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划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23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0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规划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产业规划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产业规划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产业规划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产业规划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规划说明.docx

《产业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规划说明.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规划说明.docx

产业规划说明

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说明书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编制本规划。

二、编制规划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

──《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青岛市旅游管理条例》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

──《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

三、编制规划的原则:

(一)与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全省和全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相衔接,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健全完善旅游市场规则,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坚持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四)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力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

其中,近期规划至2005年,中长期规划至2015年和2020年。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青岛市行政区域(包括市内7区和胶南、即墨、胶州、平度、莱西5市及近岸海域和海岛)。

六、青岛市旅游业基础条件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地理区位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东经119°30'~121°,北纬35°35'~37°09'。

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

 

(二)地质地貌特点

 1、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为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

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主要为侵蚀构造地貌;丘陵占25.1%,主要为构造剥蚀地貌;平原占37.8%,主要为堆积地貌;洼地占21.7%。

 2、全市有三个山系。

东南为崂山山脉,主峰海拔1133米;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63.7米;南部为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等组成的胶南山群。

此外市区有浮山、太平山、信号山等山岭。

 3、全市海岸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有岬湾相间的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

浅海海底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海岸线全长730.64公里,沿岸岛屿69个,主要为基岩岛屿。

胶州湾为封闭性深水海湾,位于东部主城和西部辅城之间,东西宽28公里,南北长33公里,零线以下水域面积298.5平方公里,口窄内宽,口门最狭处(团岛至薛家岛)3.38公里,环湾岸线全长163公里,

(三)气候特征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和季风的影响,市区及沿海呈明显海洋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12.2°C,四季分明,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冬季平均气温0.3°C,夏季平均气温23°C;冬半年盛行西北风,夏半年主要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73%,年降水量为776毫米左右,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海雾较频繁,3-7月为雾季,7月为甚,全年平均有浓雾(能见度小于1000米)48.6天,轻雾52.9天。

(四)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面积10654平方公里,至2000年末,人口702.7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316.27平方公里,人口234.6万人。

青岛市现辖7个区及5个县级市。

青岛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计划单列城市,享有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51.2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2%。

青岛是山东最大的工业基地。

轻纺、食品、饮料工业有传统优势,新兴的电子和家电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青岛又是国家重要的化学工业基地,橡胶工业产值和利税居全国第三位。

──旅游交通条件

1、青岛海港口岸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水深域阔,终年不冻不淤,年通过能力已超过一亿吨,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

200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8660.71万吨,2001年港口吞吐量达10422.9万吨。

2、青岛空港口岸流亭机场已开通至日本大阪、福冈、韩国汉城、大邱、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的10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每周40个航班;有通达国内城市的国内航线56条,每周300多个航班。

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43.1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88万吨;2001年旅客吞吐量28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1万吨。

预计2005年旅客吞吐量为320-360万人次,2010年为560-620万人次。

规划在近期(1999-2002)进行的机场扩建中,扩大停机坪、航站楼和停车场,将跑道延长至3400米,并进行加厚处理,使其满足B747-400、MD-11、A340-300等飞机以及更大型飞机直飞大洋州和欧、美国际航线的使用要求。

3、青岛是胶济铁路的终端,有直达华东、华北、华南、西北、东北各大城市的客货运列车。

4、青岛公路的等级水平已居全国前列,济青、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烟青一级公路是青岛主要的进出公路通道。

现已基本建成青银高速公路青岛段,开工建设同三线高速公路青岛段。

截止2000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88公里,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各郊区市到青岛市区的行车时间已基本控制在1小时内,“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5、市内各主要景区道路畅通,目前已开通通往崂山景区的三条旅游专线公共交通车营运线路和串联部分市区景点的旅游汽车专线、青岛湾至浮山湾、竹岔岛的海上旅游航线、青岛石老人旅游度假区至崂山的直升机旅游航线。

6、市郊各主要景点的可进入性较好,公路交通可通达市行政区域的各主要旅游景点。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各县级市和旅游开发单位还投资建设和改善了一些旅游专线公路。

