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2191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docx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整合】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A、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C、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税收减少;

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

春秋战国。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

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

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

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的重要原因。

E、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

以农为本;

(2)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3)认识: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A、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B、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地位: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

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

棉纺业:

明代:

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

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

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

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

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

②、国内市场狭小;

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的目的:

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危害: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世界: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

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

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殖民扩张

①、主要方式:

进行海外贸。

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国际金融中心

③、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过程:

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2)、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3)、特点: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3、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对殖民地国家:

A、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黑奴贸易: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③、对世界:

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

①、前提:

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

②、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妈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⑤、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①、过程:

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④、工业革命起迄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⑤、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瓦生改良蒸气机

⑦、交通运输业的发明: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火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②、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

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③、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表现: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成就:

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的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议

①、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③、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④、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为、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

1、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特点:

①、生产关系:

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②、生产力:

人力和畜力结合,铁器牛耕;

③、生产组织形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

④、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⑤、经济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2、传统社会中还长期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始终是小农经济的一种补充,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㈡、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1、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经济特权;

A、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望夏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B、危害:

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协定关税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很不利。

2、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织”与“纺”分离:

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中国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

“织”与“耕”分离:

洋布输入中国,取代土布。

3、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㈢、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后:

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洋货畅销,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

外商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产品,使中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商品化。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自然经济难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甲午战争后:

列强加紧争夺商品输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的场所,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㈣、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国家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㈤、新经济成分的出现: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Ⅰ、外资企业: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Ⅱ、洋务企业:

1、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4、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5、活动:

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自强”)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求富”)

6、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军用工业:

安庆内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模最大)

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轮船招商局

7、洋务运动的作用:

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①、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Ⅲ、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①、产生: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产;

原因: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②、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时间:

1912—1918年(一战期间)

原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求国”思潮的影响。

表现:

新建厂矿和资本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影响:

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④、萧条:

时间:

1918—1927年。

表现:

发展受挫。

原因: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⑤、较快发展:

(夏天)时间:

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原因:

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影响: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⑥、萎缩:

(秋天)时间:

1937—1945年抗战时期。

原因:

在沦陷区:

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在国统区: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

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⑦、陷入绝境:

(冬天)时间:

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

原因:

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

表现:

工厂纷纷倒闭。

影响:

毁灭性的打击。

⑧、新的春天: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

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

影响:

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⑨、最后归宿:

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原因:

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

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2、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②、起步艰难;③、曲折发展;④、革命性;

⑤、软弱性。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A、不利因素:

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B、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在,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5、认识:

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③、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能。

6、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

①、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②、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④、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⑤、重视科教兴国。

现代化:

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考纲要求】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