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活动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9120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活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综合活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综合活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综合活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综合活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活动3.docx

《综合活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活动3.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活动3.docx

综合活动3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1具有导向、激励和标准的功能。

2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进行辨析、设计、应用及转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基本功。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具体化的方式1、用行为动词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如搭配、命名、计算、列表、写作、圈出和分类等.描述了学习者的行为或结果,对评估学生操作目标的成绩有一定的作用。

2、以活动形式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活动形式的目标包括三个部分:

刺激、反应和标准。

刺激:

给定情景和条件;反应:

学生做出的行为和反应;标准:

提供评判依据。

3、利用操作性语言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

(1)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者的表述;

(2)对学生行为条件的表述;(3)对学生行为水平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规定。

第4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领域

(一)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包括:

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问题研究

(二)生活学习包括:

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低年级——食品制作、缝纫、简单手工等高年级——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野外生存等活动。

服装设计、居室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

(三)社会实践学习包括:

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

二、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一)四大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二)非指定领域包括: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实质1、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问题性2、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探究性

3、重视学习过程,强调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过程性(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4、综合性。

5、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是一种课程领域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探究性、实践性学习活动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智慧潜能(四)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1、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室、博物馆、网络等资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

3、自主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

4、初步了解和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能够模仿基本程序。

5、写出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并得出结论。

6、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7、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8、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误区1、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重视网上“拿来”,轻视阅读分析2、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重视课外实践,轻视课内探究3、在课题研究形式的选择上,重视调查研究,轻视科学实验4、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来看,重视开头结尾,轻视过程5、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来看,重视学生的参与,轻视教师的作用

七、小学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注意点1、内容呈现问题化2、内容选择综合化、社会化3、重在研究过程

第5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1、主题设计的依据

(1)以学生为核心,考虑主题对学生的价值

(2)不断变化2、如何表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1)主题的表述要醒目具体2)主题表述要准确(3)主题表述能反映活动的基本类型(4)主题的表述要直截了当(5)主题表述要注意语序

2、主题的表述要求

(1)主题的表述要具体。

(2)主题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贴切,切忌模糊。

(3)主题表述能反映活动的基本类型按组织线索划分:

按活动方式划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表述一般能反映该主题的活动范围或者活动方式。

(4)主题表述直截了当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表述,要求直截了当的说明活动研究的问题,使读者看到主题就对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5)主题表述要注意语序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四、设计的过程

(一)活动设计的准备1、调查课程资源:

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2、了解学生。

3、教师相关准备。

1、课程资源(工具书、视听媒体,有目的的调查、观察、测量等体验,笔记、访谈等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方法)2、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处境和疑问、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个性特点等)3、教师相关准备心理辅导能力有关资料的准备(处理信息的方法,建立资源卡)有关条件的准备(校内外)方案设计的示范(学习成功的设计,加以创新,形成特色)

(二)确立活动主题1、基本原则:

师生协商。

2、产生主题的方式从本地区环境问题入手通过具体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

围绕背景资料交流,教师引入话题引导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提出主题

1).以校为本,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策略一:

与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设计主题活动直接作为主题。

分解成主题。

作为主题设计的一部分。

延伸出主题设计。

策略二:

发掘学校周边社区教育资源,设计主题活动立足社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立足社区的人文环境开发主题。

立足社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主题

2).以生为本,与学生兴趣结合设计主题策略一:

关注学生共同的兴趣,引导生成主题

组织参观、考察、访问、交流、讨论,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举办讲座、报告,针对社会问题开辟板报、画廊、展览等,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社会,认识生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兴趣,生成主题。

策略二:

根据个性化的兴趣,建立高年段学生的主题自主申报制度

.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与学科整合设计主题策略一: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延伸成为主题策略二:

各学科教师沟通,整合各学科活动开发主题(三)制定活动方案活动的条件和准备1、物质条件准备人力、物力、财力、资料、设备等估算和计划2、心理准备围绕活动目标,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创设恰当的心里氛围。

3、组织准备→分组、组内分工活动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4、制定活动计划5、提出活动要求

(四)评价活动方案

1、综合运用诊断性等方法评价评价?

→活动方案的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

评价方法?

