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53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docx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

《专业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60906007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中文名称

专业写作

英文名称

Specializedwriting

适用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

开课单位

文学院

总学时

108(理论:

108实验实习:

学分

6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影视创作实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需要重点掌握的骨干课程,也是一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对于各种影视文体的写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基本的影视文案写作思维,重点掌握新闻、专题片、栏目剧、综艺节目、言论访谈类节目的写作方法和基本模式。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各种影视节目的文体形式,重点掌握几种常见的影视节目文体写作的类别与文体特点;了解影视文体写作的语言与音响特性,掌握构成影视文体的要素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修习和实践创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视新闻消息、新闻综述、电视专题、电视记录片等的脚本写作,掌握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访谈、影视剧文案以及其他常见影视节目类型的的策划和写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6学时)

第一节电视文体写作的性质和范围

一、电视文体写作的性质

电视文体写作是指以文字稿形式,通过电视传播给观众的各种以口语表达为主的信息。

最原始、最简单的信息传通过程的模式,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线性传通模式:

演讲人讲演词听众效果

(信息源)(传播内容)(接收者)(目的)

1984年,哈罗德·拉斯威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5个WS”的模式:

Who谁(传的)

SayWhat说什么(内容)

InWhatChannel通过何种渠道(传播)

ToWhom对谁(传播)

WithWhatEffacts达到何种效果

1954年,施拉姆又专为大众传播过程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组织

在这两种大众传播的模式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与传统的线性模式相比较,大众传播过程与传统的人际传播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大众传播过程采用新的传播媒介电视。

2.与传统的线性模式相比较,大众传播过程建立了“反馈系统”,以控制论模式取代了单向直线的传统模式。

这两个特点告诉我们电视文体写作中两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1)能否有效地利用新的传播媒介——电视,是电视文体写作成败的关键。

(2)注意信息的反馈,是衡量电视文体写作质量好坏的尺度

二、电视文体写作的范围

1.电视新闻性节目:

指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或评论。

2.电视综艺性节目:

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文艺性电视节目。

细目如下:

3.电视教育性节:

指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电视节目。

细目如下:

第二节建立电视意识

一、建立场性思维方式

二、建立多维结构意识

三、建立电视语言观念

人们通常是指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划分为活动画语言(或画面语言)、有声字幕语言(或文字语言)、音乐音响语言(或音乐语言)三大类。

由于活动画面语言、有声字幕语言、音乐音响语言的非独立性,它们在电视节目中不能无所顾忌地自由挥酒。

它们各自作用的发挥一般要受以下三个条件的制约:

(二)受节目整体构思和综合效果的制约

(三)受编导创作个性的制约

第三节电视文体写作的必要性

一、电视文体写作是声画优势互补的需要

(一)活动画面语言与有声字幕语言的优势互补

1.无法表现过发生而又未能及时捕捉到的形象和事件时,进行优势互补。

2.无法展望尚未发生而又可能发生的人和事时,进行优势互补。

3.难以直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进行优势互补。

4.无法回答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时,进行优势互补。

5.难以表现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时,进行优势互补。

6.当画面的含义具有模糊性时,需要进行优势互补。

(二)音乐音响语言与有声字幕语言的优势互补。

二、电视文体写作是提高电视节目制质量的需要

电视文体写作是以文搞的形式存在的,文字稿在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上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一)便于审蓝天节目内容

电视写作文字稿就是电视节目制作

正因为电视写作文字搞的全方位和整体性特点,节目的主题、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等,事无巨细,均可收入眼底,给审查节目带来了便利。

同时,通过文字稿审查把关,比起制作好播出带再来进行修改,从经济上、时间上、人力物力上,也简省很多。

因此,提高电视节目质量,首先就要在撰写电视节目的文字稿上下功夫。

(二)便于控制节目的节奏

电视艺术的节奏形态体现为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外部节奏”,是观众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

第四节电视文体写作的总要求

电视的最大特点是声画一体,为电视节目而写的电视文体的最大特点同样也是声画一体。

因此,电视文体写作的总要求,就是在为看而写的同时,也要为听而写。

一、为看而写,处理好声画关系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电视片中一般有三种组合形式: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又称“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影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同时进行,同时消失,两者如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吻合一致。

(二)声画分立

声画分立又称“声画分离”,即画面中的声音和视觉形象不同步,不合一,而是互相离异,各自独立,互为主辅,互相映照,各臻其妙。

(三)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对立”,指编导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不知情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格调甚至内容等方面的对立、差异,从而产生新的含意和潜台词,通过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达到对比、象征、隐喻、比喻等艺术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这是与声画同步相对立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

怎样才能处理好声画关系呢?

