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77.39KB ,
资源ID:286107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6107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docx

1、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 作者: 日期: 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言文学轻动词视角下现代汉语“VO+O”的句法语义研究 姜祝青 陈晓明 罗思明 摘要: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关键词 :轻动词句法 动宾复合词 合并 词汇化 一、引言 现代汉语

2、中,”动宾复合词+宾语”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如:投资教育),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丁喜霞、原雪梅,1998;王永娜,2013)。本文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挖掘“动宾复合词+宾语”的深层结构,探索其生成表层结构的原因和过程,并作出语义和句法层面的解释。 二、相关研究述评 从邢公畹(1997)开始,学者们对该结构展开了广泛讨论。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宾语”结构的来源,杨伯峻(1982)、刁晏斌(1998)认为该结构在古汉语中就已存在,并有一定的使用频率,是古为今用的结果。陈垂民(1995)、张博(1999)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的结果。董秀芳(2002:18119

3、6)认为,该结构语义上的特点是:动素具有较弱的动词性,宾素具有非具体性,动素和宾素之间具有低影响度的特点。张云秋(2004:182183)认为,经济原则正是“择优”这种认知方式的具体体现,在动宾组合中外围成分的宾语化等都体现了“择优倾向”。关于“S+VN+O”的成句条件,高更生(1998)认为不能扩展的动宾式动词都能带宾语,有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个别的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无限扩展的动宾式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只有少数能带宾语。刘正光、刘润清(2005)认为“非范畴化”导致“VN”能带宾语。 以上成果虽涉及“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四方面:历史渊源:古为今用;动宾复合词

4、的语义特点;“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产生的认知原因;“动宾复合词+宾语”的结构制约。但未从语义和句法层面对其形成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从“CAUSE”和“DO”角度,通过核心动词“V”移位,与轻动词合并发生词汇化,产生“V大”,并对现代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与语义层面的分析。 三、基于轻动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引发句法移位是轻动词句法的一大特征,其最根本的条件是移位的动词必须是被轻动词C-控制的成分,“v”是轻动词,“v”下面的“V”是被它C-控制的下属动词。当“v”是空动词或轻动词语素的时候,“V”上移到“v”与之合并(冯胜利,2005)。如: (一)基于轻动

5、词“CAUSE”的句法语义研究 (1)a.张三投资教育。 b.青少年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2)a.张三在教育上投资。=张三于教育投资。(深层结构D) 张三使资金投在教育上。 张三投资于教育。 张三投资教育。(表层结构S) 以例(1)a为例,吕叔湘(2002:127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投资”的解释是:作动词指把资金投入企业,如:“投资办学”。作名词指投入企业的资金;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钱财,如:“智力投资”。 通过例(2)的分析流程图,我们发现“张三投资教育”应理解为“张三在教育上投资”“张三于教育投资”。如图2所示,短语“于教育投资”投射成一个“VP”(内层“VP”)。在这个句子中,“

6、VP”的中心词“V”为“投(“V1”)”,标志语(specifier)是“于教育”,补足语(complement)是“资(“NP3”)”。外层“vP”由轻动词投射而成,内层“VP”由表层结构中的核心动词投射而成的。在“vP”(外层)结构中,“vP”以抽象动词“v”为核心,标志语(specifier)是“张三”,补足语(complement)是“于教育投资”,这是深层结构。Larson(1988)研究认为该结构包含“vP”与“VP”两层谓语,下层“VP”是上层“vP”的补语。下层谓语以“V”为其核心,而上层谓语的核心“v”则是一个不带语音成分的“轻动词”。该轻动词少了语音成分,不能独立成词,于是

7、“V”移位补入“v”。 Huang(1991、1997)也认为在更高的位置“vP”存在轻动词“v”,并由表示使役的“CAUSE”充当。它本身带有一个表“使动”的纯动词语义。纯动词在动词的词汇关系结构所表示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里充当事件谓词(eventuality predicate),由它决定词汇关系结构的事件结构类型,并把这个“CAUSE”称为轻动词。“CAUSE”是一个没有语音,却带有“使役”语义的轻动词,所以,被“CAUSE”C-控制(C-command)的下属动词“投”必须上移到“CAUSE”的位置才能保证“CAUSE”的存在。但是,根据温宾利(2002:122

