.幼虫类型:

多足型:

尺蛾、蛾蝶类、叶蜂

寡足型:

甲虫类、蛴螬(金龟子的一类)地下害虫

无足型:

蝇类幼虫、天牛幼虫

C.蛹的类型:

离蛹(甲虫)、被蛹(鳞翅目)、围蛹(蝇类)、裸蛹(蛾蝶类)

D.成虫期

羽化:

完全变态昆虫蛹或不完全变态末龄幼虫脱皮变成虫称为羽化。

补充营养:

昆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发育成熟,还需取食以供应卵巢发育所需营养,为了达到性成熟而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现象:

成虫阶段有些昆虫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外型。

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间外形也存在着不同(蚜虫)分有翅型、无翅型)

休眠:

昆虫暂时停止生长发育相对不活动的现象(适当条件能苏醒)

滞育:

昆虫表现为深刻的有节奏的生长发育的停滞,相对不活动的现象(不受环境左右,受光周期的影响)

第三节昆虫世代和年生活史

一、世代:

昆虫从卵开始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时止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重叠:

上下代之间界限不清,为世代重叠(温室白粉虱、蚜虫)

二、年生活史:

在一年时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和各个虫态出现的世代等情况。

三、年生活史举例(记)

1.棉蚜:

在温室内可终年繁殖,平均每年可发生20代,在室外以卵在极条

上越冬,越冬虫态,卵,变态类型:

不完全变态。

为害虫态:

成虫、

若虫。

2.星天牛:

一年一代,成虫约6-7月羽化,成虫经补充营养后在树皮上产卵。

越冬成态:

幼虫。

变态类型:

完全变态。

主要危害虫态:

幼虫,

3.花卉上的褐软介(一种介壳虫,刺吸式口器)天津4-5代每年。

4.黄褐天幕毛虫:

一年一代,以卵在卵壳时休眠。

5.温室白粉虱:

以成虫、若虫、卵三种虫态越冬。

越冬场所:

植物组织落叶,

春季为害,温室内可终年为害。

为害虫态:

成虫、若虫。

完全变态,每年10余代。

6.铜绿金龟子:

每年一代,6-8月成虫羽化,卵产于表土中,在深土中越冬,下年春季5月份化蛹。

第四节昆虫的主要习性

一、昆虫的主要习性

1.假死性:

有些昆虫有假死性,一遇惊扰即坠地假死。

如金龟子,猿叶虫等。

2.趋性:

有些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源有趋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如趋光性、趋化性,可进行灯光诱杀或诱饵诱杀,糖醋液加农药进行诱杀。

3.群集性:

有些昆虫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群集性。

4.迁移性:

当大量个体分散转移时称为扩散。

如果大量个体或群转移到一个较远的另一个新地区称为迁飞。

如粘虫、东亚飞蝗等。

1.铜绿金龟子(地下):

一年一代,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羽化期6-8月,幼虫为蛴螬。

2.星天牛:

驻树干内危害,一年一代,幼虫在树干内取食,幼虫越冬,春天羽化(5、6月份)完全变态。

3.褐软介:

刺吸式口器,一种介壳虫,温室内4-5代,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嫩茎,嫩叶,成虫、若虫均可越冬。

越冬场所:

植物体上,枯枝落叶上。

4.温室白粉虱:

温室内,10余代一年。

越冬虫态:

卵、若虫、成虫。

刺吸式口器,以若虫、成虫刺吸植物汁液。

5.棉蚜:

刺吸式口器,以无翅型、有翅型个体吸食植物汁液,以幼虫、成虫刺吸植物汁液,以卵越冬。

如木槿,花椒树。

每年发生20余代。

第五章昆虫分类

一、直翅目:

咀嚼式口器,不完全变态,多数种类口足发达为跳跃足(蝗[触角:

丝状]),有的前足为开掘足(蝼蛄),前翅为覆翅,后翅为膜质。

产卵器凿状。

1.蝗科:

区别于螽斯科,蟋蟀科的主要形态特征,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腹末端产卵器凿状,触角短于体长。

2.蝼蛄科:

地下害虫,前足为开掘足。

二、半翅目:

刺吸式口器,不完全变态,足类型为一般步行足,翅的类型为半翅(翅基部角质或革质,端半部膜质),蝽象,梨网蝽,茶赤蝽,麻皮蝽。

三、同翅目:

刺吸式口器,翅:

膜翅或革质,不完全变态。

(1)叶蝉科:

体小型,口足胫节有1-2列短刺,如大青叶蝉,棉叶蝉。

(2)蚜总科:

触角丝状通常6节,第6节明显分为基部和鞭部两部分。

腹末端常具胃片,腹部第6节两侧具一对腹管,如槐蚜,菜蚜。

蚜虫有无翅型和有翅型。

(3)蚧总科:

统称介壳虫,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身体通常被介壳或腊粉,腊丝所覆盖,体通常呈圆形、长形、球形、半球形或扁平形等,口器主要用于取食的部分是细长而卷曲的口针,胸足3对,有的种类腹部后端中央有一条纵向分裂(如褐软介,日本龟蜡蚧)称为壁裂,介壳虫特点:

