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764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docx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优秀导学案

 一、正字音

①烧沸( ) ②脂膏( ) ③慰藉( )

二、记字形

1、蜡 j ù

j 365;形

2、耕 yún

纷 yún

yún yún 众生

3、怒 y335;ng

怂 y335;ng

y335;ng 跃

三、辨词义

1 壮丽・绚丽

(1)东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灿灿的光辉,照耀着祖国的 山河。

(2)这幅反映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油画,色彩十分 。

2 毁坏・破坏

(1)我们不但善于 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2)一场台风过去,小村庄被 得片瓦无存。

答案

一、①fèi② gāo ③jiè

二、1. 炬 矩 2. 耘 纭 芸芸 3. 涌 恿 踊

三、1. 

(1)壮丽 

(2)绚丽

【辨析】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美丽好看的意思。

“壮丽”侧重在雄壮,多形容富于气势

的美;“绚丽”侧重在灿烂,多形容富于光彩的美。

“壮丽”可用于山河、建筑、诗文、事

业等;“绚丽”多用于景物、服装、人生等。

“壮丽”常与“雄伟”“辉煌”“巍峨”等词

连用;“绚丽”常与“多彩”“缤纷”“夺目”等词连用。

2. 

(1)破坏 

(2)毁坏

【辨析】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弄坏的意思。

破坏”一般是主观上有意识的行为;“毁坏”不

一定是有意识的,还有可能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

“毁坏”指毁灭性地弄坏;“破坏”一般

指比较严重的弄坏。

“破坏”可用于具体或抽象的事物,适用范围很大;“毁坏”多用于具

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小。

问题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

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

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

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

它。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

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

颂扬。

问题 2:

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答案:

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

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

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

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串着、

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在由大海奔腾的洪涛引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

了“力哟!

力哟!

”这高亢的呼叫。

 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

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写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浪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

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

这是说:

无论绘画、舞蹈、音乐与诗歌,都贯串着、体

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串着、体现着“力”一样。

问题 3:

《红烛》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答案:

本诗共九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

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

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诗人自己的人生宗旨。

本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

“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

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问题 4:

对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产生这

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有没有解开?

答案:

对一个受到五四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

自我的价值为什

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

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

以至于诗人穷追不舍:

“是谁

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这似乎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取决于某

种外来的力量。

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

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

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

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红烛自焚的现

实: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困惑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

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

“烧吧!

烧吧!

/烧破世

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燃烧的“红烛”

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悠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

的呐喊。

问题 5: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红烛》引用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

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更是因为这句诗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

诗人先知

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继

而托物言志,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②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

用终,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感伤等情感,全诗呈现出一种起承转合之

美。

思辨探究

俄国别林斯基曾说:

“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才能的发展、

倾向、甚至特色,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结合这两首诗歌或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观点一 :

认可这种观点。

如闻一多的《红烛》,闻一多先生正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有太多不满,心中郁积着太多不平之“火”,才渴望点点烛光也能有燎原之势,烧出一个新

的世界。

他用自己微弱的光与热去对抗黑夜,最终用自我的牺牲践行了“莫问收获,但问

耕耘”的道德理想,而《红烛》也因诗人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现代爱国诗歌的典范。

观点二:

 认可这种观点。

写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时候,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冈

的九州大学留学,那时国内的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

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

了纵横挥写的契机。

诗 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再推

开一层说,也是世界大工业生产潮流的具体象征。

观点三:

不认可这种观点。

郭沫若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还在日本,对中国的国情实

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一切仅凭年轻人的想象和热情。

1.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 “小林 ――我来了!

”他大喊着。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

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 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

郭沫若却独辟蹊径 ....,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

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

可理喻 ...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

致国内哀鸿遍野 ....。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 ....、深入浅出,得到了学

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 ....,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

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 ....,对

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①②④ D. ④⑤⑥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

方,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

B.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

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 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

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 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

因此,必须从检测机

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4.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

“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C.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D. 涂鸦之作,不值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

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

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

愤青 , , , , , 。

①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 ⑤②⑥③①④ B. ⑤②④①⑥③

C. ①④⑤②⑥③ D. ④①⑥③⑤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一 8 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

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

来。

当学生们 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

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 gentleman 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先生自

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 的面容。

于是,像念

“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迁缓的腔调,念道:

“痛――饮――酒――熟――读――

离――骚 方得为真――名――士!

”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

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

“劝君更尽一杯酒,

( )。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

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

有时,讲到 的时候,他

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

院住宅。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

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

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 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

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 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

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七八糟 有条不紊 讳莫如深 意兴阑珊

B. 手忙脚乱 慢条斯理 讳莫如深 意兴盎然

C. 手忙脚乱 有条不紊 神秘莫测 意兴阑珊

D. 乱七八糟 慢条斯理 神秘莫测 意兴盎然

8.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与尔同销万古愁

B. 烟波江上使人愁

C. 举杯消愁愁更愁

D. 西出阳关无故人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

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

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 。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

此 。

 要 精 读 书 , 有 选 择 地 读 。

 对 不 爱 书 的 人 , 我 劝 他 多 读 书 ; 而 对 爱 书 的 人 ,

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10. 某校语文老师组织学生编辑一本供同学们阅读的校本文选。

下列篇章按思想内容分成

三个单元,请你像第一单元那样为第二、三两个单元各拟写一个标题。

第一单元 天地的情怀

(1)地球,我的图亲 郭沫若

(2)太阳吟 闻一多

(3)河床 昌耀

第二单元 (4)悼念乔治・桑 雨果

(5)悼靳以 冰心

(6)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7)泰戈尔 徐志摩

第二单元 (8)战士与苍蝇 鲁迅

(9)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10)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5 分)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

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

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

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

“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

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

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

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

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

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

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

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

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

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

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

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

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

”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

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

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

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

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

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

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

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

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

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

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

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

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

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

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

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

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_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

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

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

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D.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

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

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 分)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惟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九三八年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借“手推车”寄予了对北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也蕴含着对保守落后的生活方式

的悲哀。

B. 这首诗是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描写北方的“手推车”的。

C.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一句,表现了北方沦陷时百姓的痛苦与悲哀。

D. 阴暗的天穹与灰黄的土层,再配以独轮车的“尖音”, 形成了诗歌悲戚的氛围。

(2)艾青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独创性,提倡“写人家不能写的”。

请从意象的角度,

分析这,诗是如何富于“独特性”的。

(6 分)

答: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问题。

(9 分)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 分) 意来意 了 。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