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611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docx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庆阳农耕文化的起源

庆阳地区史前,氏族部落繁多,曾经是皇帝部落生息繁衍的地方《史记》云:

“皇帝崩、葬桥山”。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皇帝陵在宁州城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今正宁五顷原乡,坐落在五顷原和二顷原之间。

传说皇帝曾于华池狩猎,在庆城与岐伯论医,于崆峒问道广成子。

皇帝是上古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的首领。

《史记·五帝本纪》说的皇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又说涿鹿之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售虫蛾”。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皇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由此可见,当时庆阳属于游牧地区。

夏、商、周三代,方国林立。

据文献记载,在三代迄至汉,这里向来为戎狄与汉民族交替活动(或杂居)之地(连登岗,1998)

周先祖不窋立邦国于北豳。

据《史记·周本纪》:

“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

《国语·周语》韦昭注:

“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

”豳地即戎狄居住的地方,当是畜牧地区。

唐《括地志》云:

“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

”唐庆州治所在今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

后公迁豳,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故称公邑。

据《史记》所述,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

经公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

《诗·公》对公在豳经营农业过程的描述也显示出这里原来皆是一片草原,赖公的开垦始能广为种植。

到古公亶父(周太王)“去豳,止于岐下”时又复为游牧地区。

由上可知,庆阳地区原为游牧地区,后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逐渐成为农耕地区。

但其间仍有反复,当时庆阳应为从游牧向农耕转变阶段,农业、畜牧两种生产方式并存。

庆阳当时位于农耕游牧交错带上。

周穆王安五戎于的史实(即迁义渠戎、卢戎、乌氏戎、郁郅戎、戎等部落至今董志原、镇原等地),也说明庆阳其时为农牧交错区。

羌戎原为游牧民族,迁至庆阳后逐渐转为农耕生产方式,但其原有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不可能完全消失,应是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两种经济类型和文化相互融合,并在当今庆阳农耕文化中仍存有遗存。

  二、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传承本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传承农耕文化是保障民族健康生活的源泉

  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农村)是影响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而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饮食文化,是“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人吃的中药、吃的天然食物都是来源于自然界。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我们日常吃的天然食物,都具有天然药物一样的作用。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里就收集了几百种食物,都被我们的祖先开始选择食用了。

中华民族的祖先选择了吃植物的种子来维持生命和健康,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中国的饮食结构是最健康、最科学的。

因为我们的传统饮食结构,不仅是由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以及食疗保健经验积淀的结晶。

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

“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研究和回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饮食结构,我们就能够非常深切地感受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是我们中国的农耕文明。

这对于保证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活得很健康,没吃出那么多怪病,得益于传统农耕文明和传统饮食文化。

而我们现在是生活越来越好,病越来越多;优良传统抛弃的越快,各种现代病生的越怪;药越吃越多,病越治越难。

快速的发展与设施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精美的食物弱化着人们的消化能力,制造着越来越多的高血压(2亿人)、糖尿病(9500多万人)、肥胖症人群。

难道我们不该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还有“农历”,还有农耕文化精神,这个人就拥有了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

因为农耕文化的本质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这个合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顺应自然。

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化育和养成。

  

(二)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也随之突显。

我国粮食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大量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趋紧的状况下,继续靠增加资源和化学品投入来增加产出的余地越来越小,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特点的农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借鉴和吸纳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精华,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的协调。

  农业本身是人类长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过程的结果,农业任何革新和发展都不应忽视过去的经验和成果。

中国传统农业从来就是低碳环保的,只是近几十年中国的农业才变得“化学化”,成为污染最大的领域。

传统农业中有许多好的东西,是当地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经过世代不懈的努力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和农耕文化。

现在的农业生产中抛弃农家肥、有机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并忽视农作物的倒茬轮作,人畜粪便无处理的排放,生产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毁林垦荒,草原过载等不理智行为,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不仅维系自然生态平衡的生物链、害虫的天敌遭到灭顶之灾,而且危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活和健康。

许多数千年来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民间用具、民俗用品、传统农具、传统技艺,以及我国农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理念正在走向衰落和消失。

农业本身具有的调节生态、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功能被忽视。

如何在时代演进中,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有效保护和借鉴利用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继续发挥其有益的作用,的确到了值得反思、值得重视的时候了。

  面对现实如果我们束手无策,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

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后人,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和理念,今天依然需要传承。

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就是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资源。

农业,在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及工业原料的同时,也传承着文化和文明,农业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正确的对待、科学的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号文件)中指出: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

晓华副部长在2009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上指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

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制度,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节能减排,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更离不开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三)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只能使用药量更大、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如麻雀几乎被灭绝)、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目前我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

农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负荷均逐年增加。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达80多亿吨,生活垃圾近2亿吨,70%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90%以上的污水随意直接排放。

一些农村的污染程度已经威胁到人与畜的安全。

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剂、除虫剂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于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

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耕种保留了大量植物资源;其次,农田及其草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

中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植、农业自然生态净化,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性。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充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达到可持续生产。

因此,现在一些还保留传统农业的地区,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水、大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成分很少。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优良,这些都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必需的生态环境基础。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三农”政策就调整为:

农业不再追求产量,而是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

通过从事农事活动,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享受农耕文化精神冶。

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

通过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仅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涵,提高旅游品位,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有利于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特色是最重要的。

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各有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现在还没被完全破坏,要特别注意珍惜和保护,适度开发与利用。

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和生活形态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与基础。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宁静舒缓的生活节奏;水车灌溉、稻田养鱼、鱼鹰捕鱼、采藕摘茶等农耕场面;篱笆墙、山田坳、湖泊溪流、田野草地、都是美景。

我国省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发展“三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突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园意味越足;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

  三、农耕文化的传承途径

  现代文明正在疯狂地异化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纯朴的自然人性。

城里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地球越来越热,人心却越来越冷;城市里的楼盘越来越高,住在楼里的一些人却越来越猥琐卑微。

我们应回望传统的村落,回味传统的生活;回望自己的民族,回味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建设美丽庆阳。

 

(一)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

为了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西方国家这一类的家庭展览室很多,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也已经开始建农耕文化展馆、农耕文化园了,如鄂尔多斯、石台县、耒阳、衡山、南康、襄樊、后沟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陵的农业历史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江南农耕文化园;还有、、阳曲、、峨嵋山、、等各地,正在启动和即将建成农耕文化园或相关博物馆,民俗风情园、生态农业园正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收藏民俗、守望民间,成为21世纪中华文化的热点。

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

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这些可亲可敬的旧物和传统农事已距离都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重读“往事”竟有恍若幻梦之感。

城市喧嚣繁华背后的寂寞常常需要宁静自然来填补和平衡,也许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间的哀乐得失。

最真实最自然去掉了浮饰和光环的生活,使人能够直窥心中最本质的生活欲望。

那秋日、、晚霞、农景中的壮阔与淡定,其实依然无不深藏着人们无尽的乡土眷恋。

  

(二)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不管有多少原因,人都不应该不爱田园。

因为,是田园养育了我们。

而且田园能舒展人们心里的紧和阴郁。

面对春天绿油油的庄稼地,我们会丢下烦恼,心旷神怡;看着黄澄澄的秋季田野,我们会荣辱皆忘,欢呼雀跃。

因为田园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之一,要展示田园的魅力并赞美她,对那些破坏田园的人要敢于谴责,不要认为这是在呼吁向农耕经济倒退。

乡村旅游要重视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给旅游者更大的空间,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

比如,为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辛劳”的项目;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

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使游客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落脚在安然平和的氛围里,感受到亲和的召唤,享受到沉稳与踏实,找回寄生的家园,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三)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资源、环境、空气等都正在遭到大量侵蚀和污染,乡村的传统活力在日渐衰退,乡土建筑在快速消失,乡土文化和精神价值正在被抛弃,整个村落文化面临传统被中断的威胁。

有些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

但来自城市的工业文明,对农耕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人类文明是在更替中有机,还是在对立中无情取代?

现在的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在严重冲击或快速摧毁着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正发生着基础性的动摇,中国原有的农村在推土机下,很多传统民居、历史街区被无情的拆毁,许多建筑本可以继续使用而成为珍贵的记忆。

近30年中国农村消失了40多万个村庄,眼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糟蹋完了的时候,有的人才发出“宁愿在古城里哭,也不愿在新城里笑”的哀叹。

而大批城市打工者的心是漂泊的,家是漂泊的,牵挂也是漂泊的,人们的“乡愁”意识在真真切切地告诉你:

“你没家了!

”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只能在梦里呼唤着故乡了。

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不仅保护好农村清新古朴的乡野气息,还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进步昌盛的精神旗帜,同时标识着不同民族发展过程的历史路径,其对人的教化与冶功能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

  (四)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高认识,并且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变对农村文化的漠视。

农村文化应从被淡忘的农耕文化价值入手,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广大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农村居民传统风尚道德的积极与健康的本质属性。

只有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有可能对农村与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发现其量的积极因素。

  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盖房子,更不是搬迁合并,移植近些年来中国城市改造和建设的一个模式,使不同地区失去了个性,使建筑物失去了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的功能。

近年来,一大批故村落、历史名胜、古迹、古建筑,正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摧毁和消失。

如果仅仅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同于高楼大厦,对古建筑拆字当头,毫不珍惜,那样的城市化只能是抹去记忆的城市化,是丧失精气神的城市化。

除了一堆钢筋水泥,还能给后世留下什么?

我们不少大中城市早些年在城市改造和扩中,将古建筑统统推倒搞现代建筑,现在各城市都成了统一模样的高楼大厦,失去了个性和文化后,近几年不少地方却又斥巨资修建仿古建筑、仿古一条街。

一位澳大利亚的专家说:

“中国人是很勤劳,他们的建筑物二三十年就要推倒重建,而我们的建筑物是时间越久越好,人们不需要太勤劳”。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千万不能在单一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搞“样板房”,搞一个模式。

应在保护原生态、原村落、传统民俗、传统风格、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重点是先改造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和环境搞好了,农民自己会遵循乡土建筑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选择建最适宜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民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