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9984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docx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

第1篇:

吕梁英雄传

关于晋西革命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王裕指导老师:

冉珑,凯文娟

时间:

2021年7月30日

地点:

山西省隰县龙泉镇

正文:

1.调查情况介绍

2021年7月30日,我来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龙泉镇的晋西革命纪念馆和堆景山烈士陵园对晋西历史革命的发展展开了调查,经过两天的调查,对晋西革命的发展特别是临汾地区西山五县的革命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调查地点介绍:

晋西革命纪念馆,位于山西隰县城南车家坡,是一处红色旅游胜地。

该纪念馆是以红军东征为背景,全面展示我党、我军在晋西革命老区带领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而建设的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1936年的红军东征是我党震惊一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晋西北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政治委员会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在以隰县为中心的晋西地区转战72天,在隰县广褒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在晋西这块热土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纪念馆设计总占地面积15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总投资1050万元。

纪念馆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展厅,包括创建革命武装、晋西会议、根据地建设、全区解放等单元内容,6000余件文物和图片生动再现了晋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革命武装,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晋西和全国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

堆景山烈士陵园,位于隰县龙泉镇堆景山森林公园内,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是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隰县的解放而牺牲的烈士。

2.调查内容

调查中,我分为三个部分对晋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展开了调查,分别为土地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土地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晋西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年,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各地就有了早期的红军游击队,如:

1935年,隰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罗镇堡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

1936年红军东征,晋西地区的革命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抗日救国,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集体决定东征山西,积极抗日,而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为了阻挠我军进入山西,在毗邻陕北的晋西的地区重病布防,阻挠红军进入山西。

1936年2月20日,红军在隰县北部和石楼地区突破进军防线,进入山西,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

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

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3月6日至8日,毛泽东在红军东征总部驻地——孝义县大麦郊(今属交口县)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分析了红军东渡以来的形势,调整了作战部署。

决定:

“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要坚决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原则。

目前是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

”会议具体讨论了兑九峪战斗的部署,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阎军,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整个河东大地,北起霍县,南到侯马,除同蒲路沿线的几个孤立据点外,广大乡村都布满了红军。

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

从3月中旬到4月底,短短一个多月即筹款40万元,扩红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立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

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于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

五月初,红军各部先后返回陕北地区。

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

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

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东征期间,英勇的红军将士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补充。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抗日战争,晋西地区成为看给战争时期重要的战场为,同时也成为保护陕北地区的重要屏障同时,在抗日战争中,晋西地区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其中就有著名的午城大捷。

1938年2月中旬,侵华日军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集中第20、第109师团,第10

8、第14师团各一部向山西省南部及西部进犯,配合沿津浦、平汉铁路南犯日军占领黄河以北、以东广大华北地区。

第20师团于2月27日占领临汾,3月1日占领蒲县,尔后主力继续沿同蒲铁路南犯,另以4000余人由蒲县西进,企图占领大宁和马斗关黄河渡口,威胁陕甘宁边区。

八路军总部为支援晋南国民党军作战,粉碎日军西犯企图,巩固刚开创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令第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第343旅在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打击日军,断其后方运输,迫敌后撤。

3月14日12时许,第115师的先遣分队师直警备连,在午城以东约2公里处与西犯日军先头部队遭遇,该连先敌展开,抢占了有利地形,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两小时,日军后续部队赶到,该连即转至午城西北侧高地阻滞敌人西进,以掩护主力部队进入待机位置。

14时许,日军占领午城,继续向大宁进犯。

16日,第343旅第68

5、第686团隐蔽于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待机歼敌。

当日,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200余人,骡马100余匹,由午城西进至罗曲附近时,被第685团伏击全歼。

17日,日军60余辆汽车由蒲县向大宁继续输送物资。

大宁日军500余人东行接应,进至罗曲时,被第685团一部兵力击退。

由蒲县西行的汽车

运输队通过井沟接近午城时,预伏在该地的第686团突然出击,歼日军200余人,截获汽车6辆,余敌西逃与驻午城的日军集聚。

当夜,第686团第3营和第685团2个连袭入午城镇,歼敌大部,将汽车全部烧毁。

午城、井沟战斗,八路军共歼日军1000余人,焚毁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

八路军伤亡200余人,此次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其西犯黄河的企图,对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和巩固陕甘宁边区黄河河防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进行的同时,反动军阀阎锡山发动了著名的晋西事变,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即开始动摇,准备。

汪伪政权投降妥协敌后,阎锡山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试探和平,他说:

“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

”当时薄一波同志说:

