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2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docx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政策选择

陈璐中国银监会研究局

内容提要: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既具有内生性,也与现行资本、拨备、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和会计政策有关。

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和建立适当的逆周期调整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列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的方法主要有建立资本缓冲、实行前瞻性的拨备制度、改进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修订新资本协议等,有关监管当局已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然而,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性很难消除,确定合理的资本缓冲技术上非常困难,动态拨备机制的建立尚存争议,当前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改变也并不能改变经济的实质。

因此,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仍然是永恒的主题,各种工具的设计还应抓紧研究,监管者应开发和综合运用其它更多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并提高对经济变化和风险变化的敏感度。

关键词:

逆周期;资本;拨备;公允价值

 

一、引言:

逆周期与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是跨行业维度(cross-sectionaldimension),关注的是在某一给定时点上,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持有共同的风险暴露,单个或一组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分布,主要的监管工具包括适度扩大监管范围、对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实施更审慎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与控制等;二是时间维度(timedimension),关注的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层面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而被放大,使用的主要是资本、拨备和杠杆率等政策工具。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突出说明了既有的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和建立适当的逆周期调整机制,也被一致认为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列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银行业行为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的信贷行为具有萧条时收缩,繁荣时扩张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的特征。

这种顺周期性不仅加剧了经济的波动,而且也造成了银行的一些错误决策。

一是景气时期银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往往过于乐观,导致信贷政策放宽,于是许多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并在到期后出现违约,称为第一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1LendingPolicyErrors);二是衰退时期银行不良资产趋于增加,信贷政策趋于保守,使得许多正净现值的项目被拒贷,犯了第二类错误信贷政策(Type2LendingPolicyErrors)。

对银行业顺周期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银行业在没有监管的作用下本身的经营行为具有顺周期特性,其主要观点通常被称为“金融加速器”(FinancialAccelerator)理论;另一方面,银行业的顺周期性也与现行的监管和会计政策有关。

实际上,银行业顺周期现象很难单独分析,因为涉及的顺周期性的因素很多,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政策规定的作用与银行业内生的顺周期行为常常交错影响。

(一)银行业行为顺周期性的内生性原因

1.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经济出现疲软时更多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信贷规模,使得那些无风险或低风险、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规模,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

2.市场竞争和信贷调查成本

银行必须对潜在贷款人进行调查,在调查成本与放贷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上述银行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观察已做调查银行的信贷行为来调整自己的信贷标准,从而做出信贷投放的决策。

如果出现信贷紧缩,所有银行都会加强对潜在贷款人的考察,提高放贷标准。

正是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银行在信贷标准上的变化导致了信贷可得性的变化。

3.信贷活动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ur)

银行家和普通投资者一样也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下行拐点时,由于他们的认知偏差,信贷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群体性拒贷两次“羊群行为”,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并形成信贷周期,信贷周期反过来又强化了实体经济的波动(Rajan,1994)。

4.企业违约率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银行贷款决策通常基于借款人净值和可观察的现金流,使得贷款供给和定价容易受到借款人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负面冲击的影响。

而企业违约不仅与自身资本结构有关,而且与企业运营的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在经济陷入危机时期,从商业利益角度,放贷更加谨慎是正常的,银行惜贷不仅仅是因为资本不足,更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风险增大。

欧美银行以前在经济上行时期过度放贷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确实存在赢利机会,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结果。

5.抵押品价值与经济周期相关

担保品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本身就是顺周期变化的。

经济扩张时期资产价格上涨推动抵押品价值上升,提高了借款人举债能力,推动信贷扩张;反之,衰退时期,抵押品价格下跌导致信贷更大幅度收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权重和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都与担保品价值密切相关,其任何变化都会同时使资本水平和贷款损失拨备按同一方向发生变动。

(二)监管和会计政策所引致的顺周期性

1.资本比率要求

本意让银行审慎经营的最低资本比例要求,实际上加剧了贷款的顺周期倾向,这是监管者所始料不及的。

在经济复苏阶段,由于借款人经营状况良好,对银行资本净额要求下降,可以支持银行更大幅度的信贷扩张,推动经济高涨。

衰退时期,由于借款人经营状况恶化,资本净额要求提高。

银行为了满足资本金要求,通常有三种途径:

增加资本;减少信贷供给,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改善资产结构,增加较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比例。

由于衰退时期筹资困难和成本太高,银行不得不压缩信贷规模,如果大多数银行都如此,会导致整体信贷供给减少。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反映了银行在资本充足性方面存在的这种脆弱性:

最低资本及其质量要求不仅未能在危机中提供足够的资本缓冲,资本的顺周期性还加速了金融动荡。

2.拨备计提政策

监管政策中,贷款损失准备主要是根据贷款分类的结果和对贷款损失概率的历史统计确定的,而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本身也是顺周期性的。

