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docx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
————————————————————————————————作者:
————————————————————————————————日期: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言文学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
姜祝青陈晓明罗思明
摘 要:
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
研究发现:
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关键词:
轻动词句法动宾复合词合并词汇化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动宾复合词+宾语”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如:
投资教育),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丁喜霞、原雪梅,1998;王永娜,2013)。
本文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挖掘“动宾复合词+宾语”的深层结构,探索其生成表层结构的原因和过程,并作出语义和句法层面的解释。
二、相关研究述评
从邢公畹(1997)开始,学者们对该结构展开了广泛讨论。
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宾语”结构的来源,杨伯峻(1982)、刁晏斌(1998)认为该结构在古汉语中就已存在,并有一定的使用频率,是古为今用的结果。
陈垂民(1995)、张博(1999)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的结果。
董秀芳(2002:
181~196)认为,该结构语义上的特点是:
动素具有较弱的动词性,宾素具有非具体性,动素和宾素之间具有低影响度的特点。
张云秋(2004:
182~183)认为,经济原则正是“择优”这种认知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动宾组合中外围成分的宾语化等都体现了“择优倾向”。
关于“S+VN+O”的成句条件,高更生(1998)认为不能扩展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有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个别的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无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只有少数能带宾语。
刘正光、刘润清(2005)认为“非范畴化”导致“VN”能带宾语。
以上成果虽涉及“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四方面:
历史渊源:
古为今用;动宾复合词的语义特点;“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产生的认知原因;“动宾复合词+宾语”的结构制约。
但未从语义和句法层面对其形成进行研究。
本文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从“CAUSE”和“DO”角度,通过核心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合并发生词汇化①,产生“V大”,并对现代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与语义层面的分析。
三、基于轻动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引发句法移位是轻动词句法的一大特征,其最根本的条件是移位的动词必须是被轻动词C-控制的成分,“v”是轻动词,“v”下面的“V”是被它C-控制的下属动词。
当“v”是空动词或轻动词语素的时候,“V”上移到“v”与之合并(冯胜利,2005)。
如:
(一)基于轻动词“CAUSE”的句法语义研究
(1)a.张三投资教育。
b.青少年立足本土①,放眼世界。
②
(2)a.张三在教育上投资。
=张三于教育投资。
(深层结构D)
→张三使资金投在教育上。
→张三投资于教育。
→张三投资教育。
(表层结构S)
以例
(1)a为例,吕叔湘(2002:
127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投资”的解释是:
①作动词指把资金投入企业,如:
“投资办学”。
②作名词指投入企业的资金;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钱财,如:
“智力投资”。
通过例
(2)的分析流程图,我们发现“张三投资教育”应理解为“张三在教育上投资”→“张三于教育投资”。
如图2所示,短语“于教育投资”投射成一个“VP”(内层“VP”)。
在这个句子中,“VP”的中心词“V”为“投(“V1”)”,标志语(specifier)是“于教育”,补足语(complement)是“资(“NP3”)”。
外层“vP”由轻动词投射而成,内层“VP”由表层结构中的核心动词投射而成的。
在“vP”(外层)结构中,“vP”以抽象动词“v”为核心,标志语(specifier)是“张三”,补足语(complement)是“于教育投资”,这是深层结构。
Larson(1988)研究认为该结构包含“vP”与“VP”两层谓语,下层“VP”是上层“vP”的补语。
下层谓语以“V”为其核心,而上层谓语的核心“v”则是一个不带语音成分的“轻动词”。
该轻动词少了语音成分,不能独立成词,于是“V”移位补入“v”。