“敌人打进我们的国内来,要求民族独立,只有抗战到底。

和平妥协就是投降,就是汉奸。

”阎默然。

阎锡山此种论调谈过不止一次,均为牺盟、新军所揭穿、所反对。

但阎锡山投降准备,始终未停止过。

牺盟、新军主张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只有实行民主,发动群众。

阎锡山反对实行民主,取消民选县长、区长、村长及各县民意机关。

他说:

“政权是个刀把子,拿到我们手里可以统治人,拿到人民手里就会危害我们,所以不能实行民主。

”他又反对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自卫军等(然而这是中国抗战力量的基础)。

他说:

“农民是个老虎,发动起来,是个乱子(怕他们抗战到底,不听指挥),不发动是个空子(又怕共产党来发动),现在不是发动不发动的问题,而是掌握电鞭的问题(电鞭是管制老虎的鞭子)”。

他之反对民主,反对发动群众,都是为投降妥协着想。

他又说:

“生存就是一切,抗战只是手段。

”为了生存,他需要抗几天战,以后感到抗战是长期的,困难的,就想投降,这也是为了生存,正义公理、国家民族观念,在他的字典里头是没有的。

他在作这些准备的时候,表面上装作抗战的样子,而暗中早已在通敌反共了,与敌开过刘村会议,安平会议。

通敌使节,不绝于兴集太原道上。

决死队的负责同志曾经一再表示:

“我们来与你合作,是为了抗战到底,并不是为了投降妥协,任何人要投降妥协,我们就要反对。

”阎锡山因此视新军为投降妥协之最大障碍,用说服及其他方法都不能把决死队屈服,乃大施其“锦囊妙计”,于“不知不觉”之中“转移”新军为“叛军”,实行“讨伐”。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进攻日军,此举将使该部置于日顽两面夹击的境地。

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

阎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以6个军的兵力,向隰县、孝义一带的新军攻击。

3日,十九军、第六十一军将决死二纵队一九六旅旅部包围。

第二纵队苦战突围,部分转入晋西北。

阎随即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惨杀隰县等6个县的政府、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伤病员千余人。

同时,阎令赵秉绶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一一五师第三五八旅。

在晋东南,阎军孙楚部暗结日伪军,进攻决死队第三纵队,杀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600余人,绑架千人。

沁水、阳城、晋城、浮山、长治等抗日政权被摧毁。

4日,孙楚捣毁南阳城牺盟会的《新生报》社,编辑王良被活埋。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解放战争时期由陈赓和谢富治率领部队解放了晋西地区,帮助晋西人民翻身作主人,并且帮助当地人民恢复生产。

分析总结:

晋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整个上世纪的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华北战场和中国的战局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说先从红军东征来看,红军到达陕北,想要进而进军华北进行抗日,晋西是必经之路。

而晋西物产丰饶,有两哈珀的群众基础,加上阎锡山的反动统治,所以群众革命性较强,因此对于刚刚进行了长征的红军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物资和兵员的作用。

而且历史证明红军东征在晋西转战,有效的打击了阎锡山的反动势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同时播撒下革命的种子,为日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八路军活动的中心地区和陕北的外部屏障,晋西地区再一次成为了中日双方争睹的焦点,加之晋西地区多山地,适宜开展游击战争,所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而日军则进行疯狂扫荡,企图打开缺口,进军陕北,午城战役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打响的。

但是作为革命的中心,自然也遭到了反动派的敌视,因此,才有了著名的晋西事件,好在中共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给予了有力的还击,以打促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西地区在解放后又成为了解放战争的后方,为新中国的成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隰县志》

《隰县革命老区》

第2篇:

读吕梁英雄传有感

读《吕梁英雄传》有感

学校开展了“红读”活动,我有幸读了《吕梁英雄传》这本书。

读到文中那些精彩的场面我不禁拍案叫绝,真佩服书中人物那些英勇无畏的举止啊!

但是我还痛恨日本鬼子毫无人性的烧杀抢掠行径,真想成为书中人物为百姓申冤。

一个小山村被贪婪、凶狠的地主霸占了,村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读到这里我心如刀绞,想到自己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衣食无忧,真想乘着时光把食物送到他们的嘴边。

有一天,日本人占领了小山村,贪生怕死的地主恶霸理所当然的成了汉奸,还搞维持,很多人都不愿意。

英勇的雷石柱带领村民反维持,还教大家怎样埋地雷,用地雷把日寇轰得哭爹喊娘。

这时我的内心欢欣鼓舞地说:

“不打鬼子,你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厉害呢!

