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05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 教师版.docx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考试仿真测试一教师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仿真测试

(一)

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13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答案】D

【解析】青铜工具出现于夏商周时期,农业方面很少使用,排除A项;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并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B项不对;商周时期,人们就懂得使用施肥与灌溉技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D项正确。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图片没有反映出农产品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故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生产专业化是各内部生产过程更详细地分成许多的独立部门和工序,专门制造个别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产部门,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分析,当时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分布在耕作工具、播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这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环节繁琐,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3.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三峡水利工程B.坎儿井

C.都江堰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等信息可以说明是都江堰,故选择C项。

4.《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三服官”中的“官”就是官营手工业的意思,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中的“官费”,也能证明“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并不面向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5.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③错误;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都符合史实,故①②④正确,故选C。

6.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

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

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城市建设的变迁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突破了市与坊的界限,娱乐场所兴起,出现了“瓦肆”,C项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项。

7.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到了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但是造成这一情况的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一般来说,实行海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

8.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朝中后期”,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封建社会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与封建社会农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可知该现象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故选C。

9.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的远航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欧洲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历史史实,排除A项和B项。

此题易误选C项,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判断可知,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项,即“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符合史实,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10.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

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

A.英西战争

B.英法战争

C.英荷战争

D.普法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属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体现“制度优势”,故B项正确。

英西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英荷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产阶级制度,故C项错误。

普法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11.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

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大量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导致当地的银价下跌,物价上涨,这对于传统的依靠地租为生的封建主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D项正确;掠夺的财富都被统治者白白消耗掉,未转化为资本,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败,ABC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所以选D项。

12.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天。

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C.飞机D.自行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

A、C两项分别发明于1885年、1903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70年”,故排除;1870年的世界交通比较落后,仅靠自行车不可能在80天内环游世界,故排除D项;B项发明于1814年,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13.19世纪50~6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法国工业产值在20年间增长了两倍,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

德国的工业在20年里大约增长了3倍”。

欧美国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主政治的确立B.工业革命的拓展

C.对外扩张的扩大D.世界贸易的增长

【答案】B

【解析】民主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美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为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对外扩张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14.在1820年之前,伊朗的棉和丝织业是相当兴旺的,为居住在城市中的,如伊斯法罕和大不里士的织布工(大部分是男人)以及城市周围农村的纺纱工(大部分是女人)提供了生活的来源。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棉布开始进入伊朗市场,到1890年,伊斯法罕所拥有的丝绸织机仅为1830年它所拥有的织机数量的1/10。

材料表明

A.伊朗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B.伊朗乡村纺织业逐渐发展为近代工业

C.纺织业是英国发展最迅速的工业部门

D.工业革命给伊朗乡村纺织业带来了灾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1820年之前,伊朗的棉和丝织业相当兴旺,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提供了生活的来源。

19世纪2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棉布等工业品开始进入伊朗市场,“伊斯法罕所拥有的丝绸织机仅为1830年它所拥有的织机数量的1/10”,说明英国的经济侵略给伊朗传统的手工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故选D项。

15.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段材料表明此时中国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民族工业日益萎缩D.社会习俗逐渐西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1853年”“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说明了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的涌入中国市场,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A项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故不可能出现在“1853年的《顺德县志》”,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习俗的变化,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项。

16.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悉行仿造”“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张之洞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张之洞主张仿造外洋之物,而不是仿效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华民所需外洋之物”不属于军事工业的产品,排除B项;仿造民用产品,应当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项。

17.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