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83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塞尔协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巴塞尔协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巴塞尔协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巴塞尔协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巴塞尔协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塞尔协议.docx

《巴塞尔协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塞尔协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塞尔协议.docx

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原称银行法规与监管事务委员会,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10大工业国的中央银行于1974年底共同成立的,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一个正式机构,以各国中央银行官员和银行监管当局为代表,总部在瑞士的巴塞尔。

每年定期集会4次,并拥有近30个技术机构,执行每年集会所订目标或计划。

巴塞尔协议III主要内容:

 

(一)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巴塞尔协议III对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有所提高,引入了资本留存资本,提升银行吸收经济衰退时期损失的能力,建立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区间,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

巴塞尔协议3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核心资本充足率从4%提到6%。

  

(二)严格资本扣除限制。

对于少数股权、商誉、递延税资产、对金融机构普通股的非并表投资、债务工具和其他投资性资产的未实现收益、拨备额与预期亏损之差、固定收益养老基金资产和负债等计入资本的要求有所改变。

  (三)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

提高“再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增加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提高场外衍生品交易(OTCderivatives)和证券融资业务(SFTs)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CR)的资本要求等。

  (四)引入杠杆率。

为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的扩张情况的不足,减少对资产通过加权系数转换后计算资本要求所带来的漏洞,推出了杠杆率,并逐步将其纳入第一支柱。

(五)加强流动性管理,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引入了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产比率。

同时,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

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CAR),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CapitaltoRisk(Weighted)AssetsRatio(CRAR)。

CAR=资产/风险。

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

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是指贷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

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大型金融机构21.5%,中小型金融机构18%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货币乘数:

准备金增加1元时,存款总额增加的倍数(基础货币增加时,货币供给增加的倍数)。

等于1/法定准备金率(假设没有漏出)。

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中央银行:

发行基础货币,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活动三种工具控制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

创造货币(基础货币加倍放大为货币供给)

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LIBOR),指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同业拆放有两个利率:

拆进利率(BidRate)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OfferedRate)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

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相比较,拆进利率永远小于拆出利率,其差额就是银行的得益。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InterbankOfferedRate,简称Shibor),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发布并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从2007年1月4日开始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Shibor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定价,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

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

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

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现在:

存款活期0.5%年利率,一年定期存款3.5%。

一年期贷款6.56%,上浮20%后7.87%,息差4.37%。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

解释:

失业率高时,工资上升压力小,产品成本从而产品的价格上升缓慢。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替代取舍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

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取舍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即IS—LM模型。

该模型说明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并且指出了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变动会对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

该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工具。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统称为“需求管理政策”外,还包括“供给管理政策”,即增加总供给的政策,如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等。

【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

收入分配、预算收支、税收、投资、购买性支出、财政转移、补贴、国债扩内需(财政信用)、预算外收支政策等。

1、扩张型,增加政府开支加大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

2、紧缩型,减少税收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促进收入增长。

【财政政策的优势】:

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货币政策工具/手段】:

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效果指标】:

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

认识、决策、外在的时滞性(TimeLag);合理预期因素影响(只有意料之外的才有效);其它因素(经济、政治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

强调利率(货币做为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市场经济无自动调节或稳定的趋势,中央银行需主动“相机抉择”。

货币供应量M增加>利率r减少(货币的收益率减少)>投资I增加(转去其它投资)>总支出E增加>收入Y增加。

缺点: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人为判断失误。

2、货币学派(弗里德曼):

强调货币供应量(货币供求关系)的直接效果,中央银行“单一规则”维持稳定的货币量增长率,相信市场机制的稳定力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供大于求导致利率降低>银行为确保利润必须增加放款>货币收入和物价上升>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产出提高>物价上涨抵消多发的货币量。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二、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

四、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财政“挤出”效应:

【充分就业时】:

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消费减少;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不变,仅结构改变,完全的财政挤出效应

【未充分就业】:

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或者发行国库券,原本用于储蓄的资金购买国库券,直接挤出储蓄和投资)——国民收入增加,部分挤出效应。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别:

1、政策效果的差别

当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

2、时滞差别

货币政策:

需要一定时近,如6个月或更长;财政政策:

迅速见效。

【挤出效应】

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

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

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

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

(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

(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

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