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467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以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支柱地位,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自主创新之路。

  “十二五”是深圳经济特区下一个30年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五年,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前瞻布局,及早谋划,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质量的整体跃升,是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15年。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深圳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3项,承担80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无线通信接入、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终端、数字音频编解码、动力电池、储能材料、基因测序、干细胞、多模态医学信息等应用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深圳的科技进步日益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迈进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创造了条件。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核心专利与知识产权产出居全国前列,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26万件和13万件,有效专利超过1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5%,2010年有5家深圳企业进入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强,华为、中兴、富士康包揽了前三名。

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37项,28个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TC/SC/WG)落户深圳。

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科技竞争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领先优势突出。

行业领军、国际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不断涌现,超百亿元企业13家,超千亿元企业2家,华为、中兴跻身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四强,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跑者,腾讯跨入国际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方阵,经认定的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353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全国提供了示范。

  高新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依靠科技创新,深圳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超过6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058.8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产值的32.16%,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0%、47%和35%。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技术创新的基础。

  创新载体建设实现大跨越。

打造创新型高产出的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出已居全国前列。

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标志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深圳布局零的突破,建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引进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接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建设,与境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建立的研究生院和虚拟大学园发展良好,“深港创新圈”建设进一步深化,华为、中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新区等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超材料等领域引入了5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设全面展开,开创了民办官助研究机构的新模式。

  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不断强化,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居全国前列。

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印发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形成了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

制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面向未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业板的开通,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

投资机构云集深圳,创业投资高度活跃,为创新创业注入了新活力。

高交会海外分会的成功举办,助推了我国科技产业的全球化。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深圳科学技术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研发投入过于集中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面临形势。

  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体系化创新的新阶段。

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信息科技与产业依然发挥着战略基础和引擎作用,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科技资源跨国流动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引领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要素高度集聚、互为支撑、依存碰撞、交叉融合、集成协同的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突破的关键,这为深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寻求技术群体性突破,抢占新兴产业的发展先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国际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

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步伐,同时利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手段,加紧进行技术封锁和高技术出口管控,谋求扩大国际竞争领先优势,深圳向技术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的竞争压力加大。

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和集中优势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是深圳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争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发达国家采取加大本土培养和积极引进人才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回流,跨国公司加紧全球研发布局和高端人才争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竞相出台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

深圳吸引人才的特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增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十二五”期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国正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攻坚期,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科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综合能力,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仗,走出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新路,是深圳肩负国家使命,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深圳亟需寻求发展质量的新突破。

深圳在创造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奇迹的同时,正面临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刚性约束日益增强,城市二元结构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带来的“倒逼之势”,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批准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经济特区覆盖到全市,深港创新圈提升为国家战略,深圳科技发展正进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跃升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增强紧迫感,迎难而上、抢抓机遇,把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高潮,实现城市发展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再创经济特区新辉煌。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面向创新链条高端,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推动力,牢牢把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牢牢把握创新环境作为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的第一吸引力,更加突出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城市转型发展,更加突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实现科技创新质量大幅跃升,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创新,集聚资源。

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资源吸纳渠道,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谋求研发创新全球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院地合作、区域合作,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2.招研引智,人才为本。

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注重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造就适应城市创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支撑发展,推动转型。

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低碳集约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新路。

  4.优势优先,重点突破。

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发挥信息技术融合渗透力强的特性,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遵循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优先选择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努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寻求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升深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竞争力。

  5.先行先试,优化环境。

发挥深圳改革先锋的机制优势,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创新创业空间,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

  6.科技推动,服务民生。

顺应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科技发展推动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显著完善,科技创新质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打造华南地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地和东南亚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跻身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队。

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大幅提升。

保持市、区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及其中的研发经费增长幅度与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相适应增长,逐步提升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

至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件以上。

  ——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建成一支结构优化、规模宏大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力争到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