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606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docx

漳浦县新安村民俗文化

漳浦县佛昙镇新安村民俗文化

(一)岁时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零时刚至,家家开门鸣炮迎接新年,寓意“发”。

拂晓,全家人即起穿戴新装,主妇操办祭祖礼品。

早餐,素菜加糖,韭菜、菠菜俱不用切,称“长年菜”,忌喝饭汤。

饭后出门相互拜年,见面多为“新年好”和“恭喜发财”的好彩头语言。

客至,便端出糖果请客“吃甜”,携孩者则互赠“红包”。

忌用刀器,故多素食或干、冻菜肴。

全日不作任何工作,连水缸里没水也须挨至申时才能去挑。

初二日,女婿有带“锅仔肉”之例,是早送至岳父母家并接受午宴(请囝婿)。

新女婿“锅仔肉”岳父母只收意思,此后可酌情留“压篮”,现多以款或送干料代之。

初五日,俗称“更光”,生意开市,农家投入新一年之伊始。

初九日,俗称“天公生日”,均于初八日要备牲礼菜碗敬奉“天公”。

“扛尪”,又称“椰尪”、“走尪”。

自初十日起各村轮流“扛尪”跳火,户前点稻草候尪跳火过后夹草灰入灶堂,称“兴旺发达”和“过火无事尾”之意。

凡新婚和新得子者,均须备火烛(大竹劈成十字形,然后用玉扣纸搓扎缠成,再用煮沸花生油浇灌。

)一支在神前照道,正月十三日子时以后结婚、生子的统纳为来年火烛。

2、元霄

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亦称上元。

家家门斗上高悬“龙眼、荔枝、大麦苗”(意为吉祥长寿),各宗祠均张灯结彩“搭灯棚”(出丁)、“扎灯尪”和“办丁桌”祭祖,凡做内公(有内孙)或已满六十岁男人俱可赴宴。

入夜,新娘及新得子妇人怀抱子在长辈老妇陪携下“穿灯脚”。

天空上银花火树通霄达旦,射竹鼠,放焰火鞭炮互比排场。

悬贴灯谜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社戏清曲悦耳动情……。

十六日倒灯棚俗忌外出,有“十六倒中篙,十七好七(走之底和日字,打不出来)迌(玩耍)”之例。

3、清明

每年阳历四月五日(闰年四日)为清明节。

古例新婚者必夫携妻到祖坟“压纸钱”(现废),民谣“清明花开未过,尪仔行某仔兑(随)”。

在一月之内长辈率子侄上祖坟追祭祖先散银纸“压纸钱”(按房放一小迭纸钱于碑上压上小石块)故又称清明为“压纸”(底纸)。

新丧之家则称“焙坟”,备较厚祭品重祭,与旧坟一样可修整除草添土,开沟引水。

有做“包仔馃”,“青草龟”(掺一小撮青草)之俗,唯杨氏家族因“羊仔不吃清明草”(杨与羊谐音)之忌而不做清明节。

4、端午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

家家户户有裹粽和祭祖之例(丧家须由亲家门风送粽米来裹),门楣上插菖蒲艾叶,壁上贴田里拔来的一部水稻禾,小孩手腕上带五色条线扎成的角粽,胸前佩着装有香末、雄黄的香囊籍以辟邪趋吉。

午时至,汲井中的“午时水”,撒入雄黄,香末用艾株沾擦全家大小身上,称“洗午时水,肥和美”。

又把酒加午时水依次沾唇,谓饮雄黄酒能清热解毒。

最后,用酒水洒遍住宅的任何角落作祛湿除秽之用。

5、六月半

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六月半”节,每家每户须磨糯米搓红圆敬神祀祖,故亦称吃“半年圆”(即古之“亚岁”)。

6、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七夕“,又称”七巧节”,有焖米糕、油饭之俗(用糯米焖甜咸两种),早上祀祖敬神,晚间坐于葡萄棚下听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妇女们则用针和水“丈针卦”预卜婚姻和运途。

7、普渡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普渡”,自七月初一日“开鬼门”起至当月最后一天“关鬼门”止。

8、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土地公”生,俗用糯米糍、月饼(中秋饼)敬神祀祖,农家还要到田头敬土地公,此为古时“报秋”遗意。

晚上围坐月下饮酒、吃中秋饼和放“孔明灯”,现在,青年人多到沙滩赏月、饮酒、唱歌、跳舞。

 

9、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俗称“九重阳”。

古时文人多乘此日携友登高饮酒、吟诗作对,赏景怀旧,儿童则借“九降风”放风筝,老者乘高秋进补增阳,女孩穿耳寄意“重阳”,近年来多举行老年人运动会和老年人书画展活动。

