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0380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谏太宗十思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谏太宗十思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谏太宗十思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谏太宗十思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docx

《谏太宗十思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docx

谏太宗十思疏

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的历史,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鉴录》)这段话,虽然是对古人有关议论的发挥,但也足以见得他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他还作过一篇《民可畏论》,其中说道:

“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在众多谏臣中,魏徵是最杰出的一个。

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

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徵。

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直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

魏徵一生先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其文字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徵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补充注释

1.求木之长者。

长: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

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

“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

以:

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

“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

4.三驱以为度。

三驱:

另有两种解释。

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

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

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

 

 

'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赏析一:

魏徵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直谏大臣,仅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就记载了他很多的建议和批评。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这方面的代表作。

唐太宗李世民早期励精图治,可谓一代名君,“贞观之治”向来被史学界所称道。

但到后来,太宗日渐腐化。

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徵出于忧国忧民和对皇帝的忠诚,犯颜直谏,用历史上国家兴衰的教训来提醒太宗。

贞观十一年,魏徵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之一。

古代王朝没有监督机制,皇权至高无上,很容易走向腐败。

因为没有监督的政权肯定是腐败的政权。

于是,某些明智的皇帝选几个谏议大夫,时刻提醒自己,作为维持其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

但这样的制度主要靠皇帝本身的觉悟来维系。

当皇帝清醒的时候,还可以听听意见;当皇帝骄横刚愎的时候,大臣的意见就听不进去了,进谏者甚至有生命危险。

历史上因此而丢掉性命的大臣还少吗?

魏徵的这篇奏疏言辞剀切,意味深长。

第一段,先从比喻入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为什么要从比喻入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文的写作,特别讲究“婉转”,所谓“比兴言之而不质直言之,言情而不言理”。

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创作手法。

这不仅使文章变得妙趣横生,摇曳多姿,还能给读者很多启迪,从中悟出道理。

一般来说,自己悟出的道理,比别人直接告诉的要印象深刻。

另外,从比喻入手,也能给人一个“缓冲”的机会,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直接提建议,往往使对方尴尬,不好接受;委婉一点,给对方留点“面子”,效果往往很好。

给皇帝提意见更是如此。

魏徵讲的“根本”实际上是指国家的命脉;“流”和“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君和民的关系。

作为一代名君的李世民一看就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唐太宗最担心的就是国家的危亡,只要是为了大唐帝国的安危,你提什么意见他都能接受。

魏徵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他提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为了唐朝基业万世不衰。

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君臣二人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所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句话唐太宗是听得进去的。

第二段,文章分析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善始不能善终。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为什么会如此?

作者自问自答: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人处在忧虑状态中,是比较容易清醒的,因为敌我双方泾渭分明,斗争的方向性是很清楚的。

人处在志得意满状态中,则比较容易骄傲腐化,因为敌我双方的矛盾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最高统治者已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可以为所欲为,即“纵情以傲物”。

“傲物”就失掉人心;失掉人心,就失掉国家。

所以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一段在内容上比第一段进了一步,基本上不用比喻,直接议论。

隋末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力量,唐太宗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他不愿看到唐王朝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

因此,魏徵的这些议论,他是能够接受的。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从十个方面告诫最高统治者,要知足、知止、谦冲、海涵、有度、善终、虚心、正身、不滥赏、不滥罚。

这十个方面,有的属于个人修养,有的属于规章制度,的确反映了作者的远见卓识。

即便是在今天,如果哪个单位的领导能做好这十个方面,也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从更高的境界上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十个方面完全靠皇帝个人的觉悟,靠皇帝的个人品质修养来维系,没有一个约束机制。

皇帝高兴了就听几句,不高兴了,什么作用也不起。

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皇帝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上,这不是很危险的事情么?

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要求古人,而是要通过读这篇文章,引起对现实的一些思考。

其实,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单靠几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不解决问题的,要依靠法律。

《吕氏春秋·察今》中说:

“治国无法则乱。

”皇帝也要遵纪守法。

由于魏徵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从法律的角度来对皇帝提出要求,更不可能提出民主的原则。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赏析二:

《谏太宗十思疏》语言美赏析

林承雄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骈体文,但它与当时流行的骈文有很大的不同,它既充分地吸取了骈文“骈四俪六”的对称句法结构,又大胆地突破骈文形式的束缚,采用三排句、正反相照、首尾衬词、整散交错等技巧来使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在遣词造句方面他摒弃了繁复的用典与华丽的藻饰,还之以朴实、简洁、明快。

实在是今天我们高中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文章。

以下试作分析:

一、巧譬喻,化抽象为具体。

魏征是个有名的“诤臣”,勇于进谏,又善于进谏。

他向唐太宗进谏“十思”,并非马上就单刀直入,而是避实就虚,先以两个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设喻作铺垫: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再亮出主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紧接着又反转一笔,从反面设喻来阐述“积德义”的重要性:

“源不深而欲流之远,根不固而欲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样正反对比,十分有力地强调了积善修德的极端重要性,更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二、妙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传统以来的骈文多是大量的运用对偶句,而魏征却突破了这一樊篱,大胆采用三排句来推演义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积其德义”与“源不深而欲流之远,根不固而欲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连续三个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铺排而来,语势凌厉,汩汩滔滔,不可阻挡。

三、衬虚词,变呆板为活泼

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而本文在句式上已显然突破了“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盖、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味道。

