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6172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格尔尼卡 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docx

格尔尼卡教案新部编本及说课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格尔尼卡》说课

我觉得要想上好欣赏课,首先教师必须对本节课的作品有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灵活驾御课堂;否则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就无法进行判断和指导了。

其次,我个人的感受是上课所用的课件一定要灵活、互动性强,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机动灵活的调整教学;千万要避免单一的流程(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陷入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容易走程式化。

)。

还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欣赏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维,就象探险一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投入到作品赏析中,比如:

我要理解这件作品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呀?

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很重要的。

为了讲这节课,我可以说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从历史、政治等角度都进行了分析,特别是欣赏课一定要避免单纯为欣赏而欣赏,那样显得太肤浅。

全然固守美术知识的习得与技法的熟练,无疑会使得美术课程距离一般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远;放弃它,则又消解了自身价值的独特方面。

因而我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整合,多方位考虑《格尔尼卡》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理念

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制定本课内容,确定适宜目标。

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后盾扩展课程资源。

教材分析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

如:

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作品《格尔尼卡》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的。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画面形象分析表、录音机、磁带(声音效果、音乐)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趣。

先播放声音,让学生根据想象创作画画,然后在展示老师的范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进入新课,提出问题,查找资料。

让同学谈自己的最初印象,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自己的感官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要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作品,老师帮助总结成几个问题。

使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明白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三、学生探究、汇报。

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

经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

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背景和作家生平让学生简单理解就可以。

在绘画方法上让学生讲出象征性手法,和作品是立体主义画派。

了解欣赏评述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深化情感体验。

本节课是我对新教材理念的一次实践,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

如《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学生最大的难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怪异形象,而这种风格正是毕加索最主要的创造——立体主义。

不能理解立体主义风格也就不能体会作品所包涵的深层意义。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课的难点是立体主义,那么教师就会围绕立体主义进行构图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其原理就算成功了,但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纸口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对口杯进行各角度的表现,再对获得的形状进行组合。

这样传统绘画中的立体的口杯造型就在学生快乐的探究中不知不觉地变成毕加索笔下的立体主义风格作品,本课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

当然道具口杯的选择是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中等的难度值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果我改用复杂的物体作为道具,那么形状再美观也会让大多数同学放弃参与。

那么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教学理念就不能真正实现。

内容上让同学们从动荡的画面中找出画面中有哪些形象:

列举讨论《格尔尼卡》中象征性内容的含义,深入理解作品包含的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添表,同时发表自己见解。

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文字总结能力。

色彩分析上从色彩的视觉效果出发。

然后,让学生对全画进行一个总的评价,之后,教师总结探究成果并补充个人意见。

同时总结欣赏美术作品的关键。

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记忆。

四、知识迁移、创作表现。

让同学模仿《格尔尼卡》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一组较大作品。

差一点的同学可以选择《格尔尼卡》的某一部分进行临摹。

这样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自己的创作更好的理解《格尔尼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毕加索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人,学习毕加索并不是要大家都掌握他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高尚情操和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本课让学生谈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其一是加强爱国情感;其二是让学生从自己祖国受难来进一步感受毕加索当时的心情。

是双相的设计考虑。

在本次课中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如在学生对立体主义的理解上,如果我在介绍时全一些,活一些会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欣赏理解作品。

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为世公认,当始于毕加索。

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当时比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

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

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

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

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

“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格尔尼卡》的有关背景及对其的相关了解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

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

“格尔尼卡”、

四、教学手段:

探究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播放战争短片,让学生形容对战争的感受。

3、介绍《格尔尼卡》创作背景

二、作品内容分析:

1、作品形象分析:

——形象是完整的吗?

(支离破碎)——简单描述你看到了哪些形象?

——他们都象征着什么?

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2、作品色彩分析:

悲壮的黑白灰的色彩

3、作品构图分析:

动荡不安的构图

4、总结

三、推论:

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采用的方法:

将一幅画的艺术语言如形象、色彩、等放在其人文背景下,再去认识和理解。

四、关于毕加索

五、关于立体主义

欣赏其他毕加索作品,讲解立体主义。

六、临摹《格尔尼卡》中的形象,或试着创作一个立体主义风格的形象。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背景:

      内容:

                立体主义

1937年      1、形象:

支离破碎

              2、色彩:

悲壮的黑白

            3、构图:

动荡不安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格尔尼卡》教案

知识

目标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作品《格尔尼卡》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手法;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能力

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

情感

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的。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画面形象分析表、录音机、磁带(声音效果、音乐)

教  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作理念

一、定向导趣

1、和同学谈一下南京大屠杀和9、11事件,请同学想象这种血腥残忍的场面,并通过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教学平台上展示格尔尼卡图片

3、我们来看一下这幅画的尺寸

 

说自己的看法,

创作画面。

 

 

与实际相联系,感受画面。

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进入新课,提出问题,查找资料 

1、这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作者是谁?

2、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3、学生自己提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

板书

(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

归纳: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如毕加索、格尔尼卡

简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不要结果,只要说出你想了解的方面

(背景、内容、绘画、色彩、作者)

 

三、学生探究、汇报

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

1、背景

通过对作品背景的讲述,让同学们进一步审视画面,能感受一种怎样的气氛?

让同学们自己组织比较贴切的词语。

2、简要介绍毕加索的生平及个人风格:

3、绘画方法

(1)立体主义

(2)象征性

你可以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么?

以茶杯为道具,尝试不同角度的表现方法,把不同的形象进行组合,感受立体主义的风格。

4、让同学们从动荡的画面中找出画面中有哪些形象:

 教师问:

牛头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代表什么?

画面高悬的灯泡象征什么?

 你能找出画面中的火焰吗?

