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之评课.docx
《高效课堂之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之评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之评课
高效评课
本章主要阐述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评价问题。
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
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
说服是一种技巧,说服是一种智慧。
善于说服别人,首先应善于说服自己。
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
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
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
评课的原则、要领、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评课的规律和技术。
本章来讨论这一问题。
第一节 评课的概念及评课的意义
一、什么是评课
评课,顾名思义就是对所观察的课进行评价和讨论,实质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着教师身边发生的具体而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
评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
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有专家认为,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课下评课是在“锤”,只有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评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课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者将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对被听的课进行判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每个评课者又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判。
这些判断、评价都将受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所处环境的制约。
因此,对同一堂课,同一种教学行为,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参与评课的教师应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的判断与其他人的判断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
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是:
“以学论教”。
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学”是指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学生是否达到学会和会学的教学效果。
“论教”主要是从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的四大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
“以学论教”评价模式的要素:
1.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2.评价与有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过程;
3.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评价的对象是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习过程,其根本特征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下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评课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
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以便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听课者进行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建设轻负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化课程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它能实现“三个有利于”、发挥“六种功能”:
(一)评课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
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理念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评好课的前提。
在评课中评课者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用超前的课改意识去分析、透视每一节课,才能对课的优劣作出客观、正确、科学的判断,才能给授课者以正确的指导,从而促进授课者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学规律。
所以,评课者要评好课,首先必须研究教育思想。
二是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经常观察到,同样的学科,同样一节课或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的教学风格则迥然不同:
有的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大刀阔斧,紧紧抓住重难点不放,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有的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思维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进去;有的运用直观、形象、幽默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愉快……这就要求评课者要善于去发现和总结授课者的教学经验,并予以鼓励,使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是有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学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评课可以把教研教改、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管理者和教师,以便进一步调节、改进、创新课堂教学,促进高效课堂建设早日成功。
(二)评课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一是互惠功能。
评课是听课者与被听者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研讨的交流过程。
二是管理功能。
教学管理和教研教辅人员通过参与听课评课,可以从中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教学和教改科研的主动权。
三是诊断功能。
通过评课(特别是教研教辅人员评课),可以帮助执教者及时诊断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四是激励功能。
通过评课,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课堂教学的成功之点,激发起教学和教研的信心。
五是导向功能。
在评课中可以形成有关“好课”的共识和标准,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和教研。
六是科研功能。
评课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和策略方法的研究过程。
因为评课中既要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先进的教改信息,又要把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概括、形成理论,因此它具有很实在的科研功能。
总之,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发现不足,推介经验;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实践理论,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三、评课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评课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评课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如下。
(一)评课操作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重听轻评。
听而不闻多,评的少。
如有些领导课听了不少,但是没有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议,自己也没有及是同教师交换意见。
如果有些该评的课而不评,一方面执教者心里没底;另一方面评课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敷衍了事。
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讲赞歌,不讲缺点。
评议会上,经常是发言只有三五人,评议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
3.平淡肤浅。
听了一节课后,看不出什么问题,笔记上没写出什么,只是笼统地认为“这节课教得不错”,或者说“这堂课教得很差”。
