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866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负数

  

一、教学内容

1.负数地初步认识。

2.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例题      内容

例1引出负数的必要性

例2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例3认识数轴

例4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五、教学建议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

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让学生能借助数轴比较就可以了。

 

 

六下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一、教学内容

1.圆柱

2.圆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

1.教材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加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圆柱      圆柱的认识   例1圆柱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例2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

      圆柱的表面积      例3圆柱表面积的概念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4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

      圆柱的体积   例5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6运用圆柱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圆锥      圆锥的认识   例1圆锥的认识、组成及特征

      圆锥的体积   例2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例3运用圆锥体积计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

”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第三单元比例

  

 

一、教学内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编排特点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

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

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

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四、具体编排

本单元的内容具体编排如下。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例1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出比例意义的教学。

教学时,可先复习比的知识,然后出示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

选取其中两个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由比值相等,将它们写成一个等式,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找比组成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再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积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可利用前面组成的比例,认识项、内项、外项。

然后结合一个或几个比例式,让学生通过讨论,逐步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1)例2。

例2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根据问题设、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可让学生自行解答。

(2)例3。

例3是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

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例1。

例1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

教学时,教材提供的6组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出。

让学生计算出每组数据相应的底面积后,教师可以出示几个问题: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一定)。

2.例2。

例2教学正比例图像。

教材直接呈现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可先出示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结合数据表中的数据说明:

表中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师生共同描点,并把描好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形成体积和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引导学生认识该图像。

3.例3。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

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

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仿照正比例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1)主题图。

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

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然后,进一步说明:

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

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2)例1。

例1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例2。

例2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

设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比例尺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可以用正比例来解。

(4)例3。

例3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教学时,小组讨论:

确定的比例尺是多少?

怎样求长、宽的图上距离?

结果是多少?

讨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的方法时,应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呈现的两种算法以及它们不同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调整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例4。

例4是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确:

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然后让学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观察它们发生的变化。

之后,再要求学生将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并观察图形发生的变化。

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3.用比例解决问题。

(1)例5。

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时,要突出运用比例知识解答的思路,引导学生判断: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然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求解。

学生解答后,教材进一步改变例5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2)例6。

例6是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

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