四、添散句,行文错落有致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但是作者并不拘泥于此,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使行文腾挪摇曳,俯仰生姿,别有一番情趣。

如“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甚”,“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等,这些非骈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五、智设疑,忠言委婉顺耳

作者在议论展开的阶段,善于相机质疑反诘来催人猛醒,使词锋更加犀利、尖锐,令人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第一段中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一问语既尖刻有充满对皇上自我反省的殷切期待;第二段的“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一质疑则更进一层劝戒皇上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第三段在历数“十思”之后以“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这一反问句收绾全文,余音袅袅,耐人斟酌。

“诗文之期能达于其真者,重在自然浑成;鹜于美者,出之雕琢藻饰”(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之十六)•自然与藻饰》)这篇骈文不用什么繁复隐晦的事典,也力避华丽生僻的用词,直抒胸臆,坦诚率真,引喻剀切,浅出深入,自然明了,这与当时的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

它极鲜明地体现了魏征的文学主张。

即便是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赏析三: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赏析四:

《谏太宗十思疏》试析(余国瑞)

《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

“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就从魏徵进呈《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

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

”(《新唐书·魏徵传》)他再不像过去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了。

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然而,魏徵却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十思疏》中,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奏议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第一段提出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况于明哲乎”。

接着指出作为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想长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

这两层意思成为鲜明的正反对照。

第二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

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没有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便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

“傲物”的进一步发展,就难免滥用刑威来对付百姓。

而这只能使百姓存着幸免的心理,却不会感恩怀德;表面恭敬,而心里不服。

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

换言之,人民积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统治。

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

这“十思”正是针对贞观中期以来太宗的“十忘”提出的,是当时太宗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魏徵在这里将思想和行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用意是很深刻的。

原来从贞观中期起,太宗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毛病越来越严重。

如贞观十一年他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

“(炀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

“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贞观政要》卷十)并且他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

又如要选拔人才,唐太宗说了千百遍,可是没有像样的行动。

魏徵上疏批评说: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

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

”(《贞观政要》卷七)怎样才能使言行一致呢?

那就必须经常反省,从各方面检查自己,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而不是空谈一气。

这就是“十思”的精神实质。

最后,作者说明了: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十思疏》之所以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鉴,它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不在“十思”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揭示了守成时期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贞观政要》卷八载:

有一次太宗问侍臣:

“守天下是难是容易?

”魏徵回答说:

“很难!

”太宗说:

“任用贤能的人,采纳谏言就可以了,怎么说难呢?

”魏徵说:

“看一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的时候,便能任贤纳谏;一到处于安乐时,必定懈怠了,并且使进言议事的臣子感到畏惧。

这样一天天发展下去,最后国家便灭亡了。

圣人之所以能居安思危,就是这个缘故。

处于安乐而又要忧惧危亡,岂不困难?

”这段话也就是《十思疏》的基本观点。

魏徵始终坚持用这个观点说服太宗,就在写《十思疏》后一年(贞观十二年),有一次太宗又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哪样难?

”房玄龄回答是“创业难”,魏徵却说:

“从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天下,处安逸后便失去天下,还是守成难啊!

”太宗终于同意了魏徵的意见,说:

“玄龄和我一同打天下,百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难。

魏徵辅佐我安天下,常常怕我富贵了就骄奢,疏忽了就生祸患,所以知道守成难。

然而现在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成的艰难正是值得我们大家警惕的!

”《十思疏》的主要思想就是提出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必要性。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徵的这一劝谏。

我们今天之所以取为借鉴,其原因也主要在此。

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到《十思疏》的主旨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因为全文除了说明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外,还阐明了怎样居安思危,“十思”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而“戒奢以俭”是“十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如果说作者在第一段是用“戒奢以俭”来概括“十思”,说明怎样居安思危,那就是以偏概全,不合逻辑。

魏徵的奏议一向以剀切见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漏洞呢?

原来这是选文家误删造成的问题。

《古文观止》和目前各种唐文选本,大都采用一种经过“删繁”后的《十思疏》,本文也是以此为据进行分析的。

对照《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徵传》《全唐文》所载原文,在“戒奢以俭”后原有“德不处其后,情不胜其欲”两句;在第二段“承天景命”之后原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两句。

联系第一段开头提出的“必积其德义”和第三段的“宏兹九德”,可见魏徵始终是以“积德”来概括说明应该怎样居安思危的,可见作者的思维是严密的,只是选文家作了不适当的删削。

但是“戒奢以俭”毕竟是“积德”的一个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分析时权且借用此原文同“居安思危”一起引来,说明文章的主旨。

更准确地说,这篇奏议的主旨应该是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

《十思疏》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

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

其实它在写作方法上也值得我们借鉴。

魏徵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不受骈俪的约束,和同时的人比较,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颂至今的只有魏徵、狄仁杰和陆贽几家,魏徵是以敢为而被称道的。

《十思疏》是一篇骈体文,唐代奏议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韩愈也还用骈文写奏章。

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于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诚能、何必、手、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所以它只能算骈散间行体。

同时《十思疏》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

魏徵虽然还是有名的史学家,《十思疏》却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也没有僻词典语,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

语言朴素自然,精练鲜明。

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背道而驰的。

魏徵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选自《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赏析五: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

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戒,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作者赏析: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唐代文学家、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