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03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docx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建议书

重金属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

 

概述

含重金属离子的危险废弃物(如电子垃圾、工业过程废渣、废水)主要来源于电子电器废弃、机械加工(如电镀、酸洗)、矿山开采、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以及部分化工企业等行业,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主要有Cr(VI)、Pb(II)、Zn(II)、Ni(II)、V(II)、V(V)、Mo(VI)、Cu(II)或As(III/V)等。

这些重金属离子多为剧毒性,如六价铬容易通过消化道、皮肤侵入人体,导致便血、腹泻、鼻中隔糜烂、支气管哮喘、肺癌和支气管癌等病灶;三价砷在人体内积累及易导致细胞癌变;钒可导致细胞凋亡、癌变;镍被摄入人体后,容易抑制酶系统,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

近年来,以我国为首的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重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呈现加速增加趋势,造成一方面有限的资源被加速开采,另一方面,重金属相关产业对环境的危害也在同步线性增长,造成环境、经济、社会难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2005年为例,国内仅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属典型企业年排放重金属废水高达6.487亿吨、危险固体废弃物292万吨,进入环境的毒性重金属超过30万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范围更大的土壤、地下水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一、现有技术分析

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沉淀法、物理吸附法、蒸发浓缩法、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

通常情况下,针对同一种离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处理,但最终选择需要考虑设备投资、处理费用、处理效率、过程二次污染等等。

以六价铬为例,亚铁还原法、亚硫酸盐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生物法、反渗透法等均能将水中六价铬解毒,其中亚铁还原法设备投资少,工艺流程比较简单,而且运行费用较低,但过程产生大量含三价铬的铁泥,成为二次污染;亚硫酸盐还原的优点是将铬完全回收成高附加值的铬产品,但过程需要加入亚硫酸盐和酸,处理成本较高;电化学还原法的优点过程清洁,而且可获得高附加值的铬产品,缺点三电解设备投资大、而且处理费用高;反渗透法仅适合处理低浓度六价铬废水,而且不能彻底解毒六价铬;生物法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处理技术,解读彻底、几乎无二次污染,而且运行费用低,但设备投资较高、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水中的钒,常用处理技术有加钙沉淀、离子交换或铵盐沉淀,其中加钙沉淀技术虽然简单,但几乎无法回收高价值的钒;铵盐沉淀只能将水中的钒浓度降低到100—300mg/L;离子交换树脂则适合深度回收钒。

对于水中的镍、锌、铜等重金属离子,理想的方法是用离子交换法分别进行回收。

以上介绍仅针对含单一金属的废水,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废水中是多种金属离子共存,如电镀废水、酸洗废液等中通常含有镍、铬、锌等重金属离子;含钒废水中除了钒外,还含有六价铬。

对于这类废水,传统回收技术要么成本高,企业无法接受(如离子交换、萃取),要么过程产生大量含重金属污泥的二次污染(如加钙沉淀),急需开发复杂重金属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清洁工艺。

对于含重金属的固体废弃物,常用处理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湿法或火法冶金的技术将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分别回收;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将重金属离子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水相,然后再处理重金属废水;第三种方法是首先将渣中毒性重金属进行解毒、降毒处理后,再进行固化、安全填埋。

总的来说,第一种处理方法是重金属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首选方法。

流程简单、二次污染少,具有一定经济效益,但不适合处理含量过低的废弃物;第二种方法比较合适处理含附加值高元素但其浓度较低的废弃物;第三种方式主要用于处理重金属价值低,但毒性强的废渣。

二、过程所相关成果简介

上世纪70年代末,利用在火法、湿法冶金方面的研究积累,在国内率先开展重金属危险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新工艺、新设备及技术集成研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所已形成了处理多种重金属固体废弃物、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平台治理技术,并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示范。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典型技术进行介绍:

(1)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电子工业发展迅速、更新速度快,产生的电子废弃物种类繁多、成份复杂,含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尚未形成通用处理技术,已有技术存在金属回收率低、处理过程能耗高、二次污染重等缺点。

中科院过程所利用在火法、湿法冶金方面所取得的长期积累,创新性地发明了资源化处理电路板、电容器、电池和VCD光盘的核心技术,新技术资源化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金属-非金属、多金属的绿色分离,实现铜、铅、金、银、钯的高效、清洁分离,大幅度提高回收产物附加值。

图1是我们发明的一种处理废线路板的新工艺。

图1废电路板全组分高值化利用流程框图

新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线路板免粉碎预处理,既降低过程能耗、避免了粉尘污染,又保证产生的高分子能够再利用;

●采用化学溶涨强化线路板破碎,直接实现金属与非金属高效分离,提高金属与非金属分离效率(由于传质阻力的存在,传统湿法工艺需要采用大量强氧化剂、高温、长时间浸取)

●采用溶剂萃取分离纯化多金属,大大提高回收金属的纯度与附加值

●高分子直接用于生产增强填料,实现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借助介质循环,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回收率,同时大幅度消减废水产生量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支持,已完成工艺研究,下一步进入中试研究。

(2)电镀污泥与酸洗废水协同资源化处理。

电镀污泥为我国量大面广的电镀行业产生的含Cu、Ni、Zn、Cr、Fe等多组分重金属危险废弃物;不锈钢酸洗废液为另一类难于处理的重金属污染源。

由于这类重金属废弃物组分复杂,多金属提取与分离技术难度大。

过程所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电镀污泥—不锈钢酸洗废液协同治理的新工艺,如图2。

