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4296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docx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

目录

 

一、模拟部分

实验一常见电子仪器使用练习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1

实验二单级放大电路…………………………………………………3

实验三多级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7

实验四比例求和运算电路……………………………………………9

实验五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文氏电桥振荡器…………………13

附录1常见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15

附录2基本实验方法…………………………………………………18

附录3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22

附录4电路元器件简介………………………………………………24

二、数字部分

实验六组合逻辑电路设计……………………………………………27

实验七集成触发器……………………………………………………31

实验八集成计数器……………………………………………………36

实验九计数、译码和显示电路设计…………………………………40

附录5数字实验基础知识……………………………………………42

附录6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管脚图……………………………………50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使用练习及常用元件

的识别与测试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功能并学习其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简单测试方法。

二、仪器设备

1.CS-4125示波器

2.YB1620P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4.指针万用表

5.NY4520晶体管毫伏表

6.DH1718D-4直流稳压流电源

三、预习要求

阅读附录1、4

四、实验内容

1.电阻、电容元件的识别和检查。

根据附录I、IV,识别所给电阻、电容元件,并用万用表检查元件的好坏。

2.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的识别与简单测试。

根据附录I,用万用表判别普通二极管的阴、阳极并做简单测试;

识别及测试三极管的类型,e、b、c管脚,β值及好坏。

3.用稳压电源上的电压表分别测量稳压电源I、II、III路的输出,使各路的输出依次为2V,9V,15V,25V;再用数字万用表直流档测量其值。

4.使低频信号发生器依次输出:

1)100Hz,100mV

2)1000Hz,20mV

3)300Hz,1V

4)150kHz,20mV

(1)用双路晶体管毫伏表的一路测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

(2)分别将以上信号送入示波器的CH1和CH2通道,观察其波形,并测量其幅值(将该幅度换算成有效值并与上面所测数据相比较)。

(3)用手触摸示波器的输入探头(探头选择X1位置),会出现什么波形?

(4)选双路毫伏表某一路,将量程拨至1V以下,并将表笔开路,会出现什么现象?

五、实验报告

1.对本实验中所使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范围及条件、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2.当示波器和毫伏表开路时为什么会出现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二单级放大电路

、实验目的

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测量放大电路Q点,AV,Ri,Ro。

3.学习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

、实验仪器

1.CS-4125示波器

2.YB1620P信号发生器

3.数字万用表

4.NY4520晶体管毫伏表

、实验原理

我们测量静态工作点是为了了解静态工作点选的是否合理。

若测出VCE<0.5V,则三极管已饱和,若测出VCE≈VCC,则说明三极管已截止,对于线性放大电路,这种静态工作点是不合适的,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否则放大后的信号会产生严重的非线性失真。

静态工作点的位置与电路参数VCC,RC,Rb或Rb1,Rb2有关,一般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是通过改变偏置电阻Rb来实现。

具体实验电路如图2.2。

该电路的动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Rb//Rb2//rbe

RO=RC

、预习要求

1.三极管及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测量方法;

3.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实验内容

1.静态测量与调整

按图2.1接线完毕后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接通电源,调整RP使VE=2.2V,计算并填表2.1。

注意:

Ib和Ic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测Ib和Ic一般可用间接测量法,即通过测Vc和Vb,Rc和Rb计算出I和Ic(注意:

图2.1中Ib为支路电流)。

此法虽不直观,但操作较简单,建议初学者使用。

直接测量法,即将微安表和毫安表直接串联在基极和集电极中测量。

此法直观,但操作不当容易损坏器件和仪表。

不建议初学者采用。

图2.1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表2.1

实测

实测计算

VBE(V)

VCE(V)

Rb(KΩ)

Ib(μΑ)

Ic(mΑ)

2.动态研究

按图2.2所示电路接线。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调到f=1KHz,幅值为500mV,接至放大电路的A点,经过R1、R2衰减(100倍),Vi点得到5mV的小信号,观察Vi和Vo端波形,并比较相位。

信号源频率不变,逐渐加大信号源幅度,观察Vo不失真时的最大值并填表2.2。

表2.2RL=∞

实测

实测计算

估算

Vi(mV)

Vo(V)

