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428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室活动记录.docx

烈山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室活动记录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3月7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介绍唐代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以排律、五言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

杜甫一生写诗4000多首,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其诗深刻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的诗被后世成为"诗史",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3月14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学习<绝句>

 

 

 

一.《绝句·迟日江山丽》是唐代诗人杜甫诗集《杜工部集》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前两句是对环境进行外部描写,后两句则是对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二.读诗

三.略解诗意

四.练习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3月21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绝句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另一首<绝句>

三.介绍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中,杜甫避难于蜀中。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备尝艰苦的一家人暂时安定下来。

在杜甫的一生中,浣花溪畔草堂里的生活是一段愉快的时光。

但是,即使是在这难得的安宁中,诗人也无时不关心着尚未平息的中原战火,期待着早日返回故乡。

在这首小诗中,杜甫通过描写明媚艳丽的春天景色,深沉地

原文: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四.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3月28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绝句.江碧鸟逾白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新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

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三.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4月11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春望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朗读背诵

效果

时间

4月18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望岳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略解释诗意,朗读

四.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4月25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月夜忆舍弟

 

 

 

一.抽查背诵

二.学习《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三.略解释诗意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

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三.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5月9日

地点

参加人数

应到

实到

活动内容

《江南逢李龟年》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

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

三.略解释诗意

四.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5月16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新知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

三,简单解释诗意,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5月23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蜀相

 

 

 

一.抽查背诵

二.学习<蜀相>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

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

三.重点讲解六七句,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5月30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江畔独步寻花之一

 

 

 

一.抽查背诵

二.学习新知

原文,唐,杜甫.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

三,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朗读背诵

效果

烈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少年宫

经典诵读室活动记录

时间

6月6日

地点

活动室

参加人数

应到

20

实到

20

活动内容

登岳阳楼

 

 

 

一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登岳阳楼>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