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0203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 》优秀教案讲解学习.docx

《离骚》优秀教案讲解学习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修姱()鞿()羁謇()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忳()郁邑佗()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延伫()芰()荷岌岌()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  学习1-7节 )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讲授课文

第一部分(1-7)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⑵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⑷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⑸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⑹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3、提问: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4、提问: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5、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①民生:

游国恩《离骚纂义》:

“民生即人生。

”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

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

人心。

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

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

废弃。

(王朝兴替) ②申:

申斥、申述,加上罪名。

(三令五申) 

    ③嫉jí:

忌妒。

(嫉贤妒能)  ④溘kè:

突然,忽然。

(溘然长逝) 

    ⑤不群:

卓尔不群。

 ⑥方圆:

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

相处,相容。

(相安无事)

 ⑧尤yóu:

罪过,过失。

(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jí:

山势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

 ⑩陆离:

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

(光怪陆离) 

    ⑾昭zhāo:

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

放眼远眺。

(游目骋怀) 

⒀弥彰:

更加明显。

(欲盖弥彰)   ⒁惩chéng:

挫败。

(惩恶扬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

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⑼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⑾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⑿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怕受人威胁?

三、分析: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

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

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

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

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

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

xiang,观察,选择。

“朕”:

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步”:

使……步行。

“皋”:

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

“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

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

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进”:

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

“信”:

副词,确实。

“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

“佩之陆离”: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

“泽”:

污浊。

“章”:

通“彰”。

“惩”:

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四、小结: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

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之哀民生之多艰

五、布置作业

(1)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纕兮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长余佩之陆离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之哀民生之多艰之:

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高余冠之岌岌兮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固固前圣之所厚固:

本来。

自前世而固然固:

原来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

因为

竞周容以为度以(之)为,把……作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虽:

虽然虽九死其尤未悔虽:

即使,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

即使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一、研读探究

二、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

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

(课件展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三、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 

 (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

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

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

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

“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四、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

文学即人学。

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参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

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

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五、      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

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