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8435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承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承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承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承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承文化.docx

《传承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承文化.docx

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

  参观结束后,领导们一行来到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贵宾室,对这次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以后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为了让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文化传播单位、艺术团体及典藏家等,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更便利地见到这些珍贵的文物珍品,我们将展览中的历代文物、明清家具以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珍品等展出的精品在这里一一与大家分享。

但是无论介绍的多么详尽,这寥寥万字还是难以描绘这些文物的绚丽隽永,再多的图片也无法展示文物令人赞叹的立体美。

在此诚挚地邀请未能来参观的收藏爱好者来馆一游,一睹这些故宫文物第一次出库的绝世风姿。

  

  带您纸上神游故宫――“故宫历代文物珍品展”精彩追踪

  

  故宫珍藏的中国历代皇家珍贵艺术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尽管历尽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但至今灿烂夺目,价值连城,不减当年雅致韵古的气质。

如今,在金碧辉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内也拥有丰富的藏品,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

因此可以说这里是开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的金钥匙。

这次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里举办的故宫历代文物作品展是一次非常盛大的艺术盛会。

120件展品都是从故宫珍品库运送来的各个朝代宫廷的精品,吸引了各界热爱艺术的人士来此参观,更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媒体记者采访报道。

展厅可谓人头攒动,门庭若市。

  历代以来,皇帝自视为“天子”,总是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因此在宫廷内,不但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家,而且同时也汇集从各地进贡来的精美艺术品和各种奇珍异宝。

明、清两代对艺术品的制作和珍藏,更是不惜工本,不遗余力,使文物散而复聚,到清代乾隆时期,可以说宫内的珍品收藏达到一个极致的境界。

皇宫不仅是皇帝起居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无比庞大、璀璨的“珍品收藏馆”。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正是继承了这一份丰厚的遗产。

  如何将故宫珍藏的历史文物推向社会,面向大众,使人们在面对面的人与物交流中得到启发,这也是我们以文物展览的模式寻求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目的。

此次故宫展览展品120件,且全为官窑精品,令人大饱眼福、啧啧称奇。

也许您不能来故宫现场参观,或是来了却未能听到讲解员的详细介绍,现在我们就带您身临其境参观这些珍稀艺术品,又超脱其外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

  成为五彩瓷器外行里的“专家”

  提到瓷器,中国人一定不陌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而在我们生活里,瓷质物品几乎随处可见,碗、盘子、水杯甚至马桶,件件都是瓷制的;还有一些工艺品商店、古玩市场也都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瓷器,样式众多、价位高低不等。

然而这里的瓷器,却跟我们常见的不同,不但非常名贵珍稀,而且工艺极美,甚至许多都是第一次展出,绝对让参观者不虚此行。

  而五彩瓷外行人却并不熟悉。

五彩产生于明代,成熟于宣德年问,繁荣于嘉靖万历。

主要由黄彩、绿彩、青花、红彩等组成。

五彩是个概数,一般瓷器上也许多于、也许不足五种色彩,却通称为五彩。

康熙时的五彩,雍正、乾隆时在五彩基础上演变出的粉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一、明清人生活中的“餐具”

  跟我们现在一样,明清时的盘碗碟也并不陈列摆设,而充斥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彩亭台人物图盘是明代万历年间五彩瓷器的代表作品,盘子内部画有人物,颜色鲜亮,尤其是红色区域十分艳丽。

仔细观察,盘口、边角磨损较为严重,明显有使用过的痕迹。

据专家讲解,这是当时明朝人使用过的碗碟。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贵族在威武的紫禁城里,正襟危坐,手捧着眼前的这个盘子,讲究地享用里面的美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与其他时期不同的是,从盘子外面来看,它的内部呈凹陷状,许多参观者对此都很好奇,甚至还怀疑是因烧制失误而成的残次品。

其实这是因为晚期的盘子都具有塌底的特点,是当时瓷盘的最大特色之一。

  清代与明代的五彩瓷器有明显不同。

明代的五彩瓷颜色艳丽、对比鲜明,做工略显粗糙。

而清代的五彩更加漂亮,色泽匀称柔和,图案比较饱满,做工也十分细致。

  这次展览里清代盘碟的代表展品是青花折沿菊瓣盘。

菊瓣盘制作精美,工艺讲究,是青花瓷器的上等品。

与其他青花瓷盘不同的是,菊瓣盘盘边画有精致的花纹,并呈水纹状高低起伏,这种盘子很像我们现在在家具店看到的,反而有种现代美。

因为这种艺术特点并不是中国传统审美,而是融合了西洋的工艺。

再看参展的清朝其他展品,都没有这种特色,可见是当时宫廷外交使用的餐具,非常名贵稀有。

  二、康雍乾“五彩盛世”