AV

AV

图2.2小信号放大电路

保持Vi=5mV不变,放大器接入负载RL,在改变RC数值情况下测量,并将计算结果填表2.3。

表2.3

给定参数

实测

实测计算

估算

RC

RL

Vi(mV)

Vo(V)

AV

AV

2K

5K1

2K

2K2

5K1

5K1

5K1

2K2

Vi=5mV,如电位电路RP调节范围不够,可改变Rb1(51K或150K),增大和减小RP,观察Vo波形变化,若失真观察不明显可增大Vi幅值(>50mV),并重测,将测量结果填入表2.4。

表2.4

RB

VB

VC

VE

输出波形情况

最大

合适

最小

3.测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

输入电阻测量

在输入端串接一个5K1电阻如图2.3,测量VS与Vi,即可计算r1。

图2.3输入电阻测量

输出电阻测量(见图2.4)

图2.4输出电阻测量

在输出端接入可调电阻作为负载,选择合适的RL值使放大电路输出不失真(接示波器监视),测量带负载时VL和空载时的Vo,即可计算出ro。

将上述测量及计算结果填入表2.5中。

VoRo(KΩ)

表2.5

测算输入电阻(设:

RS=5K1)

测算输出电阻

实测

测算

估算

实测

测算

估算

VS(mV)

Vi(mV)

ri

ri

Vo

RL=∞

Vo

RL=

Ro(KΩ)

Ro(KΩ)

图2.4

、实验报告

1.记录和整理测试数据,按要求填入表格并画出波形图。

2.分析在实验内容之动态研究(5)中,波形变化的原因及性质。

3.将Q点,电压增益,及Ri,Ro的实验值和估算值列表比较。

 

实验三多级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Multisim2001创建、编辑电路的方法;

2.练习虚拟模拟仪器的使用;

3.验证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放大倍数、波形失真、频率特性等)

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

.计算机;

2.Multisim2001软件.

三、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3.1所示。

1.若开关J1打开,电路成为无电压负反馈放大器。

2.若开关J1闭合,电路成为有级间电压负反馈放大器。

 

图3.1晶体管负反馈仿真实验电路

四、预习要求

1.复习教材中有关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放大倍数、波形失真、频率特性等)的影响的内容。

2.如何用实验方法求出fL,fH的值?

五、实验内容

1.创建如图3..1所示的仿真实验电路。

实验电路中晶体管的参数选

用:

Q1的Bf=70;Q2的Bf=60;

2.令vi=1mv,断开J1(无反馈),观察vo的波形并记录;闭合J1(有

负反馈),观察vo的波形并记录;

3.改变vi=10mv,断开J1,观察vo的波形并记录;闭合J1,观察

vo的波形并记录;

4.

(1)断开J1,利用Simulate菜单条中的Analyses功能中AC

Analysis对无反馈电路输出vo进行频率特性分析,在幅频特性图

上找到使Avm下降为0.707Avm时分别对应的fL和fH.。

(2)闭合J1,再次对有负反馈电路输出vo进行频率特性分析,在

幅频特性图上找到使AvmF下降为0.707AvmF时分别对应的fLF

和fHF.

六、实验报告

1.由实验所得结果说明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有何影响。

实验四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目的

1.掌握用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组成比例、求和电路的特点及性能。

2.学会上述电路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

1.数字万用表

2.CS-4125示波器

3.YB1620P信号发生器

三、预习要求

1.计算表4.1中的VO和Af

2.估算表4.2、4.3的理论值

3.估算表4.4、4.5中的理论值

4.计算表4.6、4.7中的理论值

、实验内容

1.电压跟随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4.1所示。

图4.1电压跟随电路

接表4.1内容实验并测试记录。

表4.1

Vi(V)

-2

-0.5

0

+0.5

1

Vo(V)

RL=∞

RL=5K1

2.反相比例放大器

实验电路如图4.2所示

图4.2反相比例放大器

(1)按表4.2内容实验并测试记录。

表4.2

直流输入电压Vi(mV)

30

100

300

1000

3000

输出电压Vo

理论估算(mV)

实际值(mV)