图2电镀污泥—不锈钢酸洗废液协同治理原则流程

通过运用酸—碱两类重金属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强化反应与分离的新过程,实现了重金属Cu、Ni、Zn、Cr的工艺回收率分别为94%、91%、90%、95%,系统闭路,无二次污染,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运用酸—碱两类重金属污染物的协同效应,以废酸活化碱性污泥的预处理来强化后序的氨络合转化提取;

●开拓了硫铵介质中同步实现Cu、Ni、Zn的高效选择性提取与Cr—Fe从系统中的分离;

●在硫铵介质中调控含铬铁氧体形态,使生成的钝化态CrO(OH)稳定地化学固结在Fe3O4渣相,实现铁氧体无害化;

●简化萃取分离Cu、Ni、Zn工艺,获得单一金属盐类产品;

新技术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并在天津、贵州等地建立了示范工程。

(3)含铬钒渣与钒铬废水。

含铬钒渣与钒铬废水是有色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较为常见的毒性重金属废弃物,环境危害大,但由于钒、铬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常规技术难以实现两者有效分离,目前只能采用混合还原解毒后安全填埋。

过程所将发明的伯胺萃取剂LK-N21成功应用于水中钒铬的选择性萃取分离,工艺如图3所示,实现钒铬分离率近100%,钒铬回收率分别达到98%和100%。

图3含铬钒渣(或铬钒废水)资源化治理原则流程

新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针对含铬钒渣,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化焙烧—结晶分离—萃取分离—超细粉体制备—介质循环”组合工艺,实现渣中钒、铬、磷、铁的分离回收和产品高值化;

●采用“伯胺萃取分离—介质循环”组合工艺,实现溶液中钒铬的~100%分离;

●新型伯胺萃取剂,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分相速度快的优点,适合工业应用;

●针对富钒有机相热稳定性差的特性,开发了与之相匹配的反萃优化工艺和高效反萃设备,使热敏有机相的反萃得以快速、稳定进行

核心技术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钒铬废弃物资源化的示范工程(葫芦岛,15000吨/年),直接效益8000万元/年。

(4)钒渣及含铬废水处理。

铬系列产品是重要基础原料,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有钙焙烧工艺每生产1吨铬盐,要产生3吨铬渣,目前全国已累计产生超过600万吨的铬渣,其中近500万吨未得到任何处理;含铬废水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生产废水,年排放量超过100万吨。

过程所在国内率先开发出铬盐清洁生产工艺的同时,针对铬废渣和含铬废水,发明了“化学—生物”耦合解毒新工艺,工艺流程如图4。

与传统铬解毒技术相比,本技术不仅解毒彻底,而且处理成本可降低20%以上。

 

图4铬渣(或含铬废水)资源化治理原则流程

新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通过化学悬浮剂与超声外场的强化作用,大大提高颗粒中六价铬溶出速率,并有效预防铬渣板结;

●将过程所新构建的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群用于含六价铬废水,废渣解毒,大大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果;

●成功将工业有机废水用作硫酸盐还原菌的电子供体,实现以废治废,污染协同治理;

●成功将废水中六价铬制备成高附加值的催化剂,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与高值化。

核心技术已在河南建立示范工程

四、工作基础

过程所在重金属危险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方面形成的科研成果绝大部分已经实现产业化,建立示范工程,部分成果还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国家奖:

1.胺类溶剂化萃取及其与中性萃取剂协同溶剂化萃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1987

2.氨浸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液中回收金属。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1999

3.氨浸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液中回收金属。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1998

4.铬盐清洁生产工艺与集成技术。

国家发明奖二等,2005

5.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的新工艺。

国家发明奖三等,1980

6.伯胺萃取提钒及钒镉分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1980

◆相关项目:

1.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与集成,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负责,2007-2009

2.工业钒铬废渣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863,负责,2006-2008

3.电催化-生物耦合技术处理持久性有机废水,863,负责,2004-2005

4.多元复杂矿,冶金炉渣清洁分离技术与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2003-2006

5.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硫化矿生物预氧化体系负责界面作用,973,负责,2005-2009

6.燃气生物脱硫,脱硝基础研究,973,负责,2006-2010

7.钒浸取液铬-钒-磷相分离示范工程,葫芦岛辉宏有色金属有限公司,15000吨渣/年,负责,2006-2008

8.生物法资源化处理废水中六价铬示范工程,义马振兴集团,50吨/天,负责,2006

9.铬盐清洁生产示范工程(1万吨/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河南义马中洁铬盐有限公司,负责,2005-2007

10.微生物原位浸取发处理镍尾矿示范工程(5000吨/年),金川公司,负责,2004-2005

◆相关论文与专利:

1.一种化学溶涨强化机械破碎线路板的方法.中国专利,200710122004.7

2.一种废弃酚醛电路板上金属铜箔的剥离方法.中国专利,200710119947.4

3.一种废弃环氧电路板上金属铜箔的剥离方法.中国专利,200710119948.9

4.一种采用化学-生物耦合还原铬渣中六价铬的处理方法。

中国专利,200510115734.5

5.利用微生物制备高比表面积铬催化剂的方法。

中国专利,200410070142.1

6.一种采用水热还原铬酸盐制备氧化铬粉体的方法,中国专利,200610000192.1

7.一种从含钒铬溶液中分离回收钒和铬的方法。

中国专利,200610089232.4

8.含铬工业废渣处理工艺研究.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9.水热还原法制备超细氧化铬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2006年

10.铬渣生物解毒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2005年

11.伯胺萃取Cr(VI)的光谱学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inpress

12.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