  一个朝代的政治鼎盛,必定会引起文化艺术的繁荣。

明代五彩艺术的顶峰是“永宣”(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而清代的顶峰则在“康乾”(康熙、雍正、乾隆年间)。

这次故宫文物展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瓷器是瓷器展的主要展品。

  康熙时代是中国瓷绘艺术的最高峰,第一次完整美观地把人物展现在瓷器上,例如西游记、三国、西厢记等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都跃然“瓶”上,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就如同在纸上作画一样。

  据故宫专家透露,这次展览展出的康熙瓷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甚至有些从未出库,第一次“得见天日”。

展览中五彩福寿开光人物纹瓶创作于康熙60年,此瓶以“福”字为中心,代表福禄喜乐。

五彩也是此瓶的主要艺术特色,但是技艺和审美方面都比明代前进了一大步,可以明显地看到,红绿色彩调色非常柔和,胎子也漂亮细致,整体形态美观典雅。

这种柔和的色彩其实是由十几种原料调和而成,直到现在专家还是很难分析出那种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成分。

  五彩缠枝莲葫芦瓶是康熙瓷器展品中非常精美的一件。

瓶子大小适中,虽然是葫芦型,造型却非常丰满,而且口径较厚。

葫芦本身就有“福禄”之义,而“寿”字、蝴蝶云间花纹搭配又非常协调,很有吉祥之感。

它颜色非常柔和协调,最难得的是,那时的工艺都是随工人手感而成,整个瓶身线条流畅柔和,泛着老光,柔和含蓄,造型非常优美且充满了古韵。

  乾隆在位时清朝政治经济发展达到鼎盛,瓷器工艺方面也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飞跃。

首先,粉彩发展到高峰,因此色彩非常柔和清韵。

近期在英国一个不知名的拍卖行拍卖了一个估价80万英镑的乾隆时期粉彩镂空瓷瓶,拍出了5160万英镑的高价,可见那时的粉彩果真价值连城。

其次,乾隆时期在陶瓷工艺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仿制和窑变等工艺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灵巧的工艺水平仿佛为瓷器赋予了生命,仿什么像什么,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第三,乾隆、嘉庆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瓷器上的图画更多的展现了当时百业兴旺、子民合乐、欢乐喜庆的情景。

  这次展览里仿古铜彩天鸡尊就是乾隆时期仿制工艺的代表作品。

乍一看跟古铜的质感、颜色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刚刚看到时,还以为是青铜器摆错了地方。

但仔细观看发现原来是陶瓷烧制成的。

其实铜器具有非常厚重的特点,与瓷器的质感南辕北辙,能把瓷器烧制出如此沉重的感觉,需要反复烧制繁复上色,工序十分繁复,而且技艺也一定非常高超。

  三、清晚期的五彩瓷:

仿制为主图案喜庆

  瓷器从嘉庆年间,明显开始走下坡路。

晚清早期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时期基本一致,后期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

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朝相比,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巧夺天工之作。

《陶雅》一书在记述当时瓷业状况时说的“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埋没处。

”就指明了这一点。

  传世的清代中晚期五彩瓷器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是:

首先,瓷质缺乏坚硬感;其次,小件日常生活用瓷多,大件陈设瓷、创新器物少;再次,纹饰除了继续采用传统的龙、凤、缠枝莲外,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大量出现,取材于动、植物的谐音,艺术格调不高,对于一些植物花卉描画,看不到深浅浓淡、层次变化,显得过于简单草率。