Huang(1991、1997)也认为在更高的位置“vP”存在轻动词“v”,并由表示使役的“CAUSE”充当。
它本身带有一个表“使动”的纯动词语义。
纯动词在动词的词汇关系结构所表示的事件结构(eventstructure)里充当事件谓词(eventualitypredicate),由它决定词汇关系结构的事件结构类型,并把这个“CAUSE”称为轻动词。
“CAUSE”是一个没有语音,却带有“使役”语义的轻动词,所以,被“CAUSE”C-控制(C-command)的下属动词“投”必须上移到“CAUSE”的位置才能保证“CAUSE”的存在。
但是,根据温宾利(2002:
122)的观点,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
“投”上移时要满足格检验式,无法单独存在,其补语“资”须同时上移。
首先“资”以“NP3”为起点,发生移位后到“O1”的位置,留下了语迹“ti”。
“VP”的中心词“V”变为了动词短语“投资”(VP=V1+O1),中心词“V”投射成“VP”。
为了保证轻动词“CAUSE”的存在,动词短语“投资”从低位移到较高的位置“v”处,并和含有“CAUSE”意义的轻动词“v”合并(VP+v=V大)发生词汇化,生成一个大动词“V大”。
这个“V大”具有“使役”义,这就是核心动词与轻动词进行语义融合后所获得的附加意义,即“使资金投”。
例
(1)a的意思就变为“张三使资金投在教育上。
”→“张三投资于教育”。
对于介词的省略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温宾利(2002)认为,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
名词要获得格,就要受到核心词管辖。
所以,动词论元结构受语义和句法两方面限制。
因此,动词后面必须加补语以满足格检验式要求。
经移位后形成“投资于教育”不符合格理论要求,因此“于”必须省略。
2.陈垂民(1995)、张博(1999)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于、在”等的结果。
3.用动词加“非常规宾语结构”中介词的省略来解释。
以“切”为例(沈阳,转引自冯胜利2005),其中最不合常规的是表工具和方式的事物成了下属动词的宾语,如例(3)。
(3)a.工具:
你切这把刀。
=你用这把刀切。
b.方式:
你切丝儿。
=你按丝儿切。
“你用这把刀切”中轻动词“v”促发“切”字移位和“v”合并后,产生句子“你切用这把刀”,省略介词“用”以后,形成表层结构“你切这把刀”,如图3。
据以上分析,从“张三投资于教育”到“张三投资教育”的表层结构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而动词短语“投资”,从“投入资金”中的动宾短语词汇化为“V大”,其意思也从“投入资金”变为“使资金投在……上”。
同理,再对例(4)b①②做简要分析:
(4)b.①青少年在本土立足。
=青少年于本土立足。
(D)
→青少年使足立在本土上。
→青少年立足于本土。
→青少年立足本土。
(S)
②青少年向世界放开眼界。
=青少年于世界放眼。
(D)
→青少年使眼界放在世界上。
→青少年放眼于世界。
→青少年放眼世界。
(S)
例(4)b①“立足”本是“站住脚”之意,与轻动词“CAUSE”合并词汇化为“V大”,意思变为“使足立在……上”,引申为“以……立场”,如:
“立足基层”。
例(4)b②“放眼”本为“放开眼界”,与轻动词“CAUSE”合并词汇化为“V大”,意思变为“使眼界放开到……”,如:
“放眼全球”。
(二)基于轻动词“DO”的句法语义研究
(5)a.巴西队问鼎世界杯。
b.各路诸侯逐鹿中原。
c.美国插手此事。
d.李四关心时事。
(6)a.巴西队在世界杯赛上问鼎。
=巴西队于世界杯问鼎。
(D)
→巴西队问鼎于世界杯。
→巴西队问鼎世界杯。
(S)
以例(5)a为例,根据CCL语料库,“问鼎”两字最早出现在《左传》: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指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之意。
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比喻“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吕叔湘,2002:
1322)。
“问鼎”一词多用于“在赛事或权利或利益上获得胜利”,译为:
在……获得胜利。
“巴西队问鼎世界杯”应理解为“巴西队在世界杯赛上问鼎”=“巴西队于世界杯问鼎”,如例(6)。
短语“于世界杯问鼎”投射成一个“VP”。
在这个句子中,“VP”的中心词“V”为“问(V1)”,标志语是“于世界杯”,补足语是“鼎(NP3)”。
在“vP”结构中,“vP”以抽象动词“v”为核心,它的标志语是“巴西队”,补足语是“于世界杯问鼎”,这是句子的深层结构。
Huang(1991,1997)认为在更高的位置“vP”里的存在轻动词“v”由事件谓词“DO”充当。
由于“DO”是一个没有语音的动词(轻动词),所以被“DO”C-控制的下属动词“问”必须上移到“DO”的位置才能保证“DO”的存在。
但是,根据温宾利(2002),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
“问”上移时仍要满足格检验式,无法单独存在,补语“鼎”必须同时上移。
首先“鼎”以“NP3”为起点,发生移位后到“O1”的位置,留下了语迹“ti”。
“VP”的中心词“V”变为了动词短语“问鼎”(VP=V1+O1),中心词“V”投射成“VP”。
为了保证轻动词“DO”的存在,动词短语“问鼎”从低位移到较高的位置“v”处并和“v”结合(VP+v=V大)发生词汇化,生成一个大动词“V大”。
根据温宾利(2002:
122)中格检验式,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
因此,动词后面必须加补语,以满足格检验式要求。
据此分析,经移位后形成的短语“问鼎于世界杯”不符合格理论的要求,介词“于”必须省略。
也可根据陈垂民、张博的观点,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于”的结果或“非常规宾语中介词的省略”。