→汇报、报告、提问、辨明、调查、讨论等。

2、反思整个设计过程3、教师自我反思4、双管齐下,主动汇报

6、三类“综活”方案的呈现1)整体设计的系列主题探究方案 特点:

完整、全面内容:

学校及活动背景、总体设计方案、年级课题、年段目标、活动过程与方法的总体要求。

2)单一主题实际应用的项目设计的制作方案特点:

突出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法呈纵向递进式内容:

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

3)一个具体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特点:

实、小、易

系列主题活动的设计1、系列活动主题内部及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1)系列主题与单一主题的关系:

(2)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2、系列活动主题的设计方法

(1)演绎法

横向统整演绎法:

即在地方或学校的总体规划活动领域下,各年级、班级或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拓展出系列活动的主题。

特点:

主题之间并列、独立,无先后顺序和组合排列。

纵向递进演绎法:

即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若干个次主题(子课题),逐步推进,不断升华。

特点:

主题综合性强、统整程度高。

子课题之间具有衔接关系,有先后顺序,环环紧扣。

直接根据课程资源设计系列活动主题

(2)联想生成法

头脑风暴法(圆桌会议法)通过讨论,写下能够参考或想到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主题,并且尽可能具体。

画问题树法将所要分析的问题作为树基,用提问的方式,把一个个问题放在树枝上,然后进行分析、选择,这种确定活动主题的方法就叫画问题树法。

概念展开法由主概念向次概念展开,由此形成主题网络的方法对话法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引出活动主题的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

了解问卷的基本结构

通常由卷首语、指导语、问题三部分组成:

1、卷首语:

① 自我介绍(身份或主办的单位)

②调查的目的

③ 回收问卷的时间、方式及其他事项

2、指导语

告诉被调查者如何填写问卷,包括对某种定义、标题的限定以及示范举例等内容

3、问题,即问卷的主体,一般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①  开放式问题:

可分为填空式和回答式。

②  封闭式问题:

是否式(把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列出两种相矛盾的情况,请被调查人从中选择其一“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

选择式

评判式(后面列有许多个答案,请被调查人依据其重要性评判等级,又称为排列式,用数字表示排列的顺序)

文献查阅的方法:

用工具书查找用引文查找网上查询

1.作者途径姓名、学术团体或机构进行查找。

2.主题途径通过表达文献内容的主题词进行检索的。

3.分类途径根据文献所属的学科分类体系进行检索。

4.追溯法 利用文章后面引用的参考文献查找。

 5、滚雪球法根据你需要的内容,查找一、两篇文献,最好是新近发表的文献综述,然后根据篇末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找到你所需要的文献,再从这些文献篇末的目录找到更多的文献。

(采用多) 

6、浏览法经常性地浏览与你的课题有关的近期杂志,跟踪自身领域的研究动态,学习作者的思路、方法和见解。

  7、跟踪追索法收集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某个作者过去和现在的论文。

(一般有系统性的研究,作者都会引用自己的文章,以表明该研究具有继承性,这样你就可以找到许多作者的有关文章。

 8、咨询法写信向作者、期刊编辑部进行咨询,得到你所需要的文献目录、文献资料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活动成果形成阶段的设计

、帮助学生建立成果意识,感知成果的形式

成果:

内化于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之中的成果,对象于过程的学生行为表现方面的成果,物化于对象世界的纸质类成果、产品类成果。

2、培养学生通过过程选择自己的成果表现形式

3、引导学生通过过程细化和完善自己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优化

(一)活动方案的评价

1、评价依据

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

方案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2、评价内容

六个一级指标:

理论导向设计维度

目标设计维度

内容设计维度

活动过程与方法设计维度

心理规律设计维度

知识与技能设计维度

62个二级指标(评价标准)

3、评价方法

个人报告协商评价

评价程序:

(1)课题小组一人主述,他人补充,说明自己的活动方案

(2)评审小组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解答问题(3)评价小组评议(4)反馈和建议

专家审议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泰勒的目标评价法

4、对活动方案本身进行优化

情境与主题的优化:

情境→相关、相融合

主题→需要性、适宜性、可行性、新颖性、科学性

任务与目标的优化:

任务驱动、具体、符合要求

组织要素的优化:

学习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组织要素

过程要素的优化:

探究性、社会活动、关注生活

资源要素的优化:

多元性(人、物、环境、学生、教师、学校、社会)

评价要素的优化:

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方法

 

第7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课程资源的类型:

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和共享性资源。

3、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4、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

5、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6、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

教师、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为重要的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在小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实施

1、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殊要求

2、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

3、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

1、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把握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目标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地方课程资源呈现出许多独特性:

一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二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保持文化的独特性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以地方社会心理文化改造为切入点

注重对当地人群社会心理文化性格的揭示与开掘,让学生通过地方课程资源的探究,剖析自己的心理文化结构,认清自己的思想文化性格,再造健康全新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文思想形态。

  

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社会心理文化支配着一个地方社会的整体行为和思维习惯,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讲,一个地方的社会心理文化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原生态文化、活文化和支撑地方社会发展的最有力量的文化。

开发的步骤

1、成立课程资源开发小组

2、背景分析

3、拟定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4、组织师生申报课程资源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6、对资源进行评价与调整