  参观本次展览瓷器部分的人,几乎都会被道光年问的一口大缸所吸引。

粉彩柳荫八骏缸型大且壁厚,让人怀疑是不是用来给婴儿洗澡的“浴缸”。

其实不是“浴缸”而是“鱼缸”,而且是皇帝用的鱼缸。

由于此缸很大,因此以当时的制瓷水平烧制十缸九裂。

缸上绘有八匹骏马,以仰卧、奔跑、食草等各种姿态展现了马的壮硕和鲜活,甚至还有在草地上打滚嬉戏、马尾朝外等各种可爱的姿势,一匹匹骏马跃然“瓶”上、栩栩如生。

  光绪年间大雅斋的绿地粉彩花鸟纹钵缸绝对是这次展览不得不看的理由之一。

据说当时慈禧对大雅斋的产品非常钟爱,屋里有很多大雅斋的器物。

此缸以青绿为底色,绘有大花、大乌、大桃,颜色鲜艳、对比鲜明。

字写“天地一家春”,“一”字深藏在印章间,不仔细找还看不到呢,设计非常伶俐巧妙。

它的图案和颜色是雍容华贵,可谓大俗,但是这种俗,却是俗的刻意、俗的雅致,专家称它为“俗怯”,而后来的仿冒品则为“俗恶”。

  百鹿尊是清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

器型肚大浑圆,肩两侧有对称的“耳朵”,瓶身绘着群鹿,故名“百鹿”。

百鹿尊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垂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

是什么原因让帝王为之倾倒呢?

“百鹿”即“百禄”,寓意加官进禄、权力显赫至极,故又称“百禄尊”,百禄形容俸禄之高厚,只有帝王才能享有。

  关于百鹿尊,还有个小故事。

当年乾隆六十寿诞,场面热闹非凡,群臣携带各种奇珍异宝前来祝寿。

可不料乾隆谕旨只允许三品以上官员才能进宫拜请“百鹿尊”,弄得许多大臣不能亲自进宫“献媚”,非常憋闷。

可见“百鹿尊”地位之尊贵,业内被誉为“千古第一瓷”。

  此次展览的是光绪年间的官窑粉彩百鹿纹双耳尊,虽然是模仿乾隆年间,但却比其在美观、技术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发展,色彩丰富、光韵柔和,描金非常精细精美。

展品瓶身所绘鹿耳大小一致、方向统一,规整却又毫不死板,把百鹿群活灵活现的表现在观众面前。

  

  文物背后的故事

  

  “鹰熊杯”――帝王也喝“交杯酒”

  此次展览的玉器展中有一个双杯合一的展品,名为青玉双筒花插。

这是清代用于插花的,杯型立体圆雕,蟠龙顶盖。

两筒中间透雕鹰踏熊首纹。

鹰尾、熊尾和杯相连,因此又叫“鹰熊杯”。

  其实这个杯子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用途。

此杯造于明代,而且当时并没有瓶口的两个铜盖,是清代人加上瓶盖用来插花。

这个杯子在明代叫做“合卺杯”。

如果它是饮水、饮酒的器皿,那为什么会有两个杯身呢?

如果是给两个人喝的,那么杯身连接的如此紧密,保守的旧社会要什么关系的两个人才能共同使用呢?

杯子的造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合卺杯在明代很流行。

古人称大婚为“合卺”,所以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想不到,古代帝王也喝交杯酒,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被封建思想所束缚,但生活中还是充满情趣的。

两个杯子一侧完全连在一起,共用一个把手,不禁让人猜想新人恐怕是要采用非常亲密的姿势来喝吧。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这个杯子时说:

“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

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

”在晋和唐宋文献中,也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

可见后来这个杯子广泛地得到了人们的注意,绝对是当时创造婚礼气氛的佳品。

  

  如意――乾隆的最爱

  

  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如意。

相传乾隆在屋子里摆满了如意,在上朝、祭祀时手里也都握有一柄如意,可想而知他对如意的喜爱。

  乾隆60岁寿辰时制造了60柄刻有不同年份的如意,如今都完好的保存在故宫。

据故宫工作人员说,故宫有一幅60柄玉如意放在一起的照片,可以想象场面之壮观。

由于今年是辛卯年,故宫方面特意选了辛卯年的金累丝万年如意参加这次展览。

它放在展台第一个,大家一进门就会被金晃晃的它所吸引,许多参观者还问我们工作人员,这柄如意是不是全金的。

其实这柄如意以木为心。

外层包金,加以累丝工艺。

上面有“万年如意”“辛卯”等字,字的材质为绿松石,有些褪色和磨损,不仔细看已经难以发现了。

“累丝”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就是将金拉成金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在器物上,非常细美精致,把金的颜色和亮度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如意的最上面有一个螭的头。