下面从技巧上提供一些具体方法:

(一)要遵循视觉习惯

人们的视觉习惯于“顺序性”,随着目光所到之处,先后有序地观察事物。

电视画在组接时,也应该遵循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才能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吻合。

电视中的解说,为了与具体的电视画面相配合,应该从具体的事物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

在表达理念时,也要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画面与声音不要“竞争”

画面与声音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三)解说不要重复画面

“声画同步”是运用最广泛的声画关系,但是“声画同步”不等于画面上出现什么,解说就没有必要讲“那是一头牛在吃草”。

解说不要重复画面,但也不能旁牵他涉。

与画面无关的解说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忽略了画面所提供的信息。

解说不要重复画面,但也不能绕弯子。

过多的弯弯绕,会打断观众的注意力,去琢磨说的含义。

(四)注重效果

大众传播模式强调信息的反馈,电视传播注重观众的反应。

声画关系是否处理得好,要以观众的收视效果为衡量的尺度。

因此电视写作中,必须还要从受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传播的效果。

注重效果,在处理声画关系时,就不要让观众去“猜画面”。

注重效果,在处理声画关系时,还要让观众“进入画面”。

电视传播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电视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为听而写,处理好说听关系

(一)语言口语化

口主中化的语言是最适合人们听觉习惯的语言,因此,适听性的语言首先必须品语化。

所谓口语化,是与书面语言相对而言的,并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口语,而是指经过加工的口头语。

语言本身不具备形象性,但它有描写形象的能力。

有的人为了增加口语的形象性,用许多华丽的词藻,把解说词写得花里胡哨,结果反而违背了人们的听觉习惯,让人听得不顺耳。

(二)语言生活化

电视写作的语言要让观众容易听,愿意听,首先就要让观众一听就懂。

生活化的语言不等于油嘴滑滑舌。

(三)语言少而精

由于电视文体的非独立性和电视节目的限时性,电视解说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滔滔不绝,也不需要风花雪月的尽情描写。

它需要的是少而精,用尽量少的语言传递尽量多的信息。

电视解说要少而精,还因为要给其他的视听要素留下应有的时间和空间。

电视解说要少而精,语句就要简短明晰,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分量要实在。

(四)选好叙述的视角

当文字转换成声音进入画面时,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它不但解释、说明、补充画面,而且开掘了画面表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引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电视写作中常见的视角有以下三种:

1.全向视角

全向视角就是客观的立足点,犹如叙述的“第三人称”。

这是最常见到的一种视角。

2.单向视角

单向视角就是主观的立足点,犹如叙述的“第一人称”。

3.多向视角

多向视角是主客观交叉的立足点,犹如叙述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叉使用。

多向视角是站在创作者和电视节目中诸多人物的不同立足点上,共同阐明同一对象的本质特征,来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章

电视节目的主题和材料(6学时)

第一节电视节目的主题

一、主题及其相关概念

主题是电视节目内容的思想和感情走向。

它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电视节目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般应包括电视节目的基本思想、制作者对提出问题的看法、电视节目中所描述的对象等。

主题不包括对电视节目的评价。

在电视节目中,主题作为节目的灵魂和统帅,并无实体,它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的。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画面的形象来实现。

主题除了用画面形式体现外,还用解说词、串联词等语言形式来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主题的地位

主题是整个电视节目的统帅,主题应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从主题的作用来看,它也是整个电视节目的灵魂。

从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来看,明确主题是首要的环节。

整个选择和提炼主题的工作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立意”,即确立主题。

三、选择和提炼主题的要求

选择和提炼主题的过程,是反复深入,不断认识、逐步提高、渐趋深化的过程。

(一)正确

正确是指主题的思想观点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准确无误地提示出事物内容的涵义,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二)集中

主题集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贯彻始终,主题要像一根红线,贯串全文;二是真正抓住要害,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

主题集中,还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注意详略,严格剪裁,是主题集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鲜明

主题正确了,主题集中了,但是还不一定鲜明。

(四)深刻

鲁迅先生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五)新颖

主题新题,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

第二节电视节目的材料

一、材料及其相关概念

材料指作者为着某种节目制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到、摄取到的,以及收入电视节目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

材料这个概念的外延是非常宽泛的,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还是历史事实;无论是感性材料,还是理性材料;无论是第一手材料,还是间接材料,全都包容在材料的范围之内。

在文学创作中,通常又把材料分成素材和题材两部分。

二、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材料来源于生活。

整个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的工作,要分四步走:

一是聚材,要突出一个“多”字。

二是鉴别,要突出一个“精”字。

三是选择,要突出一个“严”字。

四是使用,要突出一个“活”字。

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选材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五点:

(一)要围绕主题的需要选材

(二)选材要真实可靠

1.划清符合客观事实和自然主义的界限

2.划清结构上的合理安排与牵强附合的界限

3.划清语言的提炼和添枝加叶的界限

(三)选材要典型

典型材料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

(四)选材要新鲜

材料新鲜,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