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597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docx

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自己整理总结的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总结

说明:

该小结主要概括了四大圈层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或形成条件)、影响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们结合课本、地图册扎实掌握!

一、

世界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1、

地震

(1)

中国地震多发区(四区一带):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以及南北地震带(105°E)

分布

(2)成因:

位于板块(具体地区要明确板块名称)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危害:

①人员伤亡;②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等遭到破坏;③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④地表破坏;⑤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其他次生灾害;⑥引发瘟疫等。

(4)防灾减灾措施:

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预案(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

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④加强国际合作;

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⑥植树造林、建立护坡等岩土体加固工程,防治诱发次生灾害等

注:

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有:

震级;

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诱发其他地质灾害);⑤地震发生的时间;⑥建筑物的抗震系数;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⑧人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

2、滑坡、泥石流

1岩体破碎

(1)分布:

我国山区多发

2地势起伏较大

3植被覆盖较差

滑坡

1地形崎岖

(2)形成条件

2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泥石流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堵塞江河,摧毁建筑物、耕地、道路(铁路公路)、森林,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

(3)危害

(4)措施:

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

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

⑤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防止滑坡、泥石流)

⑥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

(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⑦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

⑧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注:

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

自然原因:

(地震):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滑坡):

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

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

(泥石流):

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

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

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

人为原因:

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

⑥工程建设中防范地质灾害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⑦建筑物、人、财趋于密集,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

二、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

1、洪涝灾害(-----洪水和涝渍总称)

(1)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分布在黄河、松花江有发生凌汛的河段(凌汛形成条件:

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2)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3)洪涝多发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

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②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④平原地区,人口城市稠密,工农业发达,加大灾情严重性

(4)洪涝危害

①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农作物、房舍淹没;交通、通信设施被毁,灾区移民;

②环境破坏:

水源、食品污染,蚊蝇滋生,诱发各类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5)防御措施①加强洪涝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洪涝灾害应急机制;

③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教育;实行防灾保险;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受危害的民众;

⑤加强水利工程措施,如上游建水库,加固河堤,河道裁弯取直,建设分洪蓄洪区,下游开挖入海河道等。

⑥山区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

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特别是城市地区及时疏通排水通道;

⑧河流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湖、保护湿地,提高河湖蓄洪能力;

⑨对洪泛区多发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风暴潮

(1)时空分布

类型

特点

时间

空间

世界

我国

台风风暴潮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东南沿海主要台风引发的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温带风暴潮

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夏秋季节(7~10月)

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渤海、黄海海区主要是由强烈的偏北风引发的温带风暴潮

(2)某地某季节风暴潮灾害严重(多发)原因:

自然(可能)原因:

①正值台风(热带风暴、飓风)频繁发生季节,狂风暴雨,或盛行夏季风,降水量大,形成洪涝;或温带气旋(锋面气旋)移至洋面而形成的海潮;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③河流众多(或汇合),水量大,汛期时加重洪涝灾害;

④海岸曲折,或呈喇叭型,海潮汇合,推高海潮水位;

⑤农历初一、十五日时期的天文大潮叠加强风暴潮加剧灾害。

人为原因:

⑥沿海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财产密度大;⑦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

(3)危害

①毁坏船只,破坏沿岸房屋、道路、农田、海堤以及海岸工程设施;

②严重破坏海产养殖业,使生态环境恶化;

③海水倒灌,土地盐渍化,危及植物生存;

④诱发沿岸地带洪涝、咸潮;⑤侵蚀破坏海岸地形。

(4)措施

①加强风暴潮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风暴潮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

③增强民众防灾教育和防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以上为非工程措施)

⑤渔船靠港,海上航运管制;⑥加固海堤等工程措施;

⑦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

⑧储备一些救灾物资;

三、气象灾害——旱灾、台风、寒潮、沙尘暴等

1、旱灾

(1)分布:

①旱灾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最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②我国旱灾多发区及原因

旱灾多发区

时间

成因

华北

春旱

1雨季还未到来,降水量小;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量大;③农作物开始返青,需水量大。

④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⑤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江淮

伏旱

雨带北移,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

华南

夏秋旱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①季风气候,大气环流不稳定,有些年份西南气流弱、水汽输送少,造成降水偏少;②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日数少;③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⑤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难以存留;⑥地形起伏大,加剧地表水缺乏;⑦植被破坏,含蓄水源作用减弱

(2)危害

①作物、林木干枯死亡;

②河塘、湖泊干涸;

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

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措施

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

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如树立节水意识)④兴修水库蓄水,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

⑤合理抽取地下水,适时人工增雨,沿海地区可适量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给;

⑥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改种(或培养)耐旱作物;

⑦改进农业耕作制度(改一年三熟为一年二熟)⑧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

⑨推行工业节水降耗技术,节约生产生活用水;⑩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思考:

(1)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2)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

东部季风区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原因:

①季风气候,副高强弱不稳定,雨带移动异常,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②季风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③旱灾发生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季节吻合,加重灾情。

2、台风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1)分布

(2)发生时间:

多发生夏秋季节

(3)形成条件:

①广阔的暖洋面;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③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

危害:

台风灾害由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好处: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影响

(5)台风防御措施:

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台风灾情监测和预报。

②建立防台风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

③加强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

⑤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须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⑥渔船靠港,船只停开(防御风暴潮)

⑦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防御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⑧海岸建防护林工程和加固海岸堤坝工程(防御风暴潮)

(6)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

①陆地磨擦力加大,风速减小;②水汽补充少

3、寒潮

(1)时空分布: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半年,尤其是秋、春季(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属于快行冷锋天气系统)

(3)影响:

①危害:

大风、强降温:

使农作物牲畜受冻;北方沿海大风引起风暴潮,影响海上作业;雨雪影响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建筑物,暴风雪覆盖草场,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牲畜饿死;影响人体健康,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②寒潮的利:

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提供风能。

(4)我国的寒潮灾害

①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②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与北冰洋面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