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教态,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
4.面面俱到。
对一节课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而需要有所侧重。
即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以及学科特点突出重点。
但实践中有些评课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谈,难以突破重点。
5.参评面窄。
组织者指名道姓发言,而点的多是正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个别骨干教师。
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清,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6.以偏概全。
评课时只评教师的一两节课,不评教师系列课,这如管中窥豹,是很难做出全面评价的。
常见的做法是,第一节听语文,第二节听数学,第三节听外语。
这种走马观花的做法,无论是多么有经验的专家,也难以提出中肯意见。
7.评“新”弃“旧”。
眼下冠以“新方法”“新结构”“新课型”的课多起来了,对人们的确有些吸引力。
而对传统的东西,似乎就是“落后”“过时”的同义语。
于是,凡是有“新”东西的地方就门庭若市,评课时认认真真,而对传统的东西不屑一顾。
显然这也是不妥当的。
(二)评课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教学反思和评价,制订科学的评课标准,开展有效的评课活动对于教学起着重要的督促、激励、反馈、完善和推广的作用。
目前在评课观念上存在着种种错误倾向:
1. 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
在评课过程中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甚至有人以提问的人次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活动的重要尺度。
因而讲课人想方设法、刻意追求提问的人次,全然不顾提问的恰当时机、适时内容,而将提问流于形式。
甚至有的教者挖空心思,频繁提问,“无问处也生问”,牵强附会,根本不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在“愤”“悱”之际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觉悟,一旦目的达到,即可“止问”。
所以提问要注意“适度”,不可盲目、过度、随意,要明确提问仅是顺利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评课应重视提问时机是否“适宜”,问题是否“得当”,数量是否“适度”。
2.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
有的评课认为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能表明本节课的成功,学生学得越好。
提问对象避差(生)就优(生)。
其实不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应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情境存在的一种矛盾,是提供的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并且同学们并无立刻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但经过思考、教师的引导,能够找到解决的有效工具、途径,并能从中有较大收获和成就感。
这此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思考的价值,不是全体同学都会回答或回答完全正确的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借以对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并通过点拨,使其逐渐顿悟、掌握。
因此在评课时应注重评议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含金量”及给学生带来的适宜的“困惑度”和“思考力”。
3.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有的评课人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时间越少,学生自学时间越长,其评价效果越好,甚至有的还为此做出了硬性规定: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多少分钟,等等。
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取消了。
我们所说的“精讲”,不是时间意义上的“量”的含义,而是深层次的“质”的含义,是指该由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由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的教师绝不参与,但那些学生不能理解的、有一定难度和误区的问题教师还应该讲解,那些重点问题还应该强调、说明甚至花费较长时间,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了或明确了为止。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时刻意识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
所以在评课时,不应一味地追求教师讲的时间长短,话语多少,而要看其讲解的“量”和“质”“度”的关系。
4.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
有的评课人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
选择何种媒体、手段、形式应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实际、教师素质而定,不可盲目攀比,“一刀切”。
其实,无论将来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师体态、黑板、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都不会被抛弃。
我们不反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主张评课时应把其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一种形式而已,应重视衡量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
(三)评课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评课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操作上、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以外,还有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这些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主根表现在以下方面:
1.趋中心理误区。
所谓趋中心理就是评课者对执教者既不愿给优者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太低的评价有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求得心理平衡。
这种心理误区的产生可能是由这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中庸思想、平均主义;老好人,不想得罪人;嫉妒,怕别人超出自己,有意识压制别人;评课水平差,看不出问题,采取不说好,不说坏的模糊策略。
2.从众心理误区。
从众是指个体因素来自于群体或个人的某种压力而引起自己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的产生可能由两个因素,一是在评课中,多数人对课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意见,而某个人虽有个人不同看法,但“随了大流”。
二是在评课中由于某些专家或领导的专断,迫使某评课者“服从”了别人的意见。
3.求全心理误区。
求全责备是评课中又一心理误区。
有些评课者在评课前往往带头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模式来评课。
自觉不自觉地提出了期待要求。
显而易见,这种“高标准”“严要求”自然而然会降低对课堂的评价。
4.成见心理误区。
成见心理就是评课者带头先前对执教者的某些看法和印象来评课。
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现象。
也就是说听课者过去由于曾听过执教者的课,或者从哪个方面了解到执教者过去的有关情况,形成了一定的印象。
因而总是带着这种旧框子(成见)来看当前的课,评价教师,显然这是不能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水平的。
(四)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认识不足,评课不到位。
有的评课者不明确评课的目的和意义,评课又怕得罪人,怕影响讲课教师晋级评优,所以评议时只讲优点不讲缺点。
也有的问题来自讲课教师身上,他们认为给自己的课提不足,是掉自己的价,是鸡蛋里挑骨头,一旦别人提出不同意见就顶牛。
长此以往,听他课的教师就不给他提意见了。
2.评课方法不当,效率低。
评课是一门科学和艺术,有规律可循。
如果不讲方法盲目地评课,自然效果就不好。
如评课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就抓不住重点,当然也就增加了评课的难度。
3.缺乏严密组织,随心所欲。
评课效果不好,还与评课没有组织好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听课评课,组织人员事前没有具体要求和管理,评课也是盲目、随意、松松垮垮的。
还有的评课者,在听课时随心所欲不够专心,评课时自然也就评不出东西来,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4.缺少素养,认识不到位。
出现上述评课问题还与评课者的理论素养低,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不能做出居高临下的分析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评课的有效途径
评好课,会评课,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如何评好一节课?