最后生成“问鼎世界杯”这种表层结构。
从而动词短语“问鼎”,从“问鼎之大小”中的动宾短语词汇化为“动宾结构”大动词,意思也从“问鼎的大小、轻重”引申为“获得胜利”。
同理,再对例(5)b、c、d进行分析:
(5)b.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追逐鹿。
=各路诸侯于中原逐鹿。
(D)
→各路诸侯逐鹿于中原。
→各路诸侯逐鹿中原。
(S)
同理,“各路诸侯逐鹿中原。
”应理解为“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追逐鹿。
”→“各路诸侯于中原逐鹿。
”。
由于轻动词促使“逐鹿”发生移位后,“逐鹿”与“DO”合并,形成大动词。
句子变成“各路诸侯逐鹿于中原”,在格检验式的驱动下,才生成句子的表层结构:
“各路诸侯逐鹿中原”。
“逐鹿”由于发生词汇化,意思也发生改变,变成“争夺”,b句的意思为“各路诸侯抢夺中原地区。
”
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仅对例(5)c、d作简要分析:
(5)c.李四对时事关心.=李四于时事关心。
(D)
→李四关心于时事。
→李四关心时事。
(S)
d.美国对此事插手。
=美国于此事插手。
(D)
→美国插手于此事。
→美国插手此事。
(S)
四、结语
本文以“轻动词句法理论”为基础,对“动宾复合词+宾语”现象做了初步探讨,指出该现象的形成原因:
核心动词经移位,与轻动词“CAUSE”或“DO”结合,“动宾短语”发生词汇化,产生“V大”,生成“动宾复合词+宾语”的表层结构。
这一移位,简化了词的使用,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再加上人们的认知动因和习惯,该结构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本研究只是作出了初步尝试,诸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认为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
参考文献:
[1]Huang,C.T.James.Onverbmovementandsomesyntax-semanticsmismatchesinChinese[A].In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fChineseLanguagesandLinguistics[C].Taipei:
AcademiaSinica,1991.
[2]Huang,C.T.James.Onlexicalstructureandsyntacticprojection[A].ChineseLanguagesandLinguistics3[C].Taipei:
AcademiaSinica,1997:
45~89.
[3]Larson,R.Onthedoubleobjectconstruction[J].LinguisticInquiry,1988,(19):
176~177,354~356.
[4]陈垂民.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1):
116~122.
[5]董秀芳.词汇化: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6]丁喜霞.原雪梅.对“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增多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8,(3):
3~32.
[7]刁晏斌.也谈“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J].语文建设,1998,(6):
39~41.
[8]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
(1):
4~15.
[9]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6):
36~38.
[10]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11]罗思明,徐海,王文斌.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J].现代外语,2007,(4):
414~423.
[1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1):
29~36.
[13]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4]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5]王永娜.书面语“动宾+宾语”的语法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语言科学,2013,
(2):
143~154.
[16]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J].语文建设,1997,(4):
21~23.
[17]杨伯峻.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J].中国语文,1982,(6):
401~409.
[18]张博.“动宾结构+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J].古汉语研究,1999,(3):
2~6.
[19]张云秋.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4.
(姜祝青陈晓明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罗思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