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1621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docx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2020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说明:

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敕造(chì)北宸(chén)嗔怒(zhēn)

B.怄气(òu)啰唣(zào)偏裨(pí)

C.掎角(jǐ)垓心(gāi)庠学(xiáng)

D.莲萼(è)倏然(shū)赏赉(l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流恋忘返余音绕梁语无伦次

B.蒙昧无知漠不关心剑拔弩张

C.挺而走险如火如荼按途索骥

D.再接再厉浮想连翩庸人自忧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杨志嗔道:

“你两个好不晓事!

这干系(责任)须是俺的!

B.众军汉道:

“这般天气热,兀的(怎么)不晒杀人!

C.邢氏笑回道: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D.黛玉道:

“只上了一年学,些须(刚刚)认得几个字。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其中《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左传》是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

B.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是边塞派;孟郊、贾岛则以苦吟而著称。

C.元代是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著名的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明的《琵琶记》等。

D.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发展到高峰,著名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水浒传》和《红楼梦》等。

5.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末?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A.一、二句既有时间流逝之意也有空间跨度的暗示,另外还写出了事件:

家信问归期。

B.三、四、五句虽未回答“归期”,但融情于景,写北雁哀啼、诗人痛饮,秋雨滴打芭蕉惊醒梦中人,旨在表达自己飘泊的愁苦。

C.全曲有浓墨重彩的大景:

红叶天、黄花地。

也有隐色小景:

雨中芭蕉、梦里秋夜。

后者才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投影、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写照。

D.全曲紧扣“秋怀”,把握题意,句句围绕秋的特征,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待诏,官名)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

“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

”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曰,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

“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糈xǔ,粮食)?

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指,代手)而后可?

”人曰:

“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

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数奇jī,命运不好),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着笔淡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惟红不易着着:

着色。

B.直倍常工直:

挺直。

C.于市见熔金者熔:

熔化。

D.其真亦罕遇云真:

指真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喜绘事绘事:

指作画。

B.画人红袍垂钓水次水次:

水边。

C.怃然自失怃然:

形容失意

D.而命题不朽命意:

指确定绘画主题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其画疏而能密

安知工苦其画人尤佳

A.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安”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安”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句间语意关系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进入京,众工妒之。

②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③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④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

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在京城,生活贫困。

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

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地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只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

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的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

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招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

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

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好者之一。

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

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她明显地有曹霑的才情。

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著的人。

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人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

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是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么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

“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

”《西厢记》上又说:

“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

”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选自贾平凹《读张爱玲》)

11.下列对张爱玲散文的评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爱玲的散文思想独特,文体不纯,语言风趣刻薄。

B.张爱玲的散文和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一样,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C.张爱玲的散文,其“短处”在于没有曹霑的势,没有沈从文的浑淳。

D.张爱玲的散文,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够琢磨出其思维规律。

12.对文中画线的比喻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台上的旦角”指的是多而琐细的女人的散文。

B.“油头粉面”指的是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这类传统的重修饰的散文。

C.“崔莺莺”指的是才气如云的张爱玲的散文。

D.“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指的是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文艺批评。

13.对文章结尾引用《西厢记》的“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不再感到形秽和丧气,而是要把张爱玲的书收藏了长读。

B.张爱玲的性情和素质,离我们很远,读她的作品容易乱心上瘾,就如同得了相思病一样。

C.表明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相思一样,起初不懂,随后了解,继而迷恋。

D.读张爱玲的作品像醒来回忆梦,模模糊糊、恍恍惚惚,如同相思而不得的迷茫。

1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A.张爱玲的散文,性急的人看不得;读她的作品,感觉如同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看风景。

B.张爱玲尽管是天才作家,才情可敌曹雪芹,但浑淳不及沈从文,因而引起别人的非议与抨击。

C.一些大作家的作品读多了也能模仿,因为可以探出规律;张爱玲的作品则不能模仿,因为她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很远。

D.“读张爱玲”这个题目含有两重意思,即指读张爱玲的作品,又指读出了张爱玲的个性与才华。

第Ⅱ卷(共78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

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

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大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

咦?

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

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

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

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

”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

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3期)

15.第一段中写到“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从全文来看,父亲是不是真的“睡着了”?

(1分)为什么?

(4分)

16.文中有一个段落对父亲进行了详细的肖像描写,请问: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7.文中有一个段落是关于柱子家乡的环境描写,请问:

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8.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说出柱子流泪的原因。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9.柱子为什么在“天亮的时候”,“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4分)

五、(8分)

20.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找出4处语病,并加以修改。

(4分)

《中学生实用学习手册》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全国学法研究会会长、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最新研究。

作者结合20多年左右的教学改革实践,潜心研究当今600余种学习方法,历经10年的心血写成。

语言科学实用,内容生动易懂。

可以堪称最佳学习方法。

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认为:

《中学生实用学习手册》不仅是中学教师必备的参考书,也是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金钥匙。

1

2

3

4

21.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4分)

一句温情的话,足以暖和一个漫长的冬季;一缕深情的目光,;一个热情的微笑,。

六、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充满了矛盾。

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

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

我们的借口是:

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

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要求:

1、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