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9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1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docx

初中物理章节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强化理解

(1)1km=1000m1dm=0.1m1cm=0.01m

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2)进行单位换算时,一类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例如:

,另一类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例如:

1.刻度尺的使用

(1)会放:

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

(2)会读: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会记: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强化理解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不应该发生且能够避免。

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二、运动的描述和快慢

1.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强化理解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步骤:

(1)选定参照物;

(1)观察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作: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作合适的参照物。

强化理解

(1)不能选作被研究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作为参照物。

(3)选作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4)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

(1)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强化理解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用公式v=s/t来计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并不能理解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强化理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不能理解为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5.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多是变速运动。

强化理解

变速运动的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6.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v=s/t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计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强化理解

计算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者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s/t

需要的测量器材:

刻度尺、停表等。

强化理解

测量斜面上小车的平均速度时,斜面的倾角不宜过大或过小,既要保证小车从斜面顶部滑下时能够做变速直线运动,又要保证小车不能运动太快。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慢,液体中较快,固体中传播最快。

强化理解

(1)振动停止,发生立即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刻消失。

(2)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的物体不可能发声。

(3)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在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6m/s。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由发音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

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还与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3.音色

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

与发声体本身的因素有关。

强化理解

(1)音调与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2)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就发生变化。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2.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强化理解

(1)超声波和次声波是相对于人耳的普通声波而言的,超声波与次声波都是声波,与一把呢声音产生的原理相同。

(2)某些动物能够发出或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四、噪声的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种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出减弱。

强化理解

1.减弱噪声应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着手,注意分清实际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从何处着手。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温度计

1.温度

(1)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

摄氏度(符号:

℃)

强化理解

(1)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个等分,每个等分代表1℃。

(2)-3℃读作: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进行工作

(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超过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物体中,不雅碰到容器低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物体在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强化理解

(1)温度计的玻璃泡侵入被测物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使温度计内的液体与被测液体之间充分热传递。

(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其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的非常细的缩口。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①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②晶体熔化的特点:

固液共存,需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①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②液体凝固形成晶体的特点:

固液共存,继续放热。

强化理解

(1)晶体有熔点(或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影响熔点(或凝固点)的因素:

①压强。

例如冰在熔点大的时候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的杂质。

例如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项目

蒸发

沸腾

区别

发生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只能在特定温度下(沸点)发生

发生部位

只在液化表面发生汽化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汽化

有无气泡产生

有大量气泡产生

激烈程度

通常较为缓慢

教激烈

温度变化情况

自身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

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联系

本质相同,都属汽化现象

都要吸收热量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有二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强化理解

(1)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都可以液化;

(2)有些气体,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液化

(3)有些气体,必须下降到一定温度,再压缩体积才能液化。

3.生化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需要放热。

强化理解

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转化过程,中间没有液态出现。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条件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的运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的形成。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可形成日食。

如图所示,在月球后1的位置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全食,在3的位置看到月环食。

(4)小孔成像

4、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强化理解

(1)光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若介质不均匀,光线会发生弯曲。

(2)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像与影的关系:

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而影子与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二、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

光遇到桌面、水面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时,会发生发生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可简记为: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3)分类

①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任然平行反射。

②漫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一束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但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强化理解

(1)在叙述光的反射定律时,“反射”二字一定在前。

(2)反射角、入射角都是指各自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当做它们与镜面的夹角。

(3)我们能从各个方面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成像

(1)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2)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成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3)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等。

强化理解

(1)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光屏承接。

(2)由于视角的原因,易误认为“物镜像大”这是错误的。

(3)像的大小与镜面无关。

3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3)折射现象:

筷子“弯折”、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强化理解

(1)当光线垂直射入二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无论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还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

看到的都是物体变高的虚像。

三、光是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按照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可得到光谱。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这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1)光分为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和不可见光(人眼无法感觉到的光)。

(2)红外线:

红光区域以外的不可见光。

(3)紫外线:

紫光区域意外的不可见光。

强化理解

(1)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2)红外线和紫外线虽然都是不可见光,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

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例如利用紫外线使胶片感光,就是利用了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

中间薄、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