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54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docx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卧…·怯。

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便舍船寻:

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

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

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

(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

①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

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

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

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

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谐太守()邑人()刘子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

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

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

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

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

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

“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

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