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53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docx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

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年)》

规划年限:

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

2013~2015年;

远期:

2015~202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

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

充分发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

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

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的场所。

中期目标:

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加便捷通达。

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

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合理。

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

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

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

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生态资源整合发展,城市角度重点考虑居民游憩休闲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

重点突出“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的理念:

融合——融入石家庄、邢台发展

民享——突显游憩休闲

生态——带动旅游繁荣

低碳——优化城市结构

第8条总体布局结构

规划将以“四景两轴、三横三纵、五团一心”的布局结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衔接,逐层推进,做到点连线、线织面,不断完善和深化道路绿化建设,将临城县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真正的宜居宜业的生态县。

(1)四景两轴

根据临城县的资源特点,以郊野生态和风景名胜为两个主风景轴线,串联临城县的自然风景、园林风光、古村风情和历史风貌四种不同的旅游资源。

(2)三横三纵

东西向三条绿道和南北向三条主要绿道组成绿道网的主要骨架,再以次要线路连接起来,形成覆盖整个临城县的绿网。

(3)五团一心

将临城县分成五个风景组团,分别为临城主城区组团、小天池景区——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组团、岐山湖片区组团、白云洞风景区组团、天台山景区组团,其中以岐山湖景区、白云洞景区形成的旅游风景区为中心,是绿道网最具旅游价值的景点,建设成为临城的旅游品牌。

临城主城区组团:

该组团的主题是城市活力,核心旅游资源是城市游园、城镇新貌;包括的景点有蓝天生态园、花卉公园、百荟园、盘石丰乐园等。

小天池景区:

包括的景点有莲花池松林区、驾游村民俗风情区、赵家沟野游区。

岐山湖片区组团:

包括水上活动区、东西岸环湖游览区、露营活动区、鸟类观赏区、水生植物观赏区、渔家风情区等,是绿道建设的重点区域。

白云洞风景区组团:

包括景点有溶洞科教区、溶洞游览区、山顶游览区,是绿道建设的重点区域。

天台山景区组团:

登山石梯区、五谷仙顶区、天眼野游区、丹瀑溪流区。

第9条绿廊系统规划

(1)绿廊系统规划内容

规划利用城市和城乡之间的道路、水道、等线状联系形成绿色廊道,串联公园(如郊野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农田、林区、水域等大面积的绿色斑块,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将岐山湖景区、小天池景区规划为生态型绿廊。

其应满足动植物繁衍、迁徙和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有效避免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繁衍、迁徙和生存造成干扰,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200米;临城城区一号绿道线、二号绿道线及连接线规划为都市型绿廊。

其应满足人的休闲游憩要求和营造景观的需要,控制宽度一般不宜小于20米,其中绿道慢行道路缘线与城镇建设区域的单侧距离不宜低于8米;上述两个规划类型除外的规划为郊野型绿廊。

其应满足动植物迁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满足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应有效避免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的消极影响,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

(2)绿化植被要求

①根据实际情况,郊野绿廊尽量使用原有绿化植被,保持原始的景观特色。

②无论是道路绿带还是河岸植被带,都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考虑休闲游憩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观赏性和景观。

④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景色优美的植被。

⑤可利用垂直绿化技术,增加空间的有效绿量,从而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强美化、彩化的空间效果。

在景观较好的区域提供一些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绿道周边的人文及自然景观。

⑥在污染区域,针对污染源的类别,配置相应的抗性强、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

⑦紧邻慢行道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枝下净空应大于2.2m;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勿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种类。

(3)水体廊道建设

①应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区域绿道的规划设计,避免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即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

②不宜在绿廊的河道水系中新建永久性的水工建筑物,包括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堆石坝、橡胶坝等。

③在规划和连通绿廊中水系时,应科学调查分析,严禁将高污染程度的水系引入洁净或低污染程度的水系。

④可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吸附、膜处理技术等水质生态恢复措施,有效恢复绿廊中已经遭到污染的河流水系,改善、提高水质。

