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993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

“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复上疏曰:

“臣闻师言:

‘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

’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

‘百姓不足,君谁与足?

’惟陛下度之。

”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

“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

推荐

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缘:

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交通:

勾结

D.遂共谮震云谮:

诋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作《师说》以贻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5分)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太常引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

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作者说: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

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

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3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

……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

……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

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

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

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

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

怎么变?

朝哪一方向变?

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

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

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

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

“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

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

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

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

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

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

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

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

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

八年啊,八年!

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

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

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

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

“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

德华长我四岁。

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

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

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

”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

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

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

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

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

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

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

朱光潜先生说: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分)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

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

(8分)

五、语言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到开国君主,小到帮会头目,一般来说都有些赌徒气质,而饱读诗书的士人,大多不敢出头造反,他们最好的选择是因人成事,傍一个有政治前途的主公,主公成功了他则可宣麻拜相。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网民。

C.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D.有人常在各种媒体上说自己被他人的善举感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对公益之事报以冷漠的态度,这样的口惠而实不至真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歌王的这次告别演出将是一场顶级的艺术盛典,老帕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次在中国观众面前秀出他无与伦比的高音的准备。

B.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C.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高度的共识。

D.古城淮安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洪泽湖、铁山寺、明祖陵、周恩来故居等名胜古迹无不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

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a,一连好几天,b,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

16.下面是某市某日今天夜里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概况,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5分)

日期:

2011年某月某日

天气:

小雪转多云,气温-5℃/-3℃,风力3—5级

由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对人们的活动做出得体的提示:

(每条不超过10个字)

①对喜欢晨练的人: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

17.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后出生)和传统农民工(1980年前出生)受教育水平比较表,请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特点和二者的共同问题各写出一条结论。

(6分)

受教育水平

比例%

新生代农民工

传统农民工

小学及以下

0.4

6.6

初中

32.4

44.4

高中

24.0

25.4

中专(或职高)

17.8

11.2

大专(或高职)及以上

25.3

12.5

结论: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

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

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

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

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扶沟高中高二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4.答:

B缘:

依仗。

5.答:

A两个“之”都作代词,意为“他”(B两个“以”前作连词,意为“用来”,后作介词,意为“按照”;C两个“因”都作介词,但前一个“因”意为“就”,后一个“因”意为“通过”;D两个“于”都作介词,前意为“向”,后意为“在”)

6.答:

C“未做好保密工作”于文无据,“赐毒酒令其自尽”是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

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

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途径昌邑。

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

杨震说:

“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