经济高涨时期,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较低,会相应减少拨备,表现出更高的利润,提高放贷积极性;而在经济萧条时期,贷款质量下降,银行需要计提更多拨备,放贷能力降低。

新会计准则后顾式的(Backward—looking)的计提方法进一步加剧了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

新会计准则与监管制度中拨备要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监管制度强调审慎和前瞻地抵补风险,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而会计原则强调一致性和中立性,要求银行必须以业已发生的损失(incurredloss)为计提基础。

为满足这个标准,银行不得不证明为什么损失是可能的、损失估计是合理的。

经济繁荣时期损失率很低,银行由于不能够提供合理的、可接受的证据,往往保持较低的损失准备水平;在衰退期,由于各种贷款损失证据和数据明朗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力度明显加大。

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已发现,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在次贷危机前的2006年所提准备大大减少,而随着2007年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银行所提准备又急剧增加,呈现较强的顺周期效应。

3.公允价值会计准则(FVA)中的盯市、盯模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IFRS,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公认会计准则(GAAP,由美国的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证监会共同制定)都提供了分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层次1是指在活跃市场有可观察的价格,因而采用市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价值计量,也称盯市原则(MarktoMarket);层次2是指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模型来估值,但需要输入可观察的参数,称为盯模原则(MarktoModel);层次3指参照盯住模型的方法,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进行估值。

当金融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时,采用公允价值盯市原则计量能够较为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不会引起资产及收益等账面价值的大幅波动。

然而,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况下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却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

泡沫时期,随着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金融机构不仅能将金融资产以远高于其成本的价值入账,而且能在获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推高杠杆比率并催生泡沫。

相反,危机情况下,伴随着市场信心的丧失,公允价值会计会触发亏损、撇账、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的接踵而来。

模型驱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

正常情况下,这些风险管理模型可能会驱使各个金融机构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投资行为,但在极端情况下,假如一项资产的波动性急剧上升,那么这些风险管理模型就会告诉所有的公司应该将其出售。

当所有的公司都努力售出的时候,市场中的流动性就会丧失殆尽。

此次危机中,各金融机构因为持有大量抵押类证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了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意义上的损失,但却要不停地减记资产。

正是这种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4.新资本协议的潜在顺周期性

一是PD的顺周期性波动。

时点评级法(Point-In-Timeapproach,PIT)主要根据与债务人有关的当前信息,得到PD并进行评级。

跨周期评级法(ThroughTheCycle,TTC)主要使用与债务人有关的长期信息估计整个周期内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由于时点评级模型估计的PD的变化幅度超过跨周期评级模型估计的PD,相应地据此得到的监管资本要求波动性也更强。

如果由商业银行自主选择评级模型,商业银行通常倾向于选择时点评级模型而不使用跨周期评级模型,因为后者可能影响当期利润水平。

二是LGD的顺周期性波动。

主要原因是抵押品价值随着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波动。

系统性风险加大、债务人违约后会放松对抵押品的维护和控制、对违约债务的紧急处置等因素都导致抵押品价值在危机时期会下跌,各种风险水平下的LGD都大幅度上升。

三是PD和LGD相关性的顺周期波动。

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践以及大量实证分析都表明,违约风险的驱动因素,如宏观经济周期和公司财务结构,同时也是信用损失的解释变量,PD和LGD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衰退时期尤其如此,债务人PD上升,同时抵押品价格也下降,LGD上升。

四是EAD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衰退时期,随着信贷紧缩,对贷款依赖性强(credit-constrained)的债务人流动性更加紧张,贷款承诺提取的可能性以及比例上升,引起EAD增加。

反之亦反是。

五是风险权重的顺周期性。

新资本协议框架下,资本充足率计算中的风险权重来自内部模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经济高速增长时,风险权重通常较低,资本充足率因而较高;而在经济衰退时,风险权重通常较高,资本充足率则较低。

三、国际上关于顺周期问题的缓释方法

(一)建立资本缓冲

2009年3月英国金融服务局发布了由其主席特纳勋爵领衔起草的名为《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监管回应》(TheTurnerReview:

Aregulatoryresponsetotheglobalbankingcrisis)的评估报告(为广泛地称为《特纳报告》),提出应在资本、会计、流动性监管方面做根本性改变,加入逆周期要素,在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应避免顺周期性,具体包括:

(1)在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细节化的框架内,降低时点计量方法的顺周期性。

(2)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

FSA要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超额资本(buffercapital),以备经济衰退时期之需,平滑资本充足率的波动。

设计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时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缓冲的水平,二是如何对缓冲进行列示。

关于缓冲水平,《特纳报告》提出两种方案:

一种是由监管当局根据其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自由裁量,具体可以通过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实现;另一种则是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公式中包括一些预设的变量。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FSA倾向于以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