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1057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docx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

姓名:

王岳奎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52

学号:

2235204

指导教师:

周辉国职称:

讲师

2009年5月22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豫剧的概况及从《梨园春》看豫剧的发展1

(一)豫剧的概况2

1.关于豫剧诞生的年代2

2.关于豫剧起源于何地2

(二)《梨园春》的发展历程2

1.尝试探索的孕育初创期2

2.特色发展的品牌创造期3

3.固本求新的品牌成长期3

(三)从《梨园春》看豫剧的发展3

二、豫剧存在的问题及《梨园春》成功的探析4

(一)豫剧现今存在的问题4

1.新作品的缺乏4

2.创作观念的陈旧4

3.戏曲情感的过时4

(二)《梨园春》的成功之所在4

1.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4

2.情系于民从老百姓出发5

3.新的传播途径的发展推广5

4.顺应了大众的欣赏心理5

(三)《梨园春》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6

1.找准目标受众6

2.与时俱进不断攀登高峰6

三、基于《梨园春》成功的视角下豫剧振兴与发展趋势分析6

(一)豫剧曲目必须更新发展7

(二)豫剧形式必须创新发展7

1.市场化——还戏于民7

2.都市化与现代化——植根于城市和知识阶层7

3.校园化——走进大、中、小学课堂7

(三)豫剧的发展必须融入市场7

1.建立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7

2.必须取得强大的经济支持7

3.发展应采用多元方式8

4.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8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振兴与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王岳奎

指导教师周辉国

摘要: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大众文化生活内容及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戏曲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曾经被誉为“国人娱乐”的戏曲走到了低谷。

本文主要介绍了豫剧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了豫剧发展的新形式:

电视和戏曲联姻——《梨园春》。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创办不仅给豫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还给豫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思考。

所以,豫剧只有在保持其独特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革新和提高,才有更新的创造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豫剧;梨园春;振兴;发展

Fromthe"PearSpring"toSeetheRevitalizationandDevelopmentofHenanOper0a

StudentmajoringinPublicServiceAdministrationWANGYueKui

TutorZHOUHuiGuo

Abstract:

OperaartisatreasureofChineseculture,butnow,popularcultureandwayoflifeofthemajorchangesinthespreadoftheoperahadafar-reachingimpact,onceknownasthe"Chineseentertainment"reachedthebottomoftheopera.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ofoperaandtheissueofthestatusquo,an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anewformofopera:

operaontelevisionandmarriage-"Pearspring."OperaTVsection"PearSpring",founderofnotonlythedevelopmentofoperabroughtnewmeteorology,butalsooftheHenanOperahasbroughtalotofthinking.Therefore,theoperaonlyincivilsocietytomaintainitsuniquecharacteristicsandunderthepremiseoflocalflavor,withtheeraoftheconstantdevelopmentofinnovationandimprovementisthecreationofnewerandmorepowerfulvitality.

Keywords:

HenanOpera;PearSpring;Promote;Development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到了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变得日益丰富。

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因缺少相应的改进而变得日益陈旧,年轻的观众已不再被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吸引,而老一辈的观众群也在不断地萎缩,传统的戏曲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戏曲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豫剧作为戏曲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和人们审美需求的评判。

《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它的出现给河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使豫剧艺术在艰难地奋力拼搏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

《梨园春》的成功,为振兴发展豫剧带来新的思考。

豫剧想要突破这种瓶颈式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寻找出一条与时代接轨,易于被大众接受,符合大众审美欣赏标准的道路。

一、豫剧的概况及从《梨园春》看豫剧的发展

“梨园春”以电视文艺媒体的方式出现,它的出现给河南豫剧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使河南豫剧在艰难地奋力拼搏中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

从“梨园春”现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河南豫剧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所要走的新型路线以及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推广戏曲艺术的形式所需做出的必要调整和改革。