8、)的观点,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投”上移时要满足格检验式,无法单独存在,其补语“资”须同时上移。 首先“资”以“NP3”为起点,发生移位后到“O1”的位置,留下了语迹“ti”。“VP”的中心词“V”变为了动词短语“投资”(VP=V1+O1),中心词“V”投射成“VP”。为了保证轻动词“CAUSE”的存在,动词短语“投资”从低位移到较高的位置“v”处,并和含有“CAUSE”意义的轻动词“v”合并(VP+v=V大)发生词汇化,生成一个大动词“V大”。这个“V大”具有“使役”义,这就是核心动词与轻动词进行语义融合后所获得的附加意义,即“使资金投”。例(1)a的意思就变为“张三使资金

9、投在教育上。” “张三投资于教育”。 对于介词的省略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温宾利(2002)认为,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名词要获得格,就要受到核心词管辖。所以,动词论元结构受语义和句法两方面限制。因此,动词后面必须加补语以满足格检验式要求。经移位后形成“投资于教育”不符合格理论要求,因此“于”必须省略。 2.陈垂民(1995)、张博(1999)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于、在”等的结果。 3.用动词加“非常规宾语结构”中介词的省略来解释。以“切”为例(沈阳,转引自冯胜利2005),其中最不合常规的是表工具和方式的事物成了下属动词的宾语,如例(3)。 (3)a.

10、工具: 你切这把刀。=你用这把刀切。 b.方式:你切丝儿。=你按丝儿切。 “你用这把刀切”中轻动词“v”促发“切”字移位和“v”合并后,产生句子“你切用这把刀”,省略介词“用”以后,形成表层结构“你切这把刀”,如图3。 据以上分析,从“张三投资于教育”到“张三投资教育”的表层结构也就理所当然了。从而动词短语“投资”,从“投入资金”中的动宾短语词汇化为“V大”,其意思也从“投入资金”变为“使资金投在上”。 同理,再对例(4)b做简要分析: (4)b.青少年在本土立足。=青少年于本土立足。(D) 青少年使足立在本土上。 青少年立足于本土。 青少年立足本土。(S) 青少年向世界放开眼界。=青少年于世

11、界放眼。(D) 青少年使眼界放在世界上。 青少年放眼于世界。 青少年放眼世界。(S) 例(4)b“立足”本是“站住脚”之意,与轻动词“CAUSE”合并词汇化为“V大”,意思变为“使足立在上”,引申为“以立场”,如:“立足基层”。例(4)b“放眼”本为“放开眼界”,与轻动词“CAUSE”合并词汇化为“V大”,意思变为“使眼界放开到”,如:“放眼全球”。 (二)基于轻动词“DO”的句法语义研究 (5)a.巴西队问鼎世界杯。 b.各路诸侯逐鹿中原。 c.美国插手此事。 d.李四关心时事。 (6)a.巴西队在世界杯赛上问鼎。=巴西队于世界杯问鼎。(D) 巴西队问鼎于世界杯。巴西队问鼎世界杯。(S) 以

12、例(5)a为例,根据CCL语料库,“问鼎”两字最早出现在左传:“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指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之意。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比喻“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吕叔湘,2002:1322)。“问鼎”一词多用于“在赛事或权利或利益上获得胜利”,译为:在获得胜利。“巴西队问鼎世界杯”应理解为“巴西队在世界杯赛上问鼎”=“巴西队于世界杯问鼎”,如例(6)。 短语“于世界杯问鼎”投射成一个“VP”。在这个句子中,“VP”的中心词“V”为“问(V1)”,标志语是“于世界杯”,补足语是“鼎(NP3)”。在“vP”结构中,“vP”以抽象动词“v”为核心,它的标志语是“巴西队”,补足