误差

(2)按表4.3内容实验并测试记录。

表4.3

测试条件

理论估算值

实测值

△VO

RL开路,直流输入信号Vi由0变为800mV

△VAB

△VR2

△VR1

△VOL

RL由开路变为5K1,Vi=800mV

(3)测量图4.2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

3.同相比例放大电路

电路如图4.3所示。

按表4.4和4.5实验测量并记录。

图4.3同相比例放大电路

表4.4

直流输入电压Vi(mV)

30

100

300

1000

3000

输出电压Vo

理论估算(mV)

实际值(mV)

误差

表4.5

测试条件

理论估算值

实测值

△VO

RL开路,直流输入信号Vi由0变为800mV

△VAB

△VR2

△VR1

△VOL

RL由开路变为5K1,Vi=800mV

4.反相求和放大电路

实验电路如图4.4所示。

按表4.6内容进行实验测试,并与预习计算比较。

图4.4反相求和放大电路

表4.6

Vi1(V)

0.3

-0.3

Vi2(V)

0.2

0.2

VO(V)

5.双端输入求和放大电路

实验电路为图4.5所示。

按表4.7要求实验并测量记录。

图4.5双端输入求和电路

表4.7

Vi1(V)

1

2

0.2

Vi2(V)

0.5

1.8

-0.2

VO(V)

五、实验报告

1.总结本实验中5种运算电路的特点及性能。

2.分析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误差的原因。

实验五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文氏电桥振荡器

、实验目的

1.了解集成运放的具体应用。

2.掌握文氏电桥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

1

.计算机;

2.Multisim2001软件.

三、实验原理

原理可参阅教材RC振荡电路部分内容,实验电路如图5.1。

电路参数R3=100KΩ,Rw=R4+R5=100KΩ(即Rw=Rw上+Rw下),R1=R2=R=2KΩ或4.7KΩ,C1=C2=C=0.047μF或0.01μF。

组件:

LM324,电源±15V。

图5.1文氏电桥振荡器实验电路

四、预习要求

1.阅读教材中有关文氏电桥振荡器(RC振荡电路)工作原理的部分。

2.熟悉所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参数及管脚排列。

3.按图5.1中参数计算振荡频率,欲使振荡器能正常工作,电位器应调在何处,各为何值?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调试无稳幅二极管的文氏电桥振荡器

创建如图5..1所示的仿真实验电路。

断开开关J1,用示波器观察电路有无输出波形VO。

如无输出,则调节Rw使VO为无明显失真的正弦波,测量VO的频率并与计算值比较。

用电压表观察VO之值是否稳定。

关电源后,分别测量R3、R4和R5的阻值,计算负反馈系数F—=

加上电源,调节Rw,测量VO无明显失真时的变化范围。

2.调测有稳幅二极管的文氏电桥振荡器

按图5.1接线,闭合开关J1,调节Rw使VO为无明显失真的正弦波。

测量VO的频率,并与计算结果比较。

用交流电压表测量VO和V+之值,并观察VO之值是否稳定。

调节Rw,测量VO无明显失真时的变化范围。

、实验报告

1.按步骤1所得的数据,计算VO和V+的比值。

2.按步骤2所得的数据,计算负反馈系数F—之值。

3.所测得的振荡频率、

、F—、VO的幅值稳定度等方面讨论理论

与实践是否一致。

附录Ⅰ常见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一、电容器

1.电容量:

电容量是指电容器加上电压后贮存电荷的能力。

常用单位是:

法(F)、微法(μF)、皮法(pF)。

1pF=10-6μF=10-12F。

一般,电容器上都直接写出其容量。

也有的则是用数字来标志容量的。

如有的电容上只标出“332”三位数值,左起两位数字给出电容量的第一、二位数字,而第三位数字则表示附加上零的个数。

以pF为单位,因此“332”即表示该电容的电容量为3300pF。

2.电容质量优劣的简单测试:

利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就可以简单地测量出电解电容器件的优劣情况,粗略判别其漏电、电容衰减或失效的情况。

具体方法是:

选用“R×1K”或“R×100”档,将黑表笔接电容器的正极,红表笔接电容器的负极,若表针摆动大,且返回慢,返回位置接近∞,说明该电容器正常,且电容量大;若表针摆动虽大,但返回时表针显示的Ω值较小,说明该电容漏电流较大;若表针摆动很大,接近于0Ω,且不返回,说明该电容器已击穿;若表针不摆动,则说明该电容器已开路,失效。