(一)豫剧的概况

关于豫剧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借鉴文化人类学之“文化辅合”的观点,结合一些新材料,认为由于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等诸生态条件较为接近,豫剧和同时代的其他“娜子戏”在黄河中游的各地区同时被创造的观点。

[1]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2]因为河南省简称“豫”,在解放后定名此剧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唱法称为“豫西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

豫剧音乐丰富,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1.关于豫剧诞生的年代

比较而言,关于豫剧产生年代的判断似乎更容易把握一些。

从现有文字资料看,有关梆子戏在河南境内从事演唱活动的记载,最早存见于清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祀县志》之卷七《风土风俗》。

并且,写作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长篇纪实体小说《歧路灯》,对当时开封风俗人情及戏曲演唱活动着墨颇多,描述了“梆锣卷”戏班。

而且这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剧种,而是梆戏、锣戏、卷戏同台协作演唱的。

[3]

依据上述文字材料,我们约略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最迟于清代雍隆年间,河南梆子已在中原地区生成。

2.关于豫剧起源于何地

按照文化人类学“传播论”的观点:

“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

一般说来,豫剧作为梆子腔系的一个分支,而现有文献呈现又表明其子秦腔、山陕梆子之后,理所当然应该由它们之一传播演变而来。

”[4]豫剧的豫西调和豫东调的上五音、下五音的方法,在秦腔里找不到痕迹。

这就从实际上否认了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河南梆子戏之源流,则是由于干梆子。

干梆子类似于“独脚戏,以一人执三木棍,一长两短,长者挟于腋间,短者执于两手,相击成声,以短者作板,长者作过场。

”20世纪30年代独脚戏在开封尚为流行,这种梆子秧腔,和女儿腔、汴梁腔等腔调结合在一起,借鉴、学习和接受外来梆子的板式变化手法,就形成为开封的土梆戏,即河南梆子中的祥符调,这样就解释了豫剧的起源。

(二)《梨园春》的发展历程

“梨园春”是河南卫视扎根丰沃的戏曲文化土壤,以弘扬戏曲文化为目的锻造的一档全国性大型电视戏曲综艺栏目。

1994年创办,它将戏曲与现代化的电视表现手法巧妙嫁接,使传统的戏曲艺术转化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大众娱乐资源,而栏目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诞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尝试探索的孕育初创期

《梨园春》创办于1994年,是凭借河南戏曲基础较为扎实的优势而创办,规模较小,节目制作、编排人员仅4人。

创办之初采用的是录播手段,每周一期,每期50分钟,演出的绝大部分是河南的剧种,如豫剧、曲剧、越调等,多是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传统剧目,其间尽管也有新剧目演出,但并未引起轰动。

这个时期的受众多为年龄较大的老戏迷,他们成为《梨园春》固定的收视群体。

[5]

《梨园春》创办初期收视率并不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豫剧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中存在很大危机,演出市场一直较为萧条。

但是,戏曲界的萧条并不能影响《梨园春》的发展,因为她植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了一块十分肥沃、尚未被人开垦的土地。

倚靠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坚定的戏曲爱好者群体,《梨园春》找准了方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2.特色发展的品牌创造期

1999年5月,《梨园春》栏目首次改版,之后迅速走红,收视率大幅攀升,影响遍及全国,广告收入也快速递增。

节目时间逐渐延长为110分钟。

与第一阶段的录播相比,这次改版,《梨园春》融入了新的元素: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增强栏目发展活力。

二是引入竞争环节,开设戏迷擂台赛。

三是乐队现场伴奏,节目时间延长。

四是参与演出的剧种明显增多。

从表面看,《梨园春》的首次改版仅仅是多了一个擂台赛,增加了一个允许观众参与的板块,但实际上它是颠覆了长期以来电视文艺节目高高在上的传播姿态,真正地俯下身来与观众一起创作电视文艺,满足了受众参与节目、表达自己审美欲望和艺术观点的需要。

“梨园春擂主”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梨园春》品牌认知的形象大使。

[6]