⑤应根据不同河段的功能,保证河流两侧缓冲带的宽度,不得影响天然河流或人工沟渠行洪安全。

⑥除非基于绿道通达性的需要,否则,应避免在河岸上修建新的道路。

⑦严禁在绿廊开山取石。

第10条绿道规划

绿道的建设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结合河流水系建设。

利用河流、小溪、水渠、生态湿地等,在河流两侧留出足够绿地空间的基础上,对滨水空间进行进一步合理规划,协调人类活动与滨水区域的自然生态关系;第二,结合道路改造。

利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交通道路、铁路、乡村道路等机动车道,根据景观需求及道路的性质和功能,在适当的位置及适当的尺度开辟出游人步行及活动的区域,通过选取适宜性高,资源连接丰富的道路,将其改造成绿道。

本次规划在道路选线上根据这两种情况及临城县的现状,选择如下绿道线路:

(1)1号绿道线路

分为三段,107国道东镇县城北二环+白云洞、岐山湖景区+小天池景区,总长度约50公里。

设置5个驿站,一级驿站2个,二级驿站2个,三级驿站1个。

(2)2号绿道线路

鸭鸽营乡、北工业区、天台山景区+红旗大街南沿线、岐山湖景区+县城临城大道至107国道,总长度约60公里。

设置8个驿站,一级驿站2个,二级驿站5个,三级驿站2个。

(3)绿道连接线

为了绿道有更好的通达性,形成回形网状,规划了一些绿道连接线,使绿道网更加合理和完善。

包括连接1号线和2号线的绿道线;红旗大街绿道线等。

(4)中心城区绿道线

中心城区绿道除了上述的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外,均作为社区绿道,主要沿河沿路分布,以方便居民出入为出发点,生活区适度加大密度,使居民可以便捷地出入,中心城区社区绿道规划5条,总长度约15公里。

除中心城区社区绿道之外,县城外围的乡镇应编制相应的社区绿道网规划,与区域绿道相衔接,在县域内形成完整的绿道网络。

第11条慢行系统规划

(1)慢行道的横断面

本次规划根据不同线路和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和原有规划指引,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不同的横断面形式进行局部调整设计,使之与绿道建设的需要相吻合,宽度标准可参照下表。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

慢行道类型

慢行道宽度的参考标准(米)

绿道类型

步行道

2

都市

1.5

郊野

1.2

生态

自行车道

3

都市

1.5

郊野

1.5

生态

无障碍道

3

都市

2

郊野

1.5

生态

综合慢行道

6

都市

3

郊野

2

生态

(2)慢行道的铺装材料

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铺装慢行道路面,多采用软性铺装,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以及其优缺点见下表。

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以及其优缺点

铺装分类

铺面材料

优点

缺点

软性铺装

裸土

自然材料,成本最低,维护较少,可塑性强

比较脏,天气适应性差,用途局限

碎木纤维

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

易腐蚀(不耐高温、潮湿、阳光),后期维护较多

颗粒石适中

自然材料,表面柔软,方便行走,成本适中

表面容易受到侵蚀、冲刷,日常维护多

木料

自然材料,铺面柔韧性好,景观性和生态性好,用途多样

铺设造价高,易受损坏,维护费用高,潮湿易滑并引起火灾

硬性铺装

沥青

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维护费用低

铺设造价高,生态性差,容易造成污染

石块

自然材料,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抗腐蚀

铺设造价高,容易侵蚀,可能会存留坚硬的石角,对游人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混凝土

表面坚硬,用途多样,天气适应性强费用低

容易导致表面崎岖,铺设和维护费用均高,生态性差

(3)慢行道的坡度设计

应与现有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

针对不同类型的慢行道,其坡度的设计范围可按照下表执行。

各类慢行道的坡度设计范围

慢行道类型

纵坡坡度参照标准

横坡坡度参照标准

自行车道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4%

步行道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12%(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最大不宜超过4%

无障碍慢行道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8%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4%

第12条标识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各类标志牌按统一规范的要求清晰、简洁地设置,,从而实现对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功能。

其中道路交通等标志应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化设置;信息、指示等标识设计在统一的基础上,可体现区域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