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1298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最新教案附备课资料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

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

“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

四、参考资料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有条件可参阅叶至善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

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

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

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

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乞巧节:

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

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

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

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

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

民间《乞巧歌》曰: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

”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

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

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关于奔月成仙《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

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

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

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

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

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

非常美丽,温柔贤慧。

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

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

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取了个好媳妇。

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

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

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

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

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

其中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奸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

天近傍晚,蓬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

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

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

他心似刀搅,拼命朝月亮追去。

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

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

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

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

因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再说嫦娥飞入月宫之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

这时,天清气爽,下界景象现在眼前,她默默遥望,寄托思情。

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月亮格外明,格外圆。

附送: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棵银杏树

》最新3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练习用“虽然……却……”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

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文章《三棵银杏树》。

板书课题:

三棵银杏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确认字义。

3.让学生用填表法辅助自学。

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正音。

“赛”、“虽”是平舌音。

“煮”和“炒”是翘舌音。

“剥”和“曲”是多音字。

3.可采用让学生判断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4.分析字形结构。

(1)投影出示生字。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例:

“肩”为半包围结构;“赛”为上中下结构。

也可以采用填表练习的方式作巩固训练。

例: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让学生质疑:

课文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2.教师释疑。

3.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古怪——“怪”在字典中是奇异,不平常的意思。

古怪一词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很奇怪或生疏、罕见的意思。

常用来形容脾气、样子。

文中说银杏树的支干有几支弯曲的程度与一般支干不太相同,写出了树枝的绚丽多姿、与众不同。

赤裸裸——“赤”和“裸”都有露出、光着的意思。

赤裸裸指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常用来比喻毫不遮掩。

课文中出现的“赤裸”和“赤裸裸”两个词都是形容银杏树的树叶落尽,树枝光秃秃的样子。

(五)造句练习。

1.理解词语。

偶尔——有时候,在文中的意思是老鹰有时候停在支干上。

2.指读原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偶尔”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3.弄清句式:

在什么地方(时候)谁(什么)偶尔做什么(怎么样)。

4.教师举例示范造句。

5.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6.练习用“虽然……却……”造句

(1)指读原句,弄清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

“白果是银杏树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碧玉般的一颗仁儿,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我们都喜欢吃。

句中“不甜”与“清香”、“喜欢吃”意思相悖,出现了转折。

经过分析让学生弄清“虽然……却……”这组关联词语表示转折的关系。

(2)教师造句引路。

(3)学生口头练造句。

(六)作业。

1.写生字、词,书面完成造句练习。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银杏树,了解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二)进行读懂句子、注意句间联系的训练。

(三)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句间联系,通过想象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各自然段开头的第1句话。

2.指名读各自然段的第1句话,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银杏树的?

3.指名回答。

(1)地点:

屋后的空地上。

(2)树龄:

多大年纪、没人知道。

(3)支干。

(4)春天银杏树的绿阴给我们带来乐趣,为人们提供方便。

(5)银杏树的花。

(6)银杏树的果。

(7)银杏树的叶。

4.谈话引导。

同学们初读课文,了解到银杏树的基本情况,知道了银杏树的位置是长在屋后的空地上,知道了它四季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那么这三棵银杏树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么美好、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三棵银杏树长在哪里?

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4)引导学生理解“十丈见方”的意思。

教师应告诉学生1丈等于10尺,10丈就是100尺,“十丈见方”是个大体估计的说法,即面积的大小长和宽大致各有10丈左右。

(5)教师出示屋后空地的简图,让学生标画出三棵银杏树的位置。

(6)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标画出三棵银杏树的位置。

(7)让学生说说靠右边的一棵有什么特点?

其他两棵树什么样?

(8)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想一想这一段讲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

(古老、生长缓慢)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重点句展开讨论。

(4)出示句子,比较句意。

“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30年的岁月,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5)指名读句子,思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

“似乎”是什么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似乎”一词?