3.固本求新的品牌成长期

2003年,《梨园春》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栏目面临新的转折。

新班子在接过这个名牌栏目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继续创新,保持栏目的旺盛生命力和青春活力。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执着探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栏目的创新理念,这就是:

固本求新,稳中求变,寓教于美,喜闻乐见。

2005年,《梨园春》推出了“唱响中华戏曲魂”系列节目,先后与山西、天津、辽宁、河北、安徽五省的电视台戏曲栏目进行了10场联办,促进了全国电视戏曲栏目的沟通交流;推出“梨园春版”《红灯记》演员选拔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招募非职业演员,并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进行了成功的演出,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面向全国征集《梨园春》卡通形象,并于2006年5月举办颁奖晚会,确定“春娃”为《梨园春》的形象代言。

这一系列带有明显的全国标签的活动,使《梨园春》的外在形象一下子伟岸起来。

2007年2月,“梨园飞歌”应邀赴巴西和委内瑞拉两国演出,面对语言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委内瑞拉和巴西观众,如何让他们接受中国戏曲,其难度要远远超过在澳大利亚的表演。

我们进行开放性换位思考,充分发掘戏曲本身能够超越语言障碍的艺术元素,把动作性、表演性、情趣性、互动性作为节目设计重点,精心挑选了《扈家庄》、《闹天宫》、《挂画》、《巾帼英雄》及“变脸”等经典剧目和绝活,让南美观众理解中国戏曲的神韵和神奇,大获成功。

[7]

如今,《梨园春》正在向品牌集团化的思路上迈进,创立了品牌衍生物:

以平民参与、大众娱乐为主题的子栏目《擂台紧急风》,以讲述戏迷趣事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短剧《梨园春戏迷故事》等,这些带有《梨园春》标志的电视产品,正在依靠母体的影响,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争取着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

(三)从《梨园春》看豫剧的发展

“梨园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它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一方面保留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在推广戏曲文化、创新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节目最终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演出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从“梨园春”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戏曲艺术要取得迅速的发展,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新型路线,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下,推广戏曲艺术所要进行的必要调整和改革。

“梨园春”长盛不衰的背后,还有着强大的经济支撑。

“梨园春”从创办开始就确定了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多年来始终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把栏目冠名权、广告代理权等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吸引了资金,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开办栏目、发展文化的财力保障。

[8]随着影响的扩大,他们又树立了产业经营的思想,从文化领域主动向实业、咨询服务业延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工厂。

文化发展资本来源更为可靠,走出了以文化创新促进产业经营,以产业经营推动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二、豫剧存在的问题及《梨园春》成功的探析

毫无疑问,《梨园春》的成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这一成功欢呼雀跃,未免为时过早。

我们从符号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梨园春》,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这是《梨园春》节目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9]

(一)豫剧现今存在的问题

豫剧是古老的戏曲剧种。

二十世纪以来,豫剧经历了在时代发展中不断革新和改造以及在创新和提高中保持自身民间特色的此消彼长的演变历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后五十年,豫剧更是以从未有过的自觉,在长期的演出中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完善,朝着符合艺术规律、接近艺术本质的目标演进。

1.新作品的缺乏

创作群体的局限,新作品的缺乏,是当前戏曲剧本创作存在的一个问题。

与其他文学史中名家名作往往星罗棋布、熙熙攘攘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较知名的剧作家真是少的可怜,而且往往某个剧作家只有一至两部作品可堪一观。

与全国剧种总数超过250个、演出团体超过1500个、全年演出超过25万场的演出规模相比,戏曲的剧本创作滞后状况令人担忧。

创作人群狭隘,创作成果自然相应地稀少,许多剧团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旧有剧本,将那为数有限、质量也有限的几个剧本翻来覆去地搬演,作品严重脱离当前的现实,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尚奇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