畅快!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赶走了日寇,村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

我不禁自言自语:

“村民终于解放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倒敌人。

我们的班集体需要团结;学校、教室的环境卫生需要同学们团结一致地去努力才能有美好的环境,我们也才能好好学习;我们的社会大家园需要公民们团结一致,才能让祖国富强,不再受别国的侵略。

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东海县张湾乡七里小学指导教师张家丽

第3篇:

《儿女英雄传》读后感

《儿女英雄传》读后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自从在爱心书屋里读了>这本书后,我就深深的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打动。

故事中的女主角生性大抱不平,除暴安良,她不怕困难遇事从不退缩,碰上一些厉害的大人物更是勇猛,越战越勇。

而故事中的男主角则是胆小如鼠,因为从小娇声惯养,所以吃不得苦.受不了累。

而我最敬佩的还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因为在她小的时候父亲就被谋杀了,而母亲后来也死了,但她从不屈服于命运,而是和命运抗争。

读完《儿女英雄传》的读后感就是: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如把它想成是人生的一次磨练,勇敢的战胜它,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它,你就会发现,其实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接受自己才能不回避事实,勇敢的面对事实;肯定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信心百倍,充满活力。

人生是有欢喜也是有忧愁的,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天,也会有雨天。

我们要透过阳光去看人生。

第4篇:

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根据“人民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的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是文艺工作者奉献给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已过世的两位作家最好的告慰。

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著名经典作品,抗战即将胜利时就开始与读者见面。

在八年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当中,吕梁人民用血泪、机智和勇敢,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众多令人难忘的民兵英雄。

马烽和西戎当时就同吕梁山区的人民群众一起战斗、共同生活,亲身经历了血与火的锻炼与考验,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抗日民兵的英雄事迹。

这些英雄事迹像春潮一样在他们的胸中鼓荡着,内心里常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总觉得应该把民兵与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走狗的斗争记载下来,弘扬后世,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民群众从中受到鼓舞、教益和启迪。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数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日文、俄文、朝鲜文等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

“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底至1977年初,马烽和西戎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又集中一段时间,对《吕梁英雄传》再次作了认真的校阅和修改,于1977年底重新出版。

此后,每隔几年便重印一次,成为中国书界的“红色经典”之一。

《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村庄——康家寨为主要环境,生动地再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抗击日寇和汉奸斗争中的战斗活动,显示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的特点、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的创作人员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剧艺术的特点,使得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得到了很好的张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在《吕梁英雄传》里,没有正面表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力量存在于人物的精神上,主角是使用简陋武器的民兵。

他们打过几次胜仗后,才从敌人手里夺到了新式武器;作战方式主要是突然袭击、巧打埋伏、地雷战、地道战等等。

这种作战方式不但不使观众有寥落寒碜之感,反而觉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看到了深受敌人蹂躏的土地上,人民群众那复仇的火焰、昂扬的斗志和同仇敌忾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决心。

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会被发动得如此广泛、如此团结,像铜墙铁壁一样,让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到处碰壁,终于遭到失败。

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爆发出来,就会使任何对手都难以阻挡。

《吕梁英雄传》便是用艺术的形式,佐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其二,真实地描述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

在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中,创作人员特别注意在描写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过程中,加强共产党的教育作用。

农民要彻底摆脱因袭了无数代的传统思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是需要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的,有时甚至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康家寨民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个道理。

开始,只是雷石柱、孟二楞等几个人出于义愤起来同敌人对抗,大多数村民并不理解他们的行动,仅仅是充当观看者;后来,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首先组织民兵干部学习,提高认识,然后让他们去做别人的工作,终于团结了绝大多数群众。

而群众一旦认识到自己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赶走侵略军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不惜一切地加入到了抗击敌人的队伍中,出钱、出力、出主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康家寨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都是抗敌骨干。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军,以后又消灭了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建立起新政权的坚实基础。

《吕梁英雄传》中的民兵都是抗日英雄,但这些英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超人,民兵是来自于群众,又扎根于群众中的。

民兵组织是在斗争中逐渐凝结起来的战斗力量,共同求解放的意愿把民兵和群众融为一体,民兵觉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民众觉醒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三,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在日本军队企图侵占全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八路军的英勇作战,是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

在《吕梁英雄传》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思想。

康家寨民兵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带领全村群众将日本侵略军赶走,主要是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得力领导,武工队员武得民就是八路军正确领导的化身。

在《吕梁英雄传》中,我们虽然很少看到八路军同敌人正面作战的描写场面,却时时处处感觉到了八路军的存在。

康家寨民兵能够得到组织并很快壮大起来,除了武得民代表上级作的发动工作外,就是因为民兵们心理上对八路军非常依赖,把八路军当成了自己的坚强后盾,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去找八路军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本剧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事实:

作为人民子弟兵的八路军,确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原著《吕梁英雄传》是以人物的故事作为主要构架的,全书写了很多人物,有名、有姓、有活动的就达100多个;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民兵英雄作为主要骨干,自然是马烽和西戎着墨最多、描写最出色的。

电视剧不可能将这么多人物都表现出来,对原著作了合理的裁减,使得一些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都是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角色。

雷石柱是康家寨民兵的领头人,剧中的雷石柱,是共产党和八路军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战略的执行者和宣传者。

他既集中了广大民兵英雄的共同特点,让观众看到了敌后抗日斗争的实质,又是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普通人,感觉到他是实实在在的“这一个”。

在与凶恶狡猾的侵略者和阴险卑鄙的汉奸斗争中,雷石柱也曾有过失败,有过教训,甚至付出过血的代价。

他正是在坎坷的、艰苦的经历之后,才逐步成长起来。

他的成功凝聚着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康家寨人民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中,除了靠雷石柱那样的领头人,上级党组织派到康家寨直接领导民兵组织的武得民,也起了很大作用。

在武得民身上,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八路军战士的作风。

他懂得党的路线和政策,善于调查研究,工作踏实,不讲空话。

他的出现,给还处于无组织状态、虽有怒火却不知如何行动的康家寨人带去了希望,增强了坚决抗日的信心,让民众的智慧得到了开启。

孟二楞是《吕梁英雄传》中塑造的众多民兵英雄形象中最具个性的一位。

这位人如其名的民兵,性格耿直,作战勇敢,嫉恶如仇;但脾气暴躁,行动不管后果,有时却又粗中有细。

从孟二楞身上,观众看到了苦大仇深的青年农民,一旦被发动起来,就会迸发出巨大战斗力的精神。

他们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跟共产党闹革命,把对人民群众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化作奋勇献身的行动,是民兵中最坚决、最靠得住的力量。

同时,由于他们文化素质太低,有一种绿林好汉的侠胆气概,说话办事缺乏考虑。

所以,往往行动冒失,不顾后果;有时只图一时痛快,而造成不理想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评价孟二楞,这个形象留给观众思考的地方更多了,也是《吕梁英雄传》让人们最难忘的人物之一。

除了上述几个人物外,康明理、刘石头、张有义、李有红等民兵,地主康锡雪,汉奸翻译王怀当,维持会长康顺风,伪军大队长邱德世,村民二先生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全剧不可忽缺的形象。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将原著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的更为形象化,是一种从晋西北人民口语中提炼出来并赋予其艺术韵味的独特语言。

集中表现在人物对话干净利落,富有个性,机智幽默。

对话的功用不但在于表情达意,而且对于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神态、举

动,以及心理变化过程,作用也非常大。

在《吕梁英雄传》中,每位主人公说话的腔调、口吻、用词等,都与性格特点相符,像雷石柱、武得民、孟二楞、康明理、康有富、康锡雪、邱德世等人的言谈对话,观众只要看上几个情节,便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其次,《吕梁英雄传》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使用得也非常确切,对表现人物性格,烘托场面气氛,都起到了别的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比如,孟二楞说:

“反正扯了龙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很好地表达了这位粗犷人物的性格;雷石柱对康明理和孟二楞说:

“咱们不能打草惊蛇,工作要悄悄干,一镢头掏不成个井。

”看出了雷石柱考虑问题的稳健与成熟;武得民说:

“老鼠拉木锨,大头还在后边哩!

”表现了武得民作为领导人应有的素质。

在场景设置上,《吕梁英雄传》的编导们强调了真实性。

剧中保留了原著中极具特色的吕梁山村的“土腥味”,具有十分鲜明浓郁的吕梁地域特色。

据我所知,剧组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将拍摄外景地选在汾阳市栗家庄乡南桓寨村,那里的黄土坡、土窑洞、土台灶、石条凳、石碾子、石马厩、破瓷碗、煤油灯、旱烟袋……无一不在延续着六十年前吕梁抗日战场的原始质朴风貌,使观众体会到了那段悲壮历史的厚重感。

正如总导演何群说的: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个部门做到真实———表演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服装、化妆、道具的真实。

真实的情感,质朴的表现,决不哗众取宠,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则。

我坚信真实的魅力是永恒的。

其实作品和做人一样,虚假和虚荣永远得不到真诚的回报。

原著《吕梁英雄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名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相信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也将在广大观众中留下难忘的影响,成为不朽的抗战史诗,成为电视剧中的红色经典剧作之一。

(2005-09-1303:

53:

56)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

射雕英雄传读后感

三英战吕布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英雄儿女读后感

本文来源:

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