螭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鱼形的龙。

螭属水性,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并且可作镇邪之物。

所以古人们非常喜欢在各种用品上以螭做饰,并把它安放在屋里。

  古人视玉为沟通人间与天界、祈吉护身的灵物神器以及等级身份的象征。

玉器晶莹剔透,灵秀纯润,而玉如意更是天工之美和人工之美的结合。

展品乾隆刻诗青玉和坤隶书如意由乾隆年间江南最好的技师打造,上面所撰诗句由乾隆皇帝所作,和坤亲自隶书抄写。

  这首诗也有一个小故事。

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的玉石鉴定家陶朱公,经常为皇家鉴定玉器。

一次,陶朱公鉴赏两块玉,其实这两块玉是由一块玉分割而成,一个切得薄,一个切得厚。

陶朱公拿起薄的玉说不是好玉,看到厚的玉却点头微笑认为是精品。

乾隆听说,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来讽刺他。

诗的尾句“不论美恶论厚薄,欲笑陶朱未謇思”就是在嘲笑陶朱公以厚薄来论定玉的好坏,让他多精进眼光、深思熟虑之后再作判断。

  这首诗以及题注都完整的刻在这柄如意上,现在还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乾隆的诗诙谐幽默,和砷的字酷似乾隆柔中带刚,工匠的雕刻巧夺天工,使这件如意兼具历史涵义和审美价值。

  金累丝点翠花囊――妃嫔的花太监的字

  花囊,就是宫廷贵族用的 “香包”。

《红楼梦》第四十回:

“探春素喜阔朗,……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一般贵族女人将花囊挂在腰上,花囊外部镂空,所以能够散出花香。

经过几百年,我们发现花囊打开后里面还有干花,可见确实是当时人们广泛使用的东西,而且保鲜效果很好。

  关于这个展品,还有一段小花絮。

金累丝点翠花囊是故宫库存的珍品,这次是第一次出库。

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副馆长赵秀珍跟故宫人员在盘点时意外发现花囊内部有两张黄条,大家都非常惊讶,上面的字还清晰可见:

 “金累丝点翠花囊一件” “珊瑚豆二个” “七成金”“嘉庆九年九月十五日收”。

故宫工作人员推测,这应该是当时太监写的,珊瑚豆是花囊绳上所系的小红豆,写的如此详尽,应该是怕太监们偷拿宫里的东西。

既然这是宫廷用品,材料昂贵且记录详尽,想必是当时的妃子或格格所用之物。

  

  青铜器――古人饮食起居的智慧

  

  现代人的吃喝穿用是生活的基本元素,锅碗瓢盆、壶杯镜几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生活必需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但是商周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我们却并不了解。

他们也用筷子和碗吃饭吗?

他们也会把食物煮、烤、蒸、煎,做出各种花样吗?

在一个没有玻璃的时代他们用什么照镜子?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这次展览为我们打造的青铜时代。

  一、食

  商周时代可以说是文明时期的初期,原始社会刚刚进化到奴隶社会,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已经闪烁了耀眼的光芒。

  鼎和簋是商周时代石器里最重要的两个,而且是配套使用的。

鼎就是现在的锅,用来煮肉。

可以看到,鼎的腿部非常高,把盛肉的部分架于火上,想必用这种器皿煮出来的肉一定非常鲜美。

簋相当于现在的碗非常大且沉,应该是不会像现在一样端碗吃饭。

古人席地而坐,鼎簋相配,那时并不使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而食。

鼎一般以奇数出现,簋则以偶数出现,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

五个鼎是士大夫,七个鼎是诸侯,九个鼎是王。

因此,现在有成语“一言九鼎”,意思为说话非常算数。

九鼎是皇帝,当然“君无戏言”了。

  此次展览的日具铭铜鼎是贵族使用的。

鼎的内部刻有“日具”二字,古人喜欢在器皿上雕刻自己的名字,彰显自己的地位。

其实应该就是等同于现在名人在专用碗筷上镶字吧。

据故宫专家介绍,“日昊”是家族名,而且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父丁铭寿面纹铜簋则是簋的代表展品。

兽面纹是为了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宴请宾客的时候人们都会非常严肃的出席,所以这个场合一定非常隆重,应该是帝王设宴时使用的。

