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10篇.docx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10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10篇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精心的《孔子》的观后感1000字(精选10篇),欢送大家分享。
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
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互相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兴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锋利,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
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
以影片来说,充分说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明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言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互相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
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分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
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说明他对孔子的友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弟子,他对弟子的友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是个贫寒的人,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喜欢在贫寒生活中执着于理想的人,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贫寒艰辛的,但又非常执著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到达了“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将修为置于一种常人难以到达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汉高祖刘邦变贬孔为尊孔,李约瑟对孔子有“中国的无冕皇帝”评价,孔子的思想浸透在各个领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寻。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单独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气氛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辉。
《孔子》比我料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非常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
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
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
不过如今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
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光阴,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是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了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成功,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成功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候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谢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表达,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宜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假设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候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
“你不是个男人!
”或者抱怨道:
“你还是个男人吗你?
老娘要你何用?
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
”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纵横,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
君子好色,取之有道。
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根底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电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
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
近几天,影城1号厅排期根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影城工作人员透露:
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
可见,孔子在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跟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跟。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跟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
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跟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
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跟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跟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敏、意志坚决。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
矫情、假、搞笑。
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
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跟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跟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
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
春秋》
不难意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跟索然无味。
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跟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如今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
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跟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看完《孔子》我看到的是,坚决理想信念的人。
人到中年、人到晚年仍在奔波劳累,而非颐养天年,并非享受天伦之乐。
他为了国家而非为了自己。
我看到的她是一个爱国之人。
他爱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厌恶这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想靠自己的思想来挽救这个国家。
不过,在客观的评价中,我认为孔子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
社会消费力是逐渐开展的,时代的潮流是逐渐进步的'。
单从孔子想恢复西周时里约制度,我就认为他是退步的。
他一心只为了自己内心的政治信念忘了社会现实。
对孔子一生的评价中,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就是酸。
出生时他的贵族家庭衰败了。
奔波于各国之间。
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他被困住了。
孔子在当时是不受重用的。
可在死后成了万世师表。
我想很大一局部人在生前没有名没有望,可在死后,却名扬天下。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酸。
名望,在死后有什么意思呢?
只是单单的给他扣了一顶帽子,生前无所享受,死后孔子怎么会欣慰呢?
只是后人为了孔子的成就。
而表示慰藉而已。
感谢孔子为我们留下这么持久思想渊源。
即使以如今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
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假设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设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承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
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确实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那么天、赖斯一般聪明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女人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明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间隔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让步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答复以下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
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成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的,为实现这些目的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
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答复“世人也许很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
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局部人是适用的,直到如今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衰败贵族家庭。
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那个时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诸侯各国实现克己复礼。
影片从孔子挑战鲁国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讲起,孔子入仕为官推行周礼和仁政,当政的三桓当初启用孔子只是为了他们集团的利益,但随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付诸行动,动了他们的“奶酪”时,孔子以辞官分开鲁国收场。
分开祖国,孔子还想以其英勇和智慧在各诸侯国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治国理想,然而现实的残酷而使他四处碰壁。
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政治主张和他爱国为民的思想。
他率领众弟子奔波各诸侯国长达14年,广招门徒办学传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们入仕为官实现他的主张。
影片结尾孔子晚年重返故土,为鲁国教育效力。
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决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化,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之死。
他们师徒冒着风雪架车行进中冰冻的河面上,冰面突然开裂,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危险,跳进刺骨的寒冷的河抢救落水的书籍,但自己却再没能上岸。
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保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高于生命的镌刻着儒家思想的信仰。
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带给我震惊,令我钦佩。
子路之死也让我难以忘怀。
他受命去卫国入仕,在保护主人对抗叛乱中被敌人杀害,临死时仍然不忘老师教诲“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用生命保卫忠诚,用不屈的气节践行孔子之道:
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用生命保卫信仰。
影片中还有诸多的围绕孔子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周润发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
孔子的形象通过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比上学时学《论语》时对孔子的印象更鲜活更形象。
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想不仅是对孔子、对其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干事和做学问的道理。
今后希望国学兴趣小组开展更多的活动,让经典回归,让我们通过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心系天下的胸怀和为民立命的处世智慧,学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
电影导演胡玫说:
“《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
孔子先生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先生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先生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
孔子先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仍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先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
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先生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敏、意志坚决。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先生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假设有所思。
孔子先生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先生说:
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
不难意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电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先生。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
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波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
没有人会否认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认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
这样1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
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
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
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潮湿了。
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
孔子的另1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
“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
”孔子最钟爱的2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保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
到底是1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
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
“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到达的境界。
”
或许孔子已经意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
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
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
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议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创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1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化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理解。
理解孔子,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就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渐渐品味他的儒家思想。
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明,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
让敌人防不胜防。
但就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困难地周游列国。
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声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漂泊。
没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
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
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
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
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
这时,擅长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
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
但就是平时总就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
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
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
孔子悲哀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
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
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
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
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
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
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一个假设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就是不合格的,起码就是缺乏教育的。
”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资料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
等精神。
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衰败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我的危险仍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
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这不能不表达出他的仁爱之心。
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表达。
当孔子被迫分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
卫国南子问孔子:
“夫子常说,仁者爱人。
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女人?
”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
“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
”孔子答曰: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
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
“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样解释?
”孔子答曰:
“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情思深深,但无邪念!
”应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
“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
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
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
当季氏将亡之时,他最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
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这天就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这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决信念,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