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103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docx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精选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3)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学读、品读、演读、背读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研讨赏析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揣摩文中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教学方法:

讨论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

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二、简介作者: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治通鉴》、司马光有关知识。

(可用多媒体显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所以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之美称。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文公集》。

三、学读课文,正音正字。

1、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诵全文,学生听清读音,明确停顿。

2、全班齐读。

3、抽学生朗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正音:

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更(gèng)

此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对学生朗读重音、停顿等进行指导。

四、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合作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对个人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小组仍不能解决的再做出标示。

以全班为单位对疑难问题提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2、教师点拨:

结合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提问,教师提出本文重点、难点的字、词、句。

A、解释加点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B、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五、演读课文,品析对话。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

那么,孙权是如何“劝”的呢?

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A、讨论、模仿: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责备、不悦)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请同学模仿语气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B、人物形象点拨:

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就能反映出他内心的想法。

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

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A、讨论、模仿: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惊讶、赞叹)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责备之中又有自豪、自得)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

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敬才、爱才)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别人意见,好学。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的语气、语调和人物形象。

六、背读课文,体验反思。

1、理清文章脉络,为背诵课文做准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本文记事简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变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哪些事情?

起因————经过—————结果

孙权劝学(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详)(侧面)

2、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6)劝人要讲究策略;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

七、拓展延伸,积累成语。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却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吕蒙是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

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3、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成才的名人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

如匡衡凿壁借光、车胤(yìn)囊萤苦读、孙康映雪读书、孙敬、苏秦悬梁刺股、李白悟理勤学、范仲淹啖(dàn)粥攻读、宋濂抄书苦学等。

4、说话练习:

(任选一题)

(1)、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

“我很聪明,天赋远远超过一般人,不学习,别人也赶不上我。

我为什么还要学习?

”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2)、当你劝说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

“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学习还来得及吗?

不如算了吧。

”此时你怎样说服他?

(3)、当你劝一个人学习时,那个人说:

“知识的海洋那么大,而我每天只能学习一点点,什么时候才能学到本领?

不如算了吧。

”此时你怎样说服?

八、教师总结,赠言共勉。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努力读书吧,相信你会成功!

九、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知识能够改变人,塑造人的名句和事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孙权吕蒙鲁肃

劝学就学赞学

教学反思:

本文是劝学的名篇,叙事简洁。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朗读,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载体,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合作研讨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促思,以读促学,通过朗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意,而且学会了通过朗读表达出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手段富有诗意,学生乐学。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教学氛围轻松而又热烈,学生乐学。

三、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

本文教学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这是丰富语文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吾当勉之。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

“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

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

“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

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

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

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的制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

从王安石变法中所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来看,证明了司马光在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

应该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

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

“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

”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规模。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撰写。

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