该方法也适用于辨别其它类型的电容器。

但如果电容器容量较小时,应选择万用表的“R×10K”档测量。

另外,如需要对电容器再一次测量时,必须将其放电后方能进行。

二、普通二极管的识别与测试

普通二极管一般为玻璃封装和塑料封装两种。

其外壳上印有型号和标记。

标记箭头所指方向为阴极。

有的二极管上只有一个色点,有色点的一端为阳极。

也可借用万用表的欧姆档作简单判别。

将指针式万用表欧姆档置“R×100”或“R×1K”处,将红、黑两表笔接触二极管两端,表头有一指示:

将红、黑两表笔反过来再次接触二极管两端,表头又将有一指示。

若两次指示的阻值相差很大,说明该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好,且阻值大的那次红表笔所接为二极管的阳极(因万用表的正端(+)红表笔内接电池的负极);若两次指示的阻值相差很小,说明该二极管已失去单向到点性;若两次指示的阻值均很大,说明该二极管已开路。

三、三极管的识别与简单测试

三极管主要有NPN型和PNP型两大类。

一般,可根据命名法从其管壳上的符号辨别出它的型号和类型。

例如,印有3DG6表明它是NPN型高频小功率硅三极管;印有3AX31,则表明是PNP型低频小功率锗三极管,小功率三极管有金属外壳和塑料外壳封装两种。

金属外壳封装的如果管壳上有定位销,则将管底朝上,从定位销起,按顺时针方向,三根电极依次为e、b、c。

如管壳上无定位销,且三根电极在半圆内,将有三根电极的半圆置于上方,按顺时针方向,三根电极依次为e、b、c。

如图1(a)所示。

塑料外壳封装的,我们面对平面,三根电极置于下方,从左到右,三根电极依次为e、b、c,如图1(b)所示。

对于大功率管,外形一般分为F型和G型两种,如图2所示。

F型管,从外形上只能看到两根电极,将管底朝上,两根电极置于左侧,则上为e,下为b,底座为c。

G型管的三根电极一般在管壳的顶部,将管底朝下,三根电极置于左方,从最下电极起,顺时针方向依次为e、b、c。

也可用万用表初步确定其好坏、类型及e、b、c三个极。

1.先判断基极b和三极管类型

将指针式万用表欧姆档置“R×100”或“R×1K”处,先假设三极管的某极为“基极”,并将黑表笔接在假设的基极上,再将红表笔先后接至其余两个电极上,如果两次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大(或都很小),而对换表笔后测得两个电阻都很小(或都很大),则可确定假设的基极是正确的。

如果两次测得的电阻值是一大一小,则可肯定原假设的基极是错误的,应重设基极,再重复上述的测试。

当基极确定以后,将黑表笔接基极,红表笔分别接其它两极。

此时,若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小,则该三极管为NPN型管;反之,则为PNP型管。

2.再判断集电极c和发射极e

以NPN型管为例。

把黑表笔接到假设的集电极c上,红表笔接到假设的发射极e上,并且用手捏住b和c极(不能使b,c直接接触),通过人体,相当于在b,c之间接入偏置电阻。

读出表头所示c、e间的电阻值,然后将红、黑两表笔反接重测。

若第一次电阻值比第二次小,说明原假设成立,黑表笔所接为三极管集电极c,红表笔所接为三极管发射极e。

因为c、e间的电阻值小正说明通过万用表的电流大,偏置正常。

如图3所示。

图1半导体三极管电极的识别图2F型和G型管管脚识别

(a)金属外壳封装(b)塑料外壳封装(a)F型大功率管(b)G型大功率管

图3判别三极管c、e电极的原理图

(a)示意图(b)等效电路

附录Ⅱ基本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为了测量某些参数、特性或观察某些现象所采用的方法都称为实验方法。

诸如对静态工作点和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放大器AV、ri、ro的测量方法,幅频、相频特性的测量方法……,都是本实验课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因此,我们把这些实验方法称为基本实验方法。

基本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多次出现,而且它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很多实验都是在掌握基本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为了帮助同学做好实验,现将以下六个基本实验方法重点介绍。