经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从句子中明确两点:

第一,银杏树是棵古树,因为“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

”可见树龄很大。

联系上文“有多大年纪,没有人知道”,都足以说明银杏树是棵古树。

第二,银杏树生长缓慢,父亲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可见银杏树生长十分缓慢,但它到底长没长呢?

“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

从“似乎”一词可以知道银杏树在生长,但长得十分缓慢,它的变化人们几乎觉察不出来,同时也再次告诉我们树的古老。

(6)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三)作业。

1.熟读第3~7自然段。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银杏树在四季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五位同学按顺序分别读3~7自然段。

2.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

(2)银杏树的主干、支干、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3)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

让学生根据提示边听朗读边思考,在文中将答案标画出来。

(二)讲练结合,体会情感。

1.指名按思考题的顺序回答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2.串联内容,理清条理。

依照思考题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例:

(1)出示表格的框架。

(2)学生边回答问题,教师边选择要点填写。

(注意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填写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区别。

3.指读第3自然段,思考冬天银杏树的主干和支干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有几支却弯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讨论什么是“古怪”?

“像画上画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中不要让学生只浅显地认为“古怪”就是指银杏树的支干样子奇特和平常的支干不一样,而是要联系后半句“像画上画的”来体会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名读4~7自然段。

5.讨论银杏树的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6.学生边回答问题,教师边在表格中指示重点句。

7.出示句子:

父亲笑着说:

“不开花哪儿来的果?

等到明年春天留心看吧。

(1)讨论:

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话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银杏树也是先开花后结果。

二是让“我”自己去留心观察。

父亲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是以疑问的语气肯定了银杏树开花,而且指出了开花的时间,提醒“我”要注意观察。

(2)让学生反复读“不开花哪儿来的果?

”这句话,体会反问句在语气上的强调作用。

(3)让学生将“不开花哪儿来的果?

”这个反问句变换成陈述句说一说,加深理解。

8.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

(1)指读第4自然段。

(2)指名回答问题:

绿阴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并且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休息乘凉的地方。

(3)读句子体会情感。

“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该怎么读?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们看到银杏树发芽长叶时的兴奋欢快的心情。

朗读时应充满激情。

(4)让学生试读,指名读,集体朗读。

(5)“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银杏花为人们带来的恬静安闲的情景,令人陶醉,应注意读出意境。

(6)指名读,巩固练习。

(7)银杏果给人们带来哪些欢乐?

应怎样读第6自然段?

在这段中作者对吃热白果的描写很具体,从想起“叫卖声”、“炒熟”、“剥壳”这一系列的描述,可以体会到吃热白果的印象十分深刻,而且“说起银杏果”就“不由得想起”叫卖声,更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时的回忆,朗读中应读出情趣,读出作者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9.秋天和冬天的银杏树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呢?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经过讨论,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这段描写中是从两个方面赞美银杏树的美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一是动态美。

秋风中折扇形黄叶随风飘落,这在孩子们眼中是黄蝴蝶翩翩起舞,所以孩子们“拍手”叫喊,这是儿童情趣的自然流露。

二是静态美。

黄叶落尽,冬季到来,赤裸裸的老树,“弯曲得很古怪的支干”,这本是悲凉、冷清的场面,而在作者眼中却另有一番光景,一动不动的老鹰停立枝头,“衬着蓝天,像一幅古画。

”这种宁静的美,使人感到幽雅,古朴,引入深思、暇想。

(3)应该怎样朗读?

“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是孩子们在欢呼,应该读得很热烈。

最后一句中“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蓝天,像一幅古画。

”应读得深沉、充满遐想、回味。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并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10年小学教师。

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

“五四”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用白话写小说。

1923年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任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写作并从事编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叶圣陶不仅是“五四”以来卓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

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

银杏树 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

银杏俗称白果树。

种子成熟时,外面包着橙黄色肉质的种皮,看来像杏子,可是种子内壳都是白色的,故名银杏。

银杏还有个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孙子辈树才结实。

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

采下的树叶,如果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

春天,银杏花开,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