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36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知识总结提纲精品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

世袭制度:

始于夏朝,至清朝沿袭,权力在血缘家族内部世袭传承。

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分封制: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先秦的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是贵族政治。

2.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三公”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体现“家天下”。

(2)西汉:

分“内朝”和“外朝”,内朝参与皇帝决策,外朝以丞相为首负责行政。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及演变

特点: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演变:

①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行政),与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并称“二府三司”;②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③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演变趋势

措施:

①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权、财权;

②明代废除丞相,设内阁备皇帝顾问,六部行政;

③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

演变趋势:

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君权不断强化。

3.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演变趋势

(1)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演变趋势:

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演变:

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趋势:

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

(二)古代中国经济

6.古代中国的农业

(1)耕作方式的演变及影响

演变:

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

影响: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经营方式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从夏商周时期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后个体小农经济。

特点:

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3)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7.古代中国手工业

三大主要手部门:

纺织业(麻——丝——棉),冶金业(冶铜业——冶铁业),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五大官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瓷)。

三种主要经营方式: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营手工业,数量庞大的家庭手工业

特点:

①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尤其是丝织业和制瓷业;②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成为主导;③明朝中后期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8.古代中国商业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乡村集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时期: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对外贸易:

以陆海“丝绸之路”贸易为主,以“贡赐贸易”为特点,以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布国威于四方为目的。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三)古代中国儒学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创立道家,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创立儒学,核心思想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两人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

墨家: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儒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儒法并用,儒家蔚然成大宗。

法家: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10.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新入学体系。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影响:

儒学独尊地位;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1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宋明陆王心学,强调“心即是理”,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积极: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1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

影响: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历史学科高频考点(四)近代对中国的侵略

13.近代列强侵华

(1)五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1——1945),日本在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2)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

影响: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特征:

甲午战争前:

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主要内容的商品输出的特征;主要侵华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增强的英法美等国。

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

反映了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历史高频考点(五)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两份重要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新特点:

①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③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④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⑤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⑥革命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⑦国际背景新—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组成。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戊戌变法运动(1898)

背景:

①政治:

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经济: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思想:

维新派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统治危机。

百日维新特点:

①本质: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高潮,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②内容:

基本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经济要求。

未涉及维新派“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未触动封建君主专制。

贪大求全,急于求成。

③过程:

脱离民众,依靠无实权的的光绪帝。

④影响: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3)辛亥革命(1911)

背景:

①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②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清政府孤立;

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收回利权斗争和保路运动高涨。

条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军事:

以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导火线:

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武汉兵力空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评价:

(略)

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影响:

①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巨大变迁;③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

(4)五四运动(1919)

【背景】

政治:

外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等要求。

内因——北洋军阀独裁专制。

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解放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评价】

性质: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

①规模大、广泛性、彻底性;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功绩: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一大纲领”:

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党的“二大纲领”: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的共和国。

(6)国民大革命(1924——1927):

【背景】①社会:

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混战;②基础: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③根据地:

1925年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概况】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革命势力迅速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大革命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