鼎和簋早期是用来吃饭,而到了后期人们将其用于祭祀。

簋内刻有“父丁”字样,这可不是某个大的家族名,它表示祭祀的对象是父辈。

  二、饮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现在人们有喜事的时候都喜欢喝点喜酒,闲来无事也喜欢小酌一番。

古代人对酒的热爱不仅不输给现代人,反而来得更加强烈。

因此青铜器里最为人们所熟识的物品也非酒器莫属。

  尊和壶是用来盛酒的器皿。

狭义的“尊”是拱形的盛酒器,广义来讲,当时的青铜器都称为“尊”。

“尊敬”一词也是由这发展而来的。

展品兽面纹铜尊内刻族徽“亦”,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可见这次故宫展的展品在当时的使用者都是非富即贵,因而这些展品的材质、设计、做工都非常高级,也非常名贵。

展品兽面纹象首耳铜壶是西周时期的器皿,造型非常华美。

壶的两侧有象头标志,生动形象。

商周器皿普遍纹象,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有大象群居生活,人们觉得大象是令人震撼和崇敬的动物。

据故宫专家透露,有些战国、西汉的壶在他们发现时,壶里居然还残留些许酒,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足以证明当时的密封技术是非常精湛的。

  爵是商周时代用来喝酒的酒器,在青铜酒器里是个标志性器物,也是现在最为人们广泛应用的形象。

老字号饭店、古董专卖店等都喜欢用爵的样式作为自己的店标。

展品兽面纹铜爵是形象非常典型的爵。

较宽的前面叫“流”,后面叫“尾”,口对着流饮酒。

爵与鼎一样也是三脚支撑,是因为爵不仅是喝酒的器皿,还可以在下部点火,用来温酒,真是非常聪明的一物多用的设计。

  三、生活用品

  商周时期,贵族们已经非常注重美观和质感。

许多青铜器都是他们享受生活、完美自己形象的用品。

  盘属于水器,是当时接水用的器皿。

展品夔纹铜盘成圆形,盘浅底平。

盘的功能有些像现在的洗脸盆,但是比现代人更讲究的是,那时候贵族并不用盘来洗脸,而是仆人拿来在贵族洗脸时接水用的。

由于这在当时是一种礼仪,展品夔纹铜盘的装饰不同于现在的盆,非常华美精致。

比较特别的是,夔纹铜盘内刻有铭文。

据专家透露,现在这些铭文每个字都价值不菲。

许多来馆参观的收藏家、收藏爱好者都兴致盎然地围着铜盘,仔细地赏读上面的铭文。

  香水和香薰可以说是现代都市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宠儿。

现在我国人们使用的高档香水多是国外进口的,殊不知在我国古代,香味就以香炉的形式充斥于人们生活了。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直到汉代才出现。

展品龟鹤博山铜炉充分体现出汉代香炉文化的辉煌。

博山炉是比较普遍的薰炉,炉体呈半球形。

当时统治者对长生不老的方法趋之若鹜,民间也对神仙世界异常向往,博山炉与这种求仙思想完全契合。

香炉点燃后,冒出的缓缓青烟,烟雾飘到镂空的山形盖上面,意蕴袅袅,让人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仙界,设计非常独特;底部炉体装饰了龟和鹤,鹤立于龟上,有祈福长生的寓意又不失美感。

  古语说“以铜为镜,以正衣冠”,镜子在汉唐时期已经是非常流行的物品了。

许多外行人以为铜镜即是用铜照镜子,因而都非常不解,铜怎么能照的出样子呢?

其实铜镜是在铜的表面加入锡,虽然无法跟玻璃镜相比,但亮度已经非常高,足以看清容貌。

  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题材丰富,而且制作工艺娴熟,艺术化程度很高。

展品唐代的双马花鸟纹铜镜是青铜器中非常精美的一件,展现了唐代的生活用品的艺术化,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许多参观者都争相观看,点头赞赏。

花代表春天,鸟代表爱情,当时许多铸镜工艺师将诗歌戏曲的爱情故事利用铜镜来表现。

这面铜镜造于玄宗时期,设计精美,工艺细致。

当年,唐玄宗非常喜爱铜镜,还把自己的寿辰定为“千秋金鉴节”,并在那天让扬州工匠铸造大批铜镜,用以赏赐臣子,大臣们也精挑细选许多精美铜镜为他祝寿。

由于统治者的喜爱、国力的发展以及工艺的精进,铜镜在玄宗时期从艺术和数量上都发展到最高峰。

  亲密接触:

  当你走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的展厅旁,深深地感受到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不容低估,几乎每一件宫廷文物,都能反映出哪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时代变迁、紫禁城皇宫的沧桑历史,管窥帝王对“西方奇器”的科学态度和微妙心态的变化等,以及皇宫内廷帝后妃嫔、王公贵族、太监宫女的生活缩影等。

当你全身心地赏阅这些明清宫廷文物时,对这些珍藏精美的、蕴含历史文化沧桑的每一件文物时,都能使你产生一种触景生情的历史想象;因为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一种外人无法见到其真面目的零距离的接触。

当你触摸它们愈来愈久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股莫名的冲动,那种掀起盖头的惊喜,那种面向社会的自豪,都会令你激动不已;应该把它完整地记录、考证下来,将这些珍藏在库房中的宫廷文物面向大众。

利于社会,则是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记得,我们曾在某杂志上发表故宫珍藏的眼镜一文时,竞意外地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有探讨眼镜历史索要资料的,有收藏眼镜要求鉴定的;特别是一位台湾省的老先生来电来函,索要书籍、图片等资料,原因是他收藏了近二百余副眼镜,想以宫廷眼镜为鉴辨别其真伪……。

这些求知者的至诚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心想不能再让她们躺在深宫庭院内无声无息,一定要狠下功夫、努力探索、求实存真地介绍给社会大众。

因为这些文物的确又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那些社会上立志于收藏或研究的人士,若能看到过去皇宫内廷的实物,无论是用于参照、指导、研究都不无裨益。

对于宫廷中的珍贵文物,我们一方面要责无旁贷地保护管理好,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地研究宣传利用好,使之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植根于神州大地,让这些宫廷文物叫她开花结果,永远地发扬光大。

  故宫博物院这次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的文物展览,是首次将库存文物较为系统的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学者、研究者,更是面向收藏家。

我认为收藏家要想眼界开阔,收藏珍品,就必须多看文物,辨别、辨识各种实物,这样才能增长才干增长实力。

应该说,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大课堂,而各种类别的展品也是最好的实用教材。

  北京市东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一脉相承、交相辉映。

随着新东城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不断推进,珍品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其辐射作用,本着举办高水平展览的宗旨,推进传统艺术传播。

本次故宫历代文物展的举办,为2011年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全年展览打下良好基础。

新的一年,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将在更高的起点上,为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古“木”丽影

  

  随着“中国明清家具展”在位于天坛文化圈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开展,中华文化的又一传统国粹明清古典家具脱下了其尊贵、显赫的身份,步入了寻常大众的视野。

短短月余时间,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和收藏爱好者。

  明清家具何以如此引人关注?

明清家具的尊贵何以显现?

明清家具有何魅力,可以成为艺术收藏品市场的宠儿?

明清家具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可以增值数千倍?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带您走入了此次“中国明清家具展”一探究竟。

  近些年,收藏界出现了“明清家具热”,众多的专家、收藏家和家具爱好者都热切的关注明清家具的近况。

为了使广大民众能够一睹明清家具的风采,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此次撷取了北京市艺术博物馆馆藏的珍贵的明清古典家具共计54件套61件。

明清家具系列展品,历经百年淘洗而魅力不减。

阅其色泽,充满了岁月赋予的高贵和含蓄,它辉煌内敛,发于内而收于外,犹如天界的仙女落入凡间,婀娜多姿又全无轻浮之感,让人心生爱怜,又不敢“亵玩焉”;触其质感,细腻柔和,纵使在数九寒天也毫无冰凉之感,如婴儿的肌肤般吹弹可破,甚至还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闻其气味,犹如穿越时空身处明清宫廷,仿佛一切都变得不再真实;品其工艺,精雕细琢,形神兼备,鬼斧神工,让人无法相信出自人工之手,还以为是天上的能工巧匠下凡为人们打造的稀世珍宝。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

“中国明清家具展”将带您走进真正的古代家具世界。

  中华民族珍品馆一向致力于展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中华古老技艺,此次“中国明清家具展”的隆重开展,必将给这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增添新的光彩,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