 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你能找出画面中哭泣的女人吗?

 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持一把断了的剑?

你能看出谁是从楼上跳下来的人吗?

5、色彩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6、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教师:

归纳总结探究成果并补充个人意见。

7、总结欣赏美术作品的关键。

经过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

简介背景

 

略答感受

 

简略回答

 

总结出是采取象征性手法,是立体主义画派

学生实际练习

 

 

 

(牛头、嘶鸣的马、高悬的灯泡、火焰、手持油灯的女人、哭泣的母亲以及手持短剑的士兵。

以小组形式添表,同时发表自己见解

 

 

 

 

从色彩的视觉效果出发

 

 

 

将作品全面的总结

 

 

小组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深化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体会创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文字总结能力

 

 

 

 

 

 

 

 

 

 

总结知识点

四知识迁移、创作表现

作业要求:

让同学们以《南京大屠杀》或《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素材的搜集与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学生自由创作,

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一组较大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自己的创作更好的理解《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说课

 

格尔尼卡

默认分类2007-10-2518:

40:

40阅读6评论2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

“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

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

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

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

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

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

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

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

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在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方面,用他的艺术为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他本来不大关心政治。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迫使画家站到共和国一边,并欣然接受马德里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

这时他虽身在巴黎,仍十分关心自己祖国的命运。

他准备拿出部分藏画予以出售,向共和国提供40万法郎的捐款。

1937年1月,他创作了一套连续性版画《佛朗哥的幻梦与谎言》,并自己附上诗作。

  此时,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作装饰画。

当他正在酝酿题材时,是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

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在创作的头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至最后完成,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他的一个大画室。

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

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

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

其强烈的感人之处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

另一妇女向画面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身;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

右角一妇人的头从窗户里探出,她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让世人看个分晓。

在画面的中央,高处有一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仁却是个灯炮。

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

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

剑旁有一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

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

有几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人身上。

靠左侧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头,形象十分狰狞。

人们从毕加索过去的画上常出现牛头这一事实来分析,认为它可能象征邪恶。

  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

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

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

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

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

后来他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

“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

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

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

一个政治人物。

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

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起来呢?

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

  这段话宣告了毕加索开始重视艺术的社会学意义。

有人不理解他在这幅画中的隐晦含义,问他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

他回答说:

“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着人民……格尔尼卡壁画是象征的……寓意的。

这就是我要用公牛、马等形象的原因。

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因而我运用了象征主义。

  不过,毕加索对《格尔尼卡》一画的解释有时也不完全一致。

在第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后来又补充说:

“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

”这后一句话,说出了他那“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意义。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即在于此。

  1944年,毕加索毅然参加了法国共产党,并画出了一批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著名作品。

此幅《格尔尼卡》作于1937年,装裱在普拉多博物馆后,幅面约为350.5×782.3厘米。

  背景说明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

至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他向公众表示:

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当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

1981年初,此画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终于回到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展出之初,一度遭歹徒破坏了局部,现已修复。

对于在二次大战中犯下罪行的法西斯来说,这幅画是他们犯罪的铁证。

纳粹占领军在法国期间,曾多次干涉毕加索作画,后来又一反故态,竟去“拜访”画家,试图“关心”起毕加索的生活来,说要给冬季取暖的燃料。

毕加索断然回答

说:

“西班牙人从来是不会冷的”。

当德国驻巴黎大使看到这幅《格尔尼卡》的照片时说:

“这么说这幅画原来是你画的了?

”毕加索冷冷地说:

“不,是你们。

”他保持了一个爱国主义艺术家的凛然气节。

 

浅谈《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画之一,在我们高一上册的美术书里就有。

本想在此配图一幅,但未找到合适的,便只能作罢。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对法西斯主义在巴斯克古镇格尔尼卡的狂轰滥炸义愤填膺的一把匕首,深深插进敌人的胸膛,滴下的血液染红了所有人的双眼。

虽然毕加索用这个城市居民的悲惨遭遇作为它的主题,但这并不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

相反,他试图用象征的形式来捕捉愤怒和痛苦,抽象之余,给人带来更有力的心灵震撼。

 一眼望去,貌似杂乱无章,但仔细看去,这不正是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战争场面么?

从右边看起,首先是一个张大嘴巴,仰着头大声尖叫的,惊恐万分并张开双臂的人;在他下面的是一个向左狂奔的妇女,她仓皇不已,一条腿似乎已抛在了身后;画中央有一匹马,肋骨上有一道可怕的伤;马蹄下躺着一个士兵模样的人,他眼睛错了位,一只手握着断剑和鲜花,另一只手则无力张开,却也一无所有。

 画面左边那个仰天呼号的妇女最为令人动容。

她臂膀中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这孩子好像挂在她手臂上似的,如同一个布娃娃,较弱却毫无生气,就连鼻子都耷拉下了。

再回看那个妇女,她的脸歪曲了,极度的痛苦跃然纸上,一声绝望的哀鸣仿佛真的就在耳畔回响,如此凄厉,惨白。

而在十五年前,毕加索创作过一幅《母亲和孩子》。

在那画中,一位母亲怀抱着孩子,两人正在嬉戏。

母亲和蔼的面容,孩子纯真的笑颜让《格尔尼卡》中的这对母子更加使人心生哀怜。

同是母与子,但这情景意境却如此相去甚远。

 我在写下这篇文字的同时,落泪了,正如当初看这幅画一样。

不愧是大家,毕加索用他过人的艺术才华为世人揭露了战争的丑恶与残酷。

“和平”,一个全世界都在歌颂的词语,在此看来,它显得多么的美丽啊......

 

格尔尼卡》赏析(完全抄袭百科~)

2009-02-0323:

16

      基本信息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49.3×776.6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