身体表面有许多腊腺。

(4)粉虱:

如温室白粉虱。

※介壳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①体小,5mm长左右,刺吸式口器。

②体被腊粉或介壳(由体壁上腊腺分泌物行程)

③成虫,若虫在植物体上位置固定,不移动(初孵幼虫爬行很快)

四、鞘翅目

通称甲虫,是昆虫纲最大的一个目,体壁坚硬,前翅为鞘翅,咀嚼式口器完全变态幼虫寡足或无足型,蛹为离蛹,幼虫也是咀嚼式口器。

1.瓢虫科:

多为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虫)28星为食叶害虫。

2.天牛科:

成虫触角丝状,长超过体长,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凹入,幼虫无足型。

3.金龟子科:

触角腮叶状,前足为开掘足,成虫食叶,幼虫蛴螬,为地下害虫,食种子、苗、根。

蛴螬最末腹节大,寡足型,3对胸足,身体弯曲为C状。

4.象甲科:

成虫头部延长成象鼻状,触角膝状,棒状或线状,幼虫为无足型。

5.小蠹科:

成虫体小3-4mm,触角锤状,前胸背板大,常长于体长三分之一,为驻干害虫(小蠹虫)钻驻到韧皮部危害。

6.叩头甲种:

幼虫为地下害虫,称金针虫。

五、鳞翅目:

鳞翅目昆虫的特征(蛾蝶类的区别)成虫虹吸式口气,翅密生鳞片完全变态,被蛹,幼虫咀嚼式,2-5对腹足,多足型,幼虫足有趾钩。

(1)蝶类触角为球杆状,蛾类主要为丝状,羽毛状。

(2)蛾类翅的连锁方式有翅蛾缰,蝶类,翅抢。

(3)蝶类静息在植物上时,两对翅竖立于体背方,蛾类的翅平伏在体背方。

(4)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基本上在夜间活动。

鳞翅目常见的种及每克常见害虫(木蠹蛾,幼虫钻到木质部)

(1)木蠹蛾科:

角线木蠹蛾

(2)蓑蛾科

(3)刺蛾科:

黄/绿刺蛾

(4)尺蛾科

(5)螟蛾科:

成虫体弱,幼虫有蛀形

(6)灯蛾科:

美国白蛾

(7)夜蛾科(小地老虎)

(8)舟蛾科

(9)枯叶蛾科:

危害树木、黄褐天幕毛虫

(10)毒蛾科:

柳毒蛾

六、膜翅目

通称蜂类、蚁类、口器咀嚼式或阻吸式,有翅钩列,全变态,有害种类:

叶蜂与茎蜂蛀茎干,前后翅都为膜翅。

七、双翅目

蚊类、蝇类、蛀类,全变态,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前翅膜质,舔吸式口器

(1)寄蝇:

寄生

(2)替叶蝇:

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害虫

(3)食蚜蝇科(益虫):

幼虫捕食蚜虫,为有益的天敌昆虫

成虫前翅中脉与径脉之间有一条游离的伪脉。

八、脉翅目

翅膜质,翅脉多呈网状,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刺吸式,常见的有益昆虫是草蛉,成虫幼虫捕食蚜虫、叶螨、蓟马等害虫。

九、缨翅目

通称蓟马,锉吸式口器,翅边缘生长着生而整齐的缨毛,过渐变态,体小、1.5mm,围蛹。

十、蝉螨目(刺吸式口器)

叶螨类:

形态特征:

叶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蜘形纲,与昆虫形态上的主要区别为身体不明显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为研究方便,将其划分为前半体与后半体两部分。

叶螨身体红色,体小,0.5mm。

叶螨的生物学特征:

个体发育主要包括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和成螨5个时期,繁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

第六章昆虫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因子

气象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等。

生态因子生物因子:

食物、天敌

非生物因子:

气象因子、土壤环境

人为活动

一、温度是影响昆虫最明显和最容易观测的一个因子,昆虫是变温动物。

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体温基本取决于环境温度,所以环境温度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有效温区:

昆虫对温度有一个适宜范围,称为有效温区,一般8-40°C左右。

发育起点:

有效温度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一般为8-15°C。

高温临界:

有效温区的上限称为高温临界(35-45°C)

最适温区:

有效温区有一个对昆虫生命活动最适合的温度范围(22-30°C)

有效积温:

昆虫在有效温区内,其发育速度与温度的上升成正比,昆虫完成某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温度的积累,这个积累值称为有效积温,昆虫发育所经过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温度乘积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积温的单位用“日度”来表示。

即K=N(T-C)

K——积温常数;N——发育天数;T——观察温度;C——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1)计算C和K值

(2)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3)预测害虫发生期

(4)控制昆虫发育进度

(5)预测害虫在地理上分步的区限

二、湿度

空气的湿度影响卵孵化、幼虫成活。

降雨、降雪、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及叶螨等有很大冲刷作用。

三、温湿度综合作用

在一定适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越活跃,气门开放频率高。

但在自然界中,温、湿度是同时存在的,昆虫对温湿度的要求也是综合的,不同的温湿度组合,对昆虫的孵化,幼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