、测量静态工作点的方法

表示三极管静态工作点(VBE、VCE、IB、IC)的四个量中IB、IC可以通过测量已知电阻上的电压而间接求得。

因此,测量静态工作点的关键就是测量静态电压VBE和VCE。

测量静态电压时,要用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因为直流电压档测量的是电压平均值,所以当被测直流电压上迭加一个平均值为零的交流分量时(如不失真的正弦波),则对测量量无影响。

反之,对测量量有影响。

所以,在测量静态工作点的条件是:

去掉信号源后,再将放大器的输入端对地短接(切不可将信号源短路),然后再进行测量。

、测量交流电压的方法

用DA-18FS双路晶体管毫伏表测量交流电量时,表盘上的刻度值是按正弦波有效值刻度的。

因此在测量正弦波的电压时,要注意波形是否失真。

在测量交流电压时,始终要用示波器来监视波形,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不能进行测量。

1.正弦波波形失真;

2.测量时电路中存在自激震荡;

3.测量时存在外来干扰信号。

对于非正弦量(如矩形波)也不能用该表测量,这时可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

、测量AV、ri、ro的方法

1.测量AV

已知AV=VO/Vi,其中VO、Vi都应是正弦波,在测量时也要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

在信号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输出电压VO否则不能测量。

2.测量ri

测量输入电阻ri的等效电路如附图2-1。

测量时先取合适的VO值,就可测得相应的Vi值,而R是已知的(应选取R与ri的数量级相同),否则ri的值可由下式计算。

附图2-1附图2-2

注意:

应在VO不失真而且数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量VO和Vi的值。

3.测量ro

测量输出电阻ro的等效电路如附图2-2所示。

测量时先取合适的输入信号值,在保持Vi不变的条件下分别测出:

RL开路时的输出电压V‘o和带负载RL(RL取值与ro的数量级相同)时的输出电压VO,则ro的值可由下式计算。

注意:

应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VO、V‘o的值。

、测量幅频特性和上、下限频率的方法

1.测量幅频特性

测量幅频特性时,应先选择一个适当频率(约在中频范围)的输入信号,再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在VO不失真的情况下固定Vi,然后重新调节输入信号频率,当VO达到最大时,该频率即为中频。

因中频范围较宽,此时可以选择一个整数值作中频。

用毫伏表调出中频时的VO值,调节示波器幅度微调旋钮,使VO的波形的(峰-峰值)在荧光屏上为6大格。

然后以中频为准分别向高和低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示波器上的波形的峰-峰值分别到中频的0.9、0.8、0.7、0.6、0.5,并记录相应的频率。

注意: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时,要始终保持Vi不变。

2.测量上、下限频率

与测量幅频特性方法相同,仍以中频为准,分别向高和向低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VO的峰-峰值在荧光屏上为4.2大格时,记录相应的信号频率,则分别为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李沙育图形测量

用示波器测量频率的方法,一般可以用测量时间的方法,先调出被测信号的周期,再取其倒数即为信号的频率。

除此以外,还可以用观察李沙育图形来测量频率。

下面简要介绍李沙育图形测频法。

用李沙育图形法测量频率主要是把被测信号(往往加到“Y轴输入”)与已知频率的信号(加到“X轴输入”)进行比较,在荧光屏上显示的比较图形为若干个静止的环。

当两信号频率相等时,其图形为一椭圆。

当频率不同时,则显示波形也不同。

如附图2-3所示。

若用方框圆形图形,则两信号的频率关系为:

显然当其中一个为已知时,另一个频率就可由上式计算出。

通常测定频率时,总希望两者的频率尽可能调到1:

1或2:

1。

这样图形清晰、明确、不易出错。

附图2-3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两波形相位关系的方法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两个波形的相位关系时,示波器必须在外同步状态下工作。

对一般示波器来说,外同步信号可采用被测系统的输入信号,也可以采用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

适当调节YA和YB衰减器,使荧光屏上得到的波形大小适当。

具体做法是:

将被测系统的输入信号加至YA(或YB),输出信号加至YB(或YA),再将输出(或输入)加至“触发输入”端,此时“触发极性”应拨至“外+”(或“外-”)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