节日之趣有板有眼。

10、冬至

每年阳历十二月廿二日(闰年廿一日)为冬至,又称“冬节”,乃古制春秋二祭“秋祭”大祀之期,宗祠须备五牲全礼。

家家户户均磨糯米搓圆敬神祀祖,并把红圆分粘“灶君公”头两边祈求六畜兴旺。

(丧家圆搓好用鼎盖“鼎敢”压扁称不圆)民间称吃过“冬至”圆就多一岁。

11、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为除夕。

节前要“清屯”(打扫卫生洗刷皿具),廿四日下午备牲礼、糕饼“送尪”。

接着,采办年货、做糕馃、宰鸡鸭、互赠牲馐。

门后要倚圈红纸的“带尾甘蔗”、神龛前要放插红纸花的“年饭”、“发馃”,灯火要彻夜长明寓“甜蜜、团圆、发财、添丁”之意。

除夕凌晨备办牲礼、菜碗、大香、带尾甘蔗、长钱敬“天公”,焚“特大天公金”(寿金)。

下午备丰厚礼品祭祀祖先毕方可进晚餐“围炉”(餐桌下放置圈红纸火苗正旺的烘炉)。

“蛤”与“和连豆”是围炉绝不可无的菜谱,围炉者必食之,俗有“南蛤炒豆,放炮烧灯猴”之例。

聚餐离席时要放鞭炮,谓之“辞岁”。

主妇要及时把蛤壳扫到门后藏至初五方能倒掉(怀古代贝币之旧)。

围炉后,子女要给父母送红包,大人给小孩分“过年镭”(压岁钱),此夜子孙要坐以待旦给长辈添福寿(守岁)。

(二)婚丧喜庆

1、婚嫁

古时婚嫁均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礼仪极繁。

托媒俗称“丈媒人”,男孩长成,父母便托媒人特色儿媳妇,亦有女方年大或中意“反托媒人”定亲。

求神根据媒人提供对方属相、长相去求神问卦,同时探听“厝边头尾”询问对方是好是坏。

圈项俗“汗项”,实为“定金”,皆合者则送银给女方(款额不等),也有相亲之约,传有“三人共五目,日后无长短脚话”的掌故。

小定候“圈项”十二天内平安(特忌打破用具)方选“三合”日送点糖果、客饼给对方敬奉神和分送亲人吃甜以示告知。

求庚也叫“开生庚”,要求女方出具生辰合日,最少二趟,均须带糖果去求,否则,叫开“空庚”不吉利。

婚书亦称行聘,俗叫“担肉”、“大定”,是婚事大礼。

备金帛、衣饰、糖果、猪肉等许诺礼物和一对酒瓶剪瓶花送达女方,(篮、篓要放在神桌前),由送礼方掀、方可敬神宴客,发回一部份礼品,还要炒花生或糖果给男方“押篮”回家分送亲朋戚友。

送日把择定婚期送给女方,俗婚书礼已行就不能越年迎娶,女方请相师审核“日课”称“复日”,如有异议须从速调和。

(男方将按日课进行开剪做男女两套“上头”衫裤(白布)安床和贴门联。

女方也应备办嫁妆、“幸肉”接添妆、“挽脸”等婚前事项。

迎娶俗称娶新娘。

男方备好“大舅龟”、“舅仔圆”、“花轿”(新米筛结松枝竹青绑在后面)“镜箱”、“红裙”、“雨伞”、“猪脚”(后腿)、“长明灯”(两盏点在篓上一边一包红包)、“静香”及礼物和鼓炮去迎娶,但轿夫、客仔均不得进入女方家中(寓抢人)。

女方拜辞神明与父母后盖上红头帕哼哭新娘歌(惜别的俗句),抱镜于怀由父亲或由男长辈牵携出门,上轿起身(有嫁女婢者则随轿同行)。

花轿一到,停在“胶掠”(大筛)中,燃鼓炮,由弟侄辈捧桶盘请新娘出轿(新娘给红包),父亲(大官)须拿大笠遮住新娘头顶步踏“胶掠”、跨“烘炉火”进厅堂,新郎揭新娘头帕,“上头”后双双同携一篮白米进房(又称“牵城仔米”,如遇进房时辰未到,则要坐等),接着“吃桴靴肉”(韭菜、猪心、猪腰、猪肉拌红糖)、“吃新娘圆”、“吃合卺酒”、“坐会面桌”称“对新娘”,请长辈福妇人(唯姑字不请,因姑与孤谐音),谢神,俗呼“拜天公”,要置猪羊牲礼和菜碗糖狮象于双层八仙桌上敬奉“三界公”(特忌属相克冲),候上例礼俗完成,方能设宴请客。

舅父为首席贵宾,鸣炮后由他挟倒宴桌上的鸡头,大家才能动筷子,宴毕鸣炮散席,才去闹洞房。

婚事的筹备与实施俱在伴娘(俗称“姐歌仔姆”)的安排与礼唱之下进行,大体吉利语言是“成双成对”、“生查埔”、“有头尾”、“发财”、“做大官”、“得人疼”、“荫家”、“饲大猪”……。