戏曲在许多年轻人观念中的陈旧形象,这与创作人群的狭窄与新作的稀疏是分不开的。

2.创作观念的陈旧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10]所以艺术创作观念必须更新。

人们的审美观在变,惟有居危思变、居变思创,大胆地去趋于时尚,适应时代,适应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才能既维系豫剧艺术的传统射线,又增强它的灿烂光华,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挥洒自如,独占鳌头,而豫剧的传创作观念陈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3.戏曲情感的过时

中国戏曲较多地注意到了人在物质上的痛苦,而很少注意到人在精神上的痛苦。

对痛苦的感情缺乏克制,缺乏风度。

它做不到像西方文学那样将崇高感作为悲剧的效果,而是将怜悯感作为悲剧的效果。

西方悲剧最终产生的是震撼灵魂的力量,而中国悲剧仅仅流于悲苦感情的倾诉,最终缺乏崇高之美感。

[11]于是,戏曲被请出了当代的文学殿堂,也丢失了对新一代知识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只是越来越沦为老年人——特别是知识底层老年人——的“过时”消遣。

(二)《梨园春》的成功之所在

“梨园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它以厚重的中原文化为依托,一方面保留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在推广戏曲文化、创新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节目最终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演出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1.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河南是传承中原文化的中心,而戏曲传统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都没有间断过,多种戏曲艺术在河南这块土地上云集并相互促进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豫剧剧种。

豫剧的发展是以浓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为背景,这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根基。

2.情系于民从老百姓出发

中国戏曲如果离开普通百姓,就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本之木。

中国戏曲,就其主体而言,是一种俗文化,是最具人民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广大的市民阶层和农民群众。

因此,重建中国戏剧,振兴戏曲艺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努力满足基本观众的要求。

[12]《梨园春》正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在坚持办老百姓爱看的节目的前提下,栏目逐渐增强了娱乐性、群众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欣赏热情,才能让这档戏曲栏目在这片纯朴的土地上大放异彩,继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新的传播途径的发展推广

在戏曲低潮时期河南电台创办这样一档电视戏曲栏目,让电视和戏曲联姻,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戏曲演出的形式,让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走出了新型的路线。

在节目设置环节也创新性地开展了“戏迷打擂”环节,吸引更多的戏迷观众参与其中,满足了普通百姓想上镜当明星的愿望。

在节目的宣传、推广方面注重与时代接轨。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梨园春》还开通了“网络论坛”,与直播现场同步进行,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方式,跨越时空,直接交流,这在吸引观众的同时,更是增强了观众与栏目在更多层面的沟通与互动。

[13]

4.顺应了大众的欣赏心理

振兴戏曲的道路在于让戏曲贴近大众戏曲要贴近大众,就必须顺应戏曲观众的欣赏心理。

我们以为(梨园春》之所以办得如此火爆,正是抓住了戏曲观众的欣赏心理。

第一,《梨园春》抓住了观众的求乐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在向小康生活迈进的进程中,实而求乐的心理日益增强。

尤其在戏曲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戏曲观众渴望听戏看戏。

在这种情况下,梨园春每周奉献给广大观众一台好戏,实在是雪中送炭、早天甘霖,广大观众怎不拍手称快。

第二,《梨园春》抓住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在实而求乐的心理驱使下,很多群众不再满足于在局外听戏看戏,而是情不自禁地自己要登台唱戏演戏,追求自唱自乐的境界,展示自己演唱的才华。

因此,《梨园春》中戏迷擂台赛的栏目,立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成,在中原大地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参赛潮。

第三,《梨园春》抓住了观众的求新心理。

为此,《梨园春》在“新”字上做了不少文章。

一是每期都有新内容;二是擂台赛形式不断交换更新;三是以豫剧为主,曲剧、越调、平调、四平调、二夹弦、柳琴戏、道情、宛梆、怀梆等河南地方戏不断变换。

四是不断地推新戏,推新人;五是流派纷呈,唱、做、念、舞全面展示。

由此种种,使观众在《梨园春》中,不断看到新形式、新剧种、新剧目、新唱段、新面孔。

[14]《梨园春》中每期都有新花开放,使观众留连忘返。

第四,《梨园春》抓住了观众的求名心理。

广大观众爱听好戏,追求名角,为此《梨园春》不断请名家登场示范表演。

像京剧名家袁世海、童祥荃、刘长喻、裴艳玲以及评剧、秦腔、越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名家,河南名家常香玉、马金凤、高洁、张宝英、王希玲、虎美玲等众多艺术家纷纷登台献艺,使广大观众大饱了眼福,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五,(梨园春》抓住了人们的竞争意识。