13、语是“于世界杯问鼎”,这是句子的深层结构。 Huang(1991,1997)认为在更高的位置“vP”里的存在轻动词“v”由事件谓词“DO”充当。由于“DO”是一个没有语音的动词(轻动词),所以被“DO”C-控制的下属动词“问”必须上移到“DO”的位置才能保证“DO”的存在。但是,根据温宾利(2002),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问”上移时仍要满足格检验式,无法单独存在,补语“鼎”必须同时上移。 首先“鼎”以“NP3”为起点,发生移位后到“O1”的位置,留下了语迹“ti”。“VP”的中心词“V”变为了动词短语“问鼎”(VP=V1+O1),中心词“V”投射成“VP”。为了保证轻动词“

14、DO”的存在,动词短语“问鼎”从低位移到较高的位置“v”处并和“v”结合(VP+v=V大)发生词汇化,生成一个大动词“V大”。根据温宾利(2002:122)中格检验式,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具备抽象格。因此,动词后面必须加补语,以满足格检验式要求。据此分析,经移位后形成的短语“问鼎于世界杯”不符合格理论的要求,介词“于”必须省略。也可根据陈垂民、张博的观点,认为该结构是省略了介词“于”的结果或“非常规宾语中介词的省略”。最后生成“问鼎世界杯”这种表层结构。从而动词短语“问鼎”,从“问鼎之大小”中的动宾短语词汇化为“动宾结构”大动词,意思也从“问鼎的大小、轻重”引申为“获得胜利”。 同理,再

15、对例(5)b、c、d进行分析: (5)b.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追逐鹿。=各路诸侯于中原逐鹿。(D) 各路诸侯逐鹿于中原。各路诸侯逐鹿中原。(S) 同理,“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应理解为“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追逐鹿。”“各路诸侯于中原逐鹿。”。由于轻动词促使“逐鹿”发生移位后,“逐鹿”与“DO”合并,形成大动词。句子变成“各路诸侯逐鹿于中原”,在格检验式的驱动下,才生成句子的表层结构:“各路诸侯逐鹿中原”。“逐鹿”由于发生词汇化,意思也发生改变,变成“争夺”,b句的意思为“各路诸侯抢夺中原地区。” 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仅对例(5)c、d作简要分析: (5)c.李四对时事关心.=李四于时事关心。(D) 李

16、四关心于时事。李四关心时事。(S) d.美国对此事插手。=美国于此事插手。(D) 美国插手于此事。美国插手此事。(S) 四、结语 本文以“轻动词句法理论”为基础,对“动宾复合词+宾语”现象做了初步探讨,指出该现象的形成原因:核心动词经移位,与轻动词“CAUSE”或“DO”结合,“动宾短语”发生词汇化,产生“V大”,生成“动宾复合词+宾语”的表层结构。这一移位,简化了词的使用,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再加上人们的认知动因和习惯,该结构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本研究只是作出了初步尝试,诸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究。 注释: 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认为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

17、的过程及结果,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 参考文献: 1Huang,C.T.James.On verb movement and some syntax-semantics mismatches in ChineseA.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C.Taipei:Academia Sinica,1991. 2Huang,C.T.James. 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 A.ChineseLa

18、nguages and Linguistics3C.Taipei:Academia Sinica,1997:4589.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76177,354356. 4陈垂民.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16122. 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6丁喜霞.原雪梅.对“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增多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8,(3):332. 7刁晏斌.也谈“动宾式

19、动词+宾语”形式J.语文建设,1998,(6):3941. 8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1):415. 9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6):3638. 10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罗思明,徐海,王文斌.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J.现代外语,2007,(4):414423. 12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2936. 13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4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5王永娜.书面语“动宾+宾语”的语法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J.语言科学,2013,(2):143154. 16邢公畹.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J.语文建设,1997,(4):2123. 17杨伯峻.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J.中国语文,1982,(6):401409. 18张博.“动宾结构+宾语”的条件及发展趋势J.古汉语研究,1999,(3):26. 19张云秋.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姜祝青 陈晓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罗思明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 31521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