隔天,新娘闻鸡鸣出房煎“四果汤”敬神祀祖和拜请公婆,并用“牵城仔米”煮干饭、喂六畜。

天亮与全家围坐再行“拜茶”之礼,由最高辈依序进行,长辈要给“红包”互显阔绰,所得“红包”俱归新娘。

第三天,由小舅或新娘之侄用新小竹篮装“石榴春”、“客饼”到新郎家做客,俗称“汗花”,实为引新娘回娘家做客,新郎家要备盛宴请小舅坐首席(现改为小舅与新娘同来)。

古之归宁为第四天,俗称“做四日客”,(现改为第二天就去“做客”)。

婿亦偕弟或侄及伴、客仔、轿备办送“鸡”、“鸭”、“猪脚”、“带尾蔗”、“房头红包”、“宴桌上礼物”等项和新娘、小舅回娘家做客。

岳父母要盛意款待邀长辈会面,并赠“腰兜布”十二尺,“发馃”、“米糕”上插石榴花、“两颗连召”(连招弟弟)、“娶路鸡”一对、“鸭”一只(称押来押去),夫妇及众客要在未烧晚饭前赶回。

新郎家晚餐又需宴客仔(俗称扛轿仔吃双头)。

新婚为期四个月极忌丧事,对方新娘亦互不往来探亲,更不准入新房。

新娘未做“满月客”、“四个月客”之前也不能随便回娘家。

娘家须在新婚期间来做客称“探房”(全来女客人)。

童养婚俗称“等对”。

贫穷人家无力负担婚事费用,采取抱养幼小女童,长成后既添人手,又可省钱为儿子办婚事。

招赘婚亦称“叫囝婿”,“招接”。

女家乏子或惜女不忍远离,招男进赘女家接代养老送终。

进赘有“养祖”与“养老”之分,养祖者,所生子女均姓女家姓氏;养老者,则所生子女归男就姓男姓,归女要姓女姓,婚事一切从简。

顺孝婚指直系长辈亡故,为不拖延子女婚年。

特别已订婚因守孝期间不能嫁娶,便于长辈弥留之际不择日期撮合,俗有“脚尾直,免找日”之例。

孝期婚直系长辈逝世,按例守制期不能嫁娶,但为了不拖三年,便择丧事办后四个月内从简举办婚事,又称“孝头婚”。

借亲婚直系长辈丧失,子已有订亲,行丧要女方来送葬就需借婚,礼仪“红绫披肩,又给红包”(未娶儿媳妇者更兴此俗);女方需向男方“借婿”放纸钱,亦须此例。

水米婚孕妇在妊娠期内和女孩生下以后,连续发生患疾或发生其他不顺心事情,女方父母就找较知心亲朋噗子女订亲,向男方索取水缸及一把米煮饭就称订亲长大迎娶。

指腹婚双方父母怀孕期间当面明言,若怀中之孩是一对男女者,长大自成夫妻,两胎同性别者则为兄弟或姐妹,

丧偶婚男方丧偶须候原妻墓土干燥方可再娶,不搞大型婚礼,更不准“上头”(人生“上头”唯有一次)。

女方再嫁则找凌晨与傍晚时分,顾轿需加倍价格。

冥婚多因订婚后丧失一方,男要娶神主进门方可续娶,女则被迎娶进门守寡。

三十年代始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佛昙仍依古礼。

1949年后,实施婚姻法,土地改革时期自己同意婚事也特简。

有的连三块钱都不用花就“同意”(结婚)。

八十年代后,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家婚礼依旧俗,一般均购高档家具、金饰品,攀比嫁妆、讲排场、摆阔气,大办宴席。

近年来,政府提倡婚事新办,亦有在领取结婚证书后,开个茶会,请亲友吃甜就完成婚礼的,甚至,也有很多青年只作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等简单、现代流行的新婚礼仪式。

2、丧葬

本村丧葬习俗俱为土葬,现改为火葬,然旧俗依然。

有搬铺、报丧、服丧、浴尸、小殓、辞生、入殓、出殡、进葬、巡灰、小祥、大祥诸礼仪。

搬铺父母或直属长辈亡故,子孙要及时给换穿“殓衣”,俗称“贴肉衫裤”,已婚夫妇换“上头衫裤”,其余换白衣服,迅速拆掉死者床铺,尸体由长孝男或长孙背负和另一人拿大笠为死者遮头,又一人拿米斗给死者伸脚,一起移到厅堂停放,堂上神明与祖先神主均须事先遮罩住,此即称为“搬铺”。

报丧撕下对联,贴上白纸条,父母单丧只贴一直白条,双亡者要贴两条成X状。

向族亲报丧,女丧者,须赶快派人通知娘家(俗谓“外家”)和女儿、侄女来奔丧(俗谓“哭路头”),有权势者则印发讣告。

服丧守孝者的丧服论辈穿戴,孝男身穿麻衣,头戴麻孤帛(俗叫“草盔”,用稻草伴麻编成圆圈,中间又编一直条),腰扎结铜钱麻丝绳,脚穿草鞋,右手执“哭丧杖”(俗称“窗烫”)。

父竹母桐,杖头裹红布,左手提“红灯仔”(用竹扎糊红纸的小灯笼),已婚孝男于麻孤帛两边扎两粒小稻草团。

男长孙除穿黄色麻服外,余者俱同孝男穿戴。

长孙媳妇除身披黄色麻衣外,其余均同孝儿媳妇穿戴。

侄儿、男孙儿俱身穿白衫裤、头裹白布、脚着较深色鞋,腰扎串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