多种奖励、美誉刺激了观众的竞争意识,使观众的参赛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演员,报名参赛人员越来越多,各地戏迷俱乐部纷纷建立,这是《梨园春》常盛不衰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由于《梨园春》的名牌效应,越来越多的商家、厂家纷纷向《梨园春》靠拢,他们认为《梨园春》知名度越来越大,收视率越来越高,幅射面越来越广,在《梨园春》中作广告,信誉好,效益高。

所以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资助《梨园春》,这是《梨园春》的强大经济支柱。

《梨园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柱,一定会越办越好。

(三)《梨园春》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国的电视行业中,供给和需要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虽然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可以收看到几十个电视台,但是电视台的传播内容趋同,“闻风而动”成为很多电视台的习惯——民生新闻叫座大家就纷纷上民生新闻,谈话类节目看好就纷纷开播谈话类节目,却往往难以办出水平和特色,真正优秀的节目少之又少,形成了电视节目表面繁荣、实际匮乏的局面。

我们对《梨园春》栏目深入思考,总结出以下启示:

1.找准目标受众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成了传播学者和传媒从业人员亟待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小众化”成为公认的出路之一。

《梨园春》栏目的成功,又给这一个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证明。

有些媒体,媒体的有些栏目经常雄心勃勃地要吸引“下至五六岁,上至七八十岁”的受众,还有些媒体和栏目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总是想吸引所谓“白领”受众,结果把自己的媒体、栏目或节目做成了“四不象”……[15]这种说法和做法其心可嘉,但是在现代媒介竞争的大背景下却很难实现。

“分众”已经成为现代传媒抓住受众的一个法宝。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目标受众。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日益让位于人与媒体的交流时,受者就更加需要从媒体信息中寻找自己认知及态度和情感表现的参照物。

与此同时,传者也要追寻受者,了解他们的愿望、兴趣和爱好,以便制作出为受者喜闻乐见的产品。

这就要求媒介工作者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媒体的覆盖情况,深入分析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的特点,尤其是心理特征,找准受众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完成传递信息、提供娱乐和宣传教育的功能。

《梨园春》栏目让戏迷观众“想唱就唱”就是迎合了目标受众乐于参与的心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与时俱进不断攀登高峰

《梨园春》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时,积极引入现代流行元素,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要,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传播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文化的使用价值应该是新奇和异质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在一种原型意义上的创新。

”事实上,无论传播哪种文化,受众都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受众,他们被现代媒体环境包围着,有着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受众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和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现代受众的接受心理,是任何一个媒体成功的关键。

许多传播者对邀请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热线、短信参与投票等形式有抵触心理,认为这是高雅文化所不容的、是快餐文化、是媚俗化的表现、是现代垃圾。

这些想法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不免以偏概全。

诚然,有些节目打着短信投票的幌子欺骗受众、谋取不正当利益,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冷静地分析这些流行元素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尤其是受众的心理接受特征。

众所周知,受众并非简单地接受传播者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而是有选择性地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单一的传播事件能够涉及到多层次的解码。

”[16]这一特定的解码过程不是传播者所能够控制的,有时甚至不是传播者所能理解和揣度的。

在实践中,就要求媒介工作者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粗取精,寻找适当的角度和方式把健康的现代流行元素和自己的媒介产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梨园春》的成功也许是偶然的,但是一个栏目如果能找准自己的受众,根据受众特点安排节目内容,又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