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068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讲义.docx

专题一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讲义

专题一 人与动物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6.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7.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8.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9.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10.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

专题知识检测

[知识填空]

1.内环境及稳态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蛋白质类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

一是完整的反射弧,二是适宜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通过突触传递。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5)神经元上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机理是K+外流;接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机理是Na+内流。

(6)神经递质有兴奋类和抑制类。

当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立即被酶分解失活或被移走,否则将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7)兴奋传递与细胞器的关系: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运出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ATP(供能),且其分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8)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

兴奋传递过程中,在整个突触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但仅在突触前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仅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3.激素调节

(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同时也有神经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人体内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和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4)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5)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

(1)体温调节的实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产热量和散热量维持动态平衡,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冷觉、温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和内脏器官黏膜上,冷觉与温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3)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以降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5.免疫调节

(1)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进而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4)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抗体产生量更多的特点。

(5)如果胸腺被切除,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是丧失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

(6)体液免疫中产生浆细胞的途径有三条:

第一条: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第二条: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第三条:

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7)免疫细胞的功能

①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浆细胞。

③既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④既在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又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淋巴细胞:

T细胞。

⑤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浆细胞。

(8)预防接种要接种多次疫苗,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的数量。

(9)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自查诊断]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  )

2.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

3.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变化可以刺激相关细胞或下丘脑中的相关部位,所以葡萄糖也可以是信息分子。

(  )

4.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  )

5.如果神经递质不能释放,或释放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则兴奋不能完成传递。

(  )

6.激素和神经递质一样,都必须与相关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但激素的受体没有特异性。

(  )

7.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  )

8.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  )

9.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  )

10.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1 神经调节

1.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兴奋的产生

①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②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

③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是促进或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

2.神经调节中常考的物质运输方式

(1)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内流,它们都是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

(2)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需要借助钠—钾泵逆浓度梯度将Na+从膜内泵到膜外,将K+从膜外泵入膜内,且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属于非跨膜运输中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

(1)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膜对阳离子尤其是Na+的通透性,Na+的内流使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阴离子通道开放,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大,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如由-70mV增加到-75mV),但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题型一 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由于b是传出神经纤维,所以切断d、刺激b,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正确;兴奋在结构c中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b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C正确;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受体与递质结合,使后膜产生电位差,所以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2.[2017·山西四校联考]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 D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和在突触中传递的速度不同,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慢,A错误;兴奋在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B、C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3.[2017·青岛月考]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物质释放到⑤中需要ATP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偏转,且方向是相反的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

D.④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 C

解析 ④中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能量,A正确;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先后经过电流计指针,则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B正确;神经冲动的传导消耗能量,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可影响传导,C错误;④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技法提升

1.“三看”法判断反射弧结构

(1)看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看脊髓灰质结构:

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看突触结构(

·—):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2.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几个注意事项

(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兴奋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几种兴奋传递异常实例:

肉毒杆菌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有机磷农药——使乙酰胆碱酶失活,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分解、失活而持续发挥作用;箭毒素——在突触后膜处与神经递质争夺受体,阻止兴奋的传递。

题型二 膜电位变化分析

4.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

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答案 B

解析 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①对应图乙;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②对应图丙;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③对应图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受刺激后膜外Na+内流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低,④对应图甲。

5.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解析 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因为电表①能偏转两次,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6.[2017·新余联考]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图2中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C.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图2中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

答案 B

解析 K+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不消耗能量,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图2中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B正确;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以产生动作电位,④处K+通道开放以恢复静息电位,D错误。

技法提升

膜电位峰值变化及指针偏转的判断

(1)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2)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①有电位差——检测到膜电位,指针偏转。

②无电位差——检测不到膜电位,指针不偏转。

③偏转次数——指针偏转方向取决于电流的方向,产生几次电位差,指针偏转几次。

 

考点2 体液调节

1.激素分泌的分级与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从而促进内分泌腺的分泌。

(2)反馈调节:

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2.血糖平衡

(1)调节中枢:

下丘脑。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

①血糖浓度(最主要):

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神经调节:

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直接调控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

在此种调节方式中,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影响:

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体温平衡的调节

(1)产热:

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

散热:

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便、排尿等。

(2)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

(3)调节中枢:

下丘脑;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4)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

4.水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中枢:

下丘脑;渴觉中枢:

大脑皮层。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以下丘脑为中心的调节方式

题型一 激素调节的分级与反馈

1.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D.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

答案 C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A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C错误、D正确。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B.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不同

C.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但没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可促进垂体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根据题图可知下丘脑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然后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而胰高血糖素是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分泌的,两者调节机理不同,B正确;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行神经调节,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进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其分泌增加可抑制垂体的活动,D错误。

技法提升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1)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甲类型,即:

(2)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乙类型,即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同时又受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属于丙类型,即:

题型二 血糖调节

3.下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A细胞有关

B.血糖浓度正常水平的维持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达成的

C.A点后血糖浓度降低,是因为胰岛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B点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 B

解析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B正确;摄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此时胰岛B细胞将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因此A点后血糖浓度低是因为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抑制肝糖原分解,A、C错误;运动时需要大量葡萄糖来供能,所以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使血糖浓度升高,而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来调节血糖平衡,D错误。

4.[2017·四川成都模拟]如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

a~d表示化学物质,E~K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肝细胞和肌细胞都有激素c的受体

B.据图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有a、c和葡萄糖

C.②是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过程K起促进作用

D.由图可以看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表面有a、c和葡萄糖的受体,因此这些信号分子可以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B正确;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只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因此在肌细胞中不含有接受激素c的受体蛋白,A错误。

技法提升

血糖平衡调节解题策略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问题时,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出血糖含量的变化(升高或降低),例如饮食后半小时葡萄糖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上升;血糖经过组织细胞要被消耗,血糖含量下降;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血糖含量上升等,但是要注意肌糖原不能升血糖。

再看发挥作用的激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最后分析激素发挥作用的途径(来源或去路)。

题型三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及实例

5.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多肽,下面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可能作用于同一细胞

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

答案 C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可以和神经递质作用于同一细胞,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尿量增加,B错误;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C正确;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如垂体细胞既能够识别甲状腺激素,又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6.[2017·郑州模拟]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外刺激→A→C→D→F”,使手缩回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能完成H过程

答案 B

解析 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神经系统→胰岛→胰岛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降低,A正确;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外刺激直接通过神经系统到达效应器,使手缩回,B错误;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外刺激→神经系统→肾上腺→肾上腺素”,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正确;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及垂体,下丘脑属于神经系统,D正确。

7.如图表示寒冷时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结构及关系(“+”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①处效应为抑制作用

B.缺碘时,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量会增加

C.严寒环境下,激素C分泌量增加,酶的活性上升以增强产热

D.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a细胞为下丘脑细胞,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正确;当甲状腺激素超过正常值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抑制作用,因此①处的效应为抑制作用,A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严寒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但人体温不变,酶活性也不变,C错误。

技法提升

1.巧记激素的“三不”“一只能”

2.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三种模式的判断(如图所示)

注: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2个共性:

①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细胞膜信息传递功能);②发挥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

题型四 以下丘脑为核心考查血糖、体温、水盐调节

8.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下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

B.X代表甲状腺,激素d的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

C.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 B

解析 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A错误;X代表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的肌肉、肝脏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图中e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使得血流量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只要体温恒定,散热量就等于产热量,D错误。

9.[2017·银川模拟]下丘脑是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