目前已建成胶南至琅琊台的旅游专用柏油路面公路、平度大泽山盘山旅游专线公路,即墨温泉至田横镇的旅游专线柏油路面公路。

连接胶州湾东西两翼的由胶南琅琊台至即墨温泉的沿海旅游大道规划正在制定中。

──区域供电、供水、供热、燃气、通讯和其他有关市政设施

青岛地区电网发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青岛市区目前供水能力65万立方米/日,市区供水管网比较完善;以热电厂为骨干,集中供热达到1121.67万立方米;青岛市现有管道煤气、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三种供气方式,全市供气输配系统基本形成,气化率达98%,首先满足居民和第三产业燃气消费;青岛市目前已形成集程控交换、数字传输、移动电话、数据通讯、卫星通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电信网络,市话交换机容量141.6万门,市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6.48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7.57万户。

──制约条件

1、青岛城市水源比较短缺。

2、季节分明,以海滨观光娱乐为主的旅游产品经营淡旺季差别明显。

3、城市道路建设增长速度低于机动车增长速度,急需建设地铁等公共轨道交通设施;城区及景点附近机动车停车场不足。

4、机场的规模、设施已跟不上城市发展和客流量快速增加的需要,机场扩建和设施改造(包括新建及延长原有跑道,扩建停机坪、候机楼,建设大型站前广场和道路等)已势在必行。

5、高中档旅游饭店发展较快,中低档旅游客房相对不足;旅游团队大型空调客车数量不足,在旅游旺季已无法满足旅游接待的需要。

(五)“九五”期间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编制完成了我市旅游产业规划并正式批准实施

在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青岛市城市规划中,明确了青岛的城市性质是: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市旅游部门按照青岛市城市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调查研究,征求了各相关部门和各学科专家意见,完成了我市旅游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1998年5月18日该规划通过了正式评审,同年10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在市旅游产业规划的指导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即墨市旅游产业规划相继编制完成;2000年1月7日,市政府颁布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旅游业在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和开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2、旅游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业法律环境进一步完善

市政府从青岛旅游业的法律关系及调整范围的实际出发,经过认真的立法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在与现行法律的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了《青岛市旅游管理条例》,经青岛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于1996年公布施行。

使我市从此有了第一部综合性的旅游专业法规,与其他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相结合,使我市旅游行政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发展,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成为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我市先后开通了至日本东京、大阪、福冈、韩国汉城、新加坡、香港、澳门10条国际(地区)民航航线,国内航线达到56条;日本的“理想之国”和韩国的“香雪兰”号游船改为定期班轮,旅游高峰季节开通了至韩国的旅游包船服务;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西元庄至流亭高架桥、青银高速公路青岛段及崂山环山公路的拓宽改造,使旅游交通更加顺畅;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达到140条,营运车辆3271辆,新辟了黄金海岸环行空调旅游观光巴士线路、欧式建筑观光巴士线路和崂山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使散客和市民自助旅游更加方便。

市区改造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使全市园林绿化总面积达到7439.5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现有公园、动物园3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对市内17公里的铁路两侧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清理,对海泊河进行了彻底清淤治理;对道路和景区实行全日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7%以上,市区噪声达标面积92.9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0.2%;景区(点)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投资2亿元建成全长12.8公里的东海路中华文明雕塑一条街;投资5亿元改造拓宽了东西主干道香港路;建成了“五四”广场、音乐广场、世纪广场、文化博览中心、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颐中体育中心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城市功能定位,我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一年一个台阶,城市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民素质逐年提高。

在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998年我市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检查验收,被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我市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4、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旅游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趋势,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旅游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和多元化,旅游促销力度和效果明显。

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下,以黄金海岸海滨旅游线和崂山风景区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薛家岛、琅琊台、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产品开始形成接待规模,仰口度假区和温泉度假区正在制定规划;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了以国际啤酒节和青岛海洋节两大节庆为重点,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可喜局面,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给旅游业带来了客源和商机。

城市风貌保护成为政府和市民的共识,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挖掘青岛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建设特色,开发了一批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