一、评课的原则
评课者评课时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坦率诚恳的热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评者,用学习的心态看待自己,要允许并坦诚面对不同的声音。
评课者在评课中要能真正做到这些,一般要把握好以下十条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而是为了发展,因此评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操作层面,更要从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理念等潜隐层面去发现、点拨和引领。
要有意识地弘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要鼓励教学创新、提倡教学个性,引领教师朝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方向去发展。
2.激励性原则。
没有教学自信的教学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评课者在评课过程中,不仅要时刻维护教师的教学自信,还要通过评课来帮助教师寻找自信、培养自信、强化自信。
这就要求评课时要尽量做到“优点谈足,缺点抓准”,要评出特色、点出创新;对于某些优点很少的课,不妨将优点拆大为小分开评、缺点归类分开抓主要的说。
3.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为了使缺憾更少,课堂更完美,评课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对于优点,不言过其实,对于缺点不遮遮掩掩,做老好人。
只有这样,才便于授课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课堂,才便于为授课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更准确无误的信息,才便于授课教师今后对课堂效果的准确定位。
4.差异性原则。
除竞赛课之外,要考虑教师的阅历、教学经验、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不能整齐划一、求全责备;要充分尊重教学的独特性,倡导教学的创造性,发扬教学的艺术性,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5.客观性原则。
评课既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不能走向极端。
还要讲究效果,不要空话、大话、好话连篇,面面俱到,不深入实际。
要抓住关键和要害,突出重点,提倡“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评价。
6.“心理零距离”原则。
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用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去评课。
让别人特别是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准的提高。
7.坦率诚恳原则。
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真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因此评课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教,要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要努力实现与所有参与者和谐沟通。
8.重点突出原则。
一节优秀的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同样评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型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
不能要求过多过细而抑制了教师对教学个性的追求和教学创造力的发挥。
9.换位思考原则。
对授课教师的不足,换位思考自己能否避免;给授课教师提出的意见,换位思考自己能否做到。
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评课既有人情味,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0.互利共赢原则。
评课是一个多方受益、互利共赢的活动,除被评者和旁听(观摩)者之外,评课者也要以学习的心态去参与,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通过评课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科学术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评课的途径
(一)明确评课目标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知识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
在这里,我们把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不去简单地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一味追求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这样做,并不是否认教师的讲解或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讲解也罢,多媒体课件或教学仪器设备也罢,都仅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形成条件,而能否实现有效学习,关键是我们要明确有效学习的评价目标。
一般来说,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有效学习形成的条件和标准有以下五项,即学习内容要适切,学习环境应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与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我们评课的目标也应从这五个方面来考查。
1.学习内容要适切,是指教师组织学习者学习的内容应该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点,切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2.学习环境应宽松,是指教师要努力使学校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
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宗旨的课堂里,教师需要营造的是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抑制学生的个别需求与随机活动,尽力把他们的注意力与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要求上去,要通过种种奖惩手段来维持纪律。
在以学习者的知识的主动建构与情意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
3.学习形式应多样,是指教师要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种种技术、组织手段,让学习者有可能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4.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主要是指教师应该针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有序而灵活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
5.学习评价的包容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
强调发展性评价原则,强调评价的包容性,是为了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让他们有可能在宽松和谐、较少压力的条件下展开教学。
正如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教学形式的多样与教学环境的宽松、教学组织过程的科学一样,都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形成条件,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做到了以上要求,学生就有可能实现有效学习,课堂教学就有希望成为好课;违背上述要求,就无法实现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不能成为一节好课。
当然,一节好课、一次成功的教学,不一定会在所有五个方面都同等程度符合上述要求;比较符合上述要求的课堂,也不一定会对班级内的每位学习者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同样的价值。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包含多种随机变化,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经验、依靠感悟与直觉的工作,只有深入实际,反复尝试,才会作出比较切合实标的判断,在这里,多一点细心与耐心,是有好处的。
二、评课的内容
评课既有研讨式评课、诊断式评课,也有鉴定或评判式评课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听课的目的或听课的对象不同合理把握评课内容,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谈,结果什么都没谈,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与效果。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
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
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
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
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
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
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
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
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
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
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