7、实施资源的开发

8、资源开发的评估

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1、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

2、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

3、新资源的培育

开发北碚的课程资源

风土人情类:

慈母情怀:

满月庆贺(剃头、吃糖)、抓周

传统节日:

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儿时游戏:

打陀螺、打弹子、打水漂、打竹枪、穿龙门

名吃特产:

北泉面、西山坪的西瓜、西农的茶、柑橘

寺庙文化类:

庙名奇闻、庙宇文化、古代文物

名人研究类:

历史名人、现代名人

地名文化类:

地名趣闻、地名文化、种植业、旅游资源

1、地方人文资源:

文化古迹、革命历史遗址、风景名胜、民俗民风等 

2、专业职能部门或机构的资源:

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相关设备等

  3、文献资源:

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制品;图书馆等

  4、社区文化机构资源:

博物馆的收藏品、书店、图书城的书籍、刊物、报纸等

  5、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

区科协、学会的专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及设备等

  6、大众视听传媒资源:

博物馆、体育馆、美术馆、文化宫、展览馆等

  7、电子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等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地位

我国基础教育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在高中阶段,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

国家课程的含义与目的

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

狭义上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国家课程的目的:

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

第二,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

第三,提高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第四,为公众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依据。

导论

理念二: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体验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体验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

(2)三要素是独立的、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3)三者的关系:

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层次递进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理念三:

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1)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3)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

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理念四: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从内容上……从课程上,从教学上,

思考:

怎样把握过程的开放对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影响?

理念五:

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1、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

2、教育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我们应当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儿童。

⏹“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杨振宁)

理念六:

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理念七:

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1、多一把衡量的尺子2、相信人人能成才。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乐趣。

第八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评价的现状

v1.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学生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

v2.评价过程比较随意,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

v3.如何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学校、谁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等问题。

v4.如何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对策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质

v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v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v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v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v在活动中判断和改进,在改进和判断中活动。

v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目标,拟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改进课程实践、促进整体发展的过程。

v它既是活动的相对终结,也是活动的持续起点,更是活动的循环过程。

v“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质性评价:

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观念或程度上作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

四、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v1、设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课程自身的评价

v2、学生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学校发展评价。

→发展绩效评价

v3、评价手段和工具的质量评价、评价者的评价。

→元评价

(二)评价标准

v1、关于课程自身的评价标准

(1)目标设计评价的标准

(2)活动领域规划评价的标准

(3)活动主题设计评价的标准

(4)活动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

(5)活动督导计划是否健全;

(6)学生活动情况登录措施是否配套;

(7)活动指导制度是否配套。

教师评价的标准

1、对课程规划不再束手无策

2、对活动主题设计更有把握

3、能够自觉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活动

4、与社区人士、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得心应手

5、能顺利协调学生活动各部门的关系

6、常常从活动组织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陷

7、主动向相关杂志投寄论文、报告、叙事文章

8、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9、在遇到困难时,能顺利争取到同事的帮助

10、能够将一些活动经验作富有逻辑性的概括

11、能够果断处理应急事情

五、评价的方法

v评价方法具有多元特征

1、从评价对象来看,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被访者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

2、从评价形式上看,有个人报告、学生活动小组评定、评价小组综合评定。

3、从评价方式上看,有成果汇报、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竞赛、专家审议等。

1、学生自评

v自评内容:

(1)是否一直对参与的主题活动感兴趣。

(2是否参加过活动主题的选择。

(3)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4)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5)本次活动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6)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7)本次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8)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v自评方法:

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自评。

附表一:

我在活动中成长

   姓名               活动主题

2、同学互评

v互评内容:

(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2)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

(3)是怎样合作克服困难的?

(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v互评方法:

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

附表三:

小组互评表

   评价对象:

         组评价组:

v3、被访者评价

在访问活动中,表现是否积极,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及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探究精神等。

v   4、家长评价

1)平时子女开展活动的情况。

2)查阅学生成长记录袋。

5、教师评价

一是评定以下几方面的等次。

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

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

C、活动是否认真、善始善终。

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

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

B、实地观察记录能力。

C、调查研究能力。

D、整理材料能力。

E、运用工具能力。

F、交往与表达能力。

G、分析总结能力。

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

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A、选题新颖、独特性。

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

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

二是撰写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评语。

注意评语要具有正面性、鼓励性、指导性。

教学评价指标结构

A1活动

设计

B1活动目的:

依据材料,准确把握活动内容任务

B2活动准备:

熟悉基本内容、要求,选择运用相关器材;仪器、资料

B3活动结构:

活动程序合理、有序、严谨、完整

A2活动

过程

B4实践性: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