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054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小学三年级教材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2

  数学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习惯划分的中年级的起始。

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了。

另一方面表现在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激励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还是评价学习成果,都与一、二年级明显不同了。

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注意了学生的现实。

全册教材除“期末复习”外,共编排个7单元。

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从本册起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编排的。

数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教育、熏陶和鼓舞。

编排“你知道吗”,通过介绍数学历史、讲述数学故事以及数学人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数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是广泛而现实的。

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便于教师讲解。

还鼓励师、生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与数学有关的资料,丰富“你知道吗”的内容,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思考题”联系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有所扩展。

编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供教学选用。

既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学习,又要吸引、鼓励尽量多的学习学习。

不单纯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参与和过程,提倡合作交流。

不列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进入考试范围。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本单元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鼓励自主探索,组织广泛交流,引导算法优化。

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前者是口算,后者是笔算,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计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时,先进行的计算是几十除以一位数。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思路是:

在直观情境中自主探索算法,相互交流算法,引导优化算法。

学生得到40÷2的商是20并不难,有人看图或操作得出商,有人凭经验和直觉说出商,有人通过推理算出商……教材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引导他们反思并表述自己是怎样算得,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从表内除法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这种算法容易掌握,还能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里去;这种算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些相似,有助于形成认知结构;这种算法与笔算比较接近,能应用到算笔里。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

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解释模型。

除法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差异很大,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笔算会有困难。

尤其是为什么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移下去再除?

每次除的商应该什么时候写?

在初学笔算时必须理解。

46÷2的教学设计成五步。

(1)实物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形成“萝卜”那样的思路。

突出先分……再分……然后合起来。

(2)把分步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形成“辣椒”那样的思考。

突出先算……再算……然后合起来。

(3)把分步计算组织成竖式。

突出分两步除;第二步除要把“6”移下去,和第一步除分开;每步除商的位置和时间。

(4)由扶到放,逐步学会竖式计算。

要特别关注学生写商的时间。

(5)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应该怎样进行?

应该注意什么?

初步总结计算法则。

3.验算除法:

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初步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除法的验算,先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再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一是培养验算的习惯,二是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验算的动机。

36元钱刚好买12块蛋糕吗?

65元买21块蛋糕还剩2元吗?

都可以验算。

验算不是教对学的规定,而是正确计算的需要,是学生的自我要求。

(2)先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验算,再抽象成数学方法。

36÷3=12算得对吗?

先想的是买12块蛋糕该用36元钱吗?

所以用验算。

这是从生活经验想到的。

然后从12、3和36分别是除法算式里的商、除数和被除数,得出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验算有余数除法,也要从生活经验里提炼数学方法。

先是“番茄”的思考,再是“辣椒”的计算,然后才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3)反复体会,领会验算方法。

通过计算和比较,能发现下面的式子是上面式子的商乘除数或商乘除数再加余数。

理解下面的式子能验算上面的除法计算,从而再次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

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些除法的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比较容易的情况。

至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在本册教材里只要求笔算,不要求口算。

编排了两类题组,第

(1)类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引导学生在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充分利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

(2)类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编排在一起,感受它们的算法不同,继续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连续两问铺垫,重在解题思路。

本单元继续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先求总数或者先求剩下多少、再平均分。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在表格里填出老师和学生合计的人数,再求平均每车要坐多少人。

发挥其思路的铺垫作用,要让学生反思并理解为什么先算合计人数。

要重视解题思路。

最基本的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人类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考方法。

它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发展人的思维。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并形成这些思路。

所以,教学这些题要以综合法思路为主,引导学生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体会第一步该先算什么,尤其是这一步该怎样想。

6.稍难些的除法:

在操作中感悟算法。

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是笔算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7.估算:

进一步掌握法则,提高试商能力。

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经常是对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的。

8.常用的数量关系:

在经常接触、反复体会中习得。

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概括、提炼。

通过经常接触、反复体会而习得。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中,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有多少物质称它质量。

我们民间习惯把物体有多重来代替物质有多少,生活中常常把千克和克作为计量物重的单位。

《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里把千克和克称质量单位,是规范的说法。

教材说成物重单位,是考虑了民间的习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

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

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了解有关物重的一般性知识。

千克和克都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千克和克必然涉及什么是物重、怎样计量物重、有哪些工具……一般性知识。

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经验里都有,只要想办法把它们提取出来。

呈现两袋大小差不多、轻重差许多的食品,问“哪一袋重些?

”引导学生感受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各个物体都有它的物重。

回忆物重是可以比较的,还可以用秤称。

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秤,用于测量不同物体有多重。

2.引出、讲解,感受千克和克。

首先指出: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还在底注里介绍表示千克的符号“kg”。

引出了学习内容“千克”。

接着讲解1千克。

左边台秤上没有放物体,秤的指针指向“0”;右边台秤上放1袋红枣,秤的指针指向“1”。

教材告诉学生:

指针指着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在现实的情境里,联系具体的物品,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1千克。

还通过在秤面上找2千克、3千克……,进一步体会几个1千克是几千克,为用秤称物重作了准备。

然后让学生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称、拎、数1千克大米和1千克鸡蛋,到商店里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都是体验1千克的活动。

只有反复地称、拎、掂重约1千克的各种物体,用心感受,才会形成关于1千克的初步观念,并保存在经验系统中。

首先指出: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不但引出了“克”,还让学生在“食品净含量135克”的图片中,产生认识1克的愿望。

接着观察天平的砝码,并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数10克黄豆的粒数,体会1克很轻。

然后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1克是多重。

知道有比1克轻的物体,也有比1克重的物体。

尤其是比1枚2分硬币和1支直尺的重,体会1克。

3.发现进率、应用进率。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在计算、称重的活动中,通过推理得出的。

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称重,是1千克。

从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1000克。

由于上面的计算、称重和推理都是学生能够进行的,所以教材把进率留给学生发现。

把千克为单位的数量与克为单位的数量相互换算,能巩固进率。

由于没有教学多位数的乘、除计算,只能应用整千数的知识进行换算思考。

如2千克是2个1000克,等于2000克;5000克是5个1千克,等于5千克。

尽管思考和方法可以多样,但仍以单位换算为基本思路的。

4.通过估计或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尤其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或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比较多。

培养通过估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

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

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图形的周长。

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

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二、教学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操作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制作中内化。

例题从操作的材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几张),操作的方法(折、量、比),操作的目的(看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三个方面给学生十分具体的指导,并用四张照片示范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交流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点滴而不系统的认识,变成全面而有结构的知识。

“蘑菇”和“辣椒”讲的都是经过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