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978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三维设计浙江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说明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讲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广角]

庄园经济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

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

唐中期以后,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租地农民对地主有

一定的依附关系。

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

庄园(田庄)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浙江乡土历史]

越窑

越窑:

位于越州境内(

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生动形象的概括出越窑青瓷的基本特征。

主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管子曰:

“今铁官之数(办法)曰: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二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有何进步?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表明铁器已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初步得到普及。

材料二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而且强调“此其分事也”反映了我国农业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生产中使用铁农具,精耕细作;以种植业为主。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式。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材料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可从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规模等几个方面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如图1,可知为家庭手工业,具有与农业结合的特点;与另两幅图片比较看出经营的方式的多样性;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古代手工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新因素的出现。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

(2)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等几种经营形态并存的经营格局。

(3)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产技术、创造工艺和产品质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一、古代农耕方式的演进

时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工具、技术)

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大禹治水

铁制农具、牛耕;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理黄河、井渠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类型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社会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田庄手工业

田庄私人自主经营

田庄主人的个人消费及进入流通领域

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在自然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命题趋向——考查史学方法、史学推论

[典例]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

,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商代

二明考点:

牛耕的出现

三抓关键:

有学者认为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要求寻找最有利的证据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不准确

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B

与题无关

《诗经》收录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不能说明商代已出现牛耕

C

与题无关

冉耕是春秋时期人物,耕、牛二字不能说明商代已出现牛

D

正确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由此可以判断商代有可能出现了牛耕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 (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考查中国周代

二明考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三抓关键:

“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说法错误

生产标准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标准和对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明显与古代手工业生产不符

B

说法错误

材料未涉及产品的丰富性,故排除

C

正确

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

D

说法错误

材料未涉及产量和生产规模,与材料不符

[课堂感悟高考]

1.(2012·安徽高考)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浙江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地图准确判断区域划分并与现代的地理概念加以区别。

从地图看,河南江北行省位于长江以北,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位于长江以南,再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分析,那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达不到四分之三,故排除A项,B项正确。

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粮赋总额的21.39%。

超过长江以南的江

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故C项错误。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的时间不是从元朝开始的,故排除D项。

2.(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樊氏庄园“三百顷”等。

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草市交易是唐末出现的,宋朝兴盛发达,所以C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由“殖至三百顷”“资至百万”可以判断A项说法正确,排除A项;材料“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说明庄园自给自足,其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广泛,所以B、D两项说法正确,排除B、D两项。

3.(2010·浙江高考)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D.东汉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耕作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西汉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发展到西汉后期逐渐被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东汉时出现了一牛一人的犁耕法,D项正确。

4.(2010·浙江高考)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民的地位,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农副产品的买卖关系,“新丝”“新谷”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境遇,故A、C、D都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严重的信息。

5.(2011·浙江高考)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地图以及古今地名的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这四处名窑的所属省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钧窑在河南省禹州市,定窑在河北省定州境内,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

因此本题选D。

6.(2010·重庆高考)文献记载:

“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C。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测控表]

农耕技术的提高

1、2、5、6

赋税制度和水利兴修

3、4、7、8

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

9、10、14

手工业的发展

11、12、13

  说明:

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广东模拟)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

“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

吃燃面,打鸡蛋。

杀公鸡,叫鸣哩。

杀母鸡,下蛋哩。

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

”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

选C 考查小农经济。

材料大意是:

来了客人后,农村家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地招待,本质上反映了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2012·湖南模拟)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

选D 考查古代农业。

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A项和B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

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C项和题干无关。

3.(2012·西城期末)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解析:

选A 由“轮乃曲成”“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是利用水力进行灌溉的筒车,A项正确。

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翻车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可以排涝。

4.★(2013·嘉兴模拟)右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

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

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

C.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D.该设施始见于明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图片反映的灌溉工具是水转翻车,故C项正确。

5.(2012·淄博一模)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解析:

选B 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表达的意愿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6.(2012·广州调研)《诗经·齐风·甫田》记载:

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

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

C.兼并战争频繁D.土地转让的停滞

解析:

选D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土地买卖也随之出现,也就是土地转让,因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7.(2012·无锡一模)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

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解析:

选A 材料认为小农经济的特点主要是自给自足,同时,小农经济并不排斥商品生产,说明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8.(2012·佛山一模)《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选D 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

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

9.(2013·武汉联考)《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

“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

”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解析:

选B “士农工商”的划分主要是按照其从事的职业,与道德品质、社会地位和知识水平无关。

10.(2013·烟台一模)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

选D 图片中的手工作坊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

11.(2012·潍坊一模)《明律集解附例》载:

“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传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解析:

选B 龙凤图文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及皇后的专用图案,民间禁用龙凤图文,否则即获罪。

它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12.★(2013·江苏模拟)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

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可以看出土地收入并没有提高。

排除A项。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人民是否无法承担赋税,排除B项。

棉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赋税的变化,并没有实行工商皆本,排除D项。

从“百万之赋”“赖此一机一杼”可以看出赋税来源的变化,故选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温州一模)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

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

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农业、商业的影响来回答。

(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简单,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解字》:

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

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6分)

(3)有观点认为:

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

(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第

(2)问应注意从产品交易量、质量、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三个方面说明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第(3)问应结合设问从“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方面去分析。

答案:

(1)官营手工业。

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

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高效学法集锦]

1.轻巧识记古代耕作方式“两大阶段”

2.归纳概括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包括数量增多和品种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

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质的飞跃,即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3.古代手工业的“三、三、三”

4.多角度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特点

(1)发展水平: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③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2)经营形态:

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

(3)生产布局:

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相关资料选编]

1.大禹治水

传说在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居民困苦不堪。

尧命鲧去治水,鲧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历时九年以失败而告终,鲧也被“殛之于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总结其父及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终于取得了成功。

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广泛流传于世。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诗经》《尚书》《左传》《孟子》《墨子》《荀子》《楚辞》《管子》《国语》等书中均有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孟子·滕文公上》。

其中写道: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

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这里说的“禹疏九河”可能是夸张的说法,但他治理洪水之事,可能不谬。

大禹为了治水,解除民众之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忘我精神,为历来的史学家所称颂。

2.“五谷”与“六畜”

汉以后人们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

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一种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大豆)。

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很明显稻、黍、稷、麦、菽(大豆)、麻这六种农作物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

现在所谓五谷只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或泛称。

我国又是家养动物的重要起源地。

许多本土起源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并非汉族单独栽培和驯化的,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创造。

各民族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驯化和栽培了不同的动植物,并通过彼此交流,融会到中华农业文化的总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