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83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docx

初二上导学案桃花源记

初二上语文导学案

《向沙漠进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接触说明文,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早知道-----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3)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文的要素:

A、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途

B、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等。

C、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二)、熟读课文,掌握下列指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充pèi()chěng()强肆nüè()

干涸()俨然()磴()口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充沛: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3、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他是我国著名的( )家和( )家。

4、抢读课文,自主学习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3)、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

(4)、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蹂躏,面对不可一世的劲敌,我们只有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才能收复失地,重建家园。

向沙漠进军,建绿色田园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奔赴战场。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和两种。

本文属于。

(2)说明顺序有、、三种。

(3)常见说明方法有

2、交流上面列举的问题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2、沙漠的武器、进攻方式?

3、文中提出了哪些治理沙漠的方法?

4、我们能否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

(四)、品读课文,小组合作:

品析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

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试着分析其作用。

2、你能说说这些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如果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你发现答题规律了吗: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试着分析一下吗?

(五)、归纳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达标

1、判断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的树上去。

()

(2)、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

(3)、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

(4).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

2、“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七、作业:

2008年的奥运会成功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届体育盛会,“北京”因此而闻名世界。

然而,现在北京城仍然面临着沙尘暴的威胁,大家能想想办法吗?

把你的建议写下来。

课后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 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原因到结果 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 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A.并列关系 B.解说关系 C.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 )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 )

(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

9.文中划线词“主要”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10、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为什么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二)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的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要常常补种两面三刀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

沙丘的移动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从沙丘的底部移到沙丘的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城郭变成______

1.概括这段文字说明内容。

2.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句中“常常”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5、风沙进攻的这两种方式,各有怎样的危害?

(用波浪线画出)

6、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7、根据沙漠危害人类的特点,你认为向沙漠进军的方法有哪些?

 

《死海不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价值目标: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能为保护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2、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数据说明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体会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引用、作比较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的说明事理的顺序。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游弋()安然无恙()谕()告携()带

家眷()干涸(   )

2、解词: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谕告:

游弋:

大惊失色:

3、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

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

③……真是“死海不死”。

()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浩翰而美丽的。

她带给我们多少神奇美丽的向往:

柔软的沙滩,和煦的海风,金色的贝壳,光滑的鹅卵石,无不让人魂牵梦萦,那你知道吗?

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海,这个海,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但她的魁力却是与众不同的奇特的美。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不死”?

(3)死海中为什么没有鱼虾水草?

为什么淹不死人?

(4)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5)全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三、点拨讲解

学法指导:

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应从以下内容入手:

确定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弄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四、练习测评

1、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用原文回答。

(2)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

2、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

(2)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3)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

3、读全文,用一段话来概括本课所介绍的对象、特征及说明方法。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要向游客介绍死海,你将如何介绍才好呢?

请你将课文中有关死海的信息重新整理一下,拟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咸度高(现象——本质)

不死

《死海不死》大裂谷

形成矿物质多(概括——具体)

蒸发沉淀

【课题】25、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课文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写出了那个战乱年代的人们寻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教读本文,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制故事情节的。

注意掌握古今意义的不同及文章中的通假字;翻译课文;背诵全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译释课文,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熟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译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感悟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查找作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作品。

      

(2)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

录音机、朗读磁带、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

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yǎn)然 豁(huò)然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怡(yí)然邑(yì)人 诣(yì)太守便舍(shě)船屋舍(shè)

间(jiàn)隔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1.听读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字音要读准。

b.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

“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③无

论魏晋;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

要紧凑。

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2)学生个人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照注释,试讲课文每人翻译一句)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3、提问:

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

美、乐、奇。

点拨讲解

教师提醒:

(1)学法指导: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不可望文生义。

(2)翻译句子时,先弄清句式特点、关键字的意思,然后做到准确,通顺,省略的部分要补上。

例如:

“具答之,便要还家”具,详细;要通邀,邀请。

(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译文,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桃源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3)复述课文内容时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是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师:

请找出文中的一义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本文中的成语。

(1)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

以前的、旧的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

妻和子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间隔——古义:

隔离。

今义:

距离。

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

形容很像,如:

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通假字 

 要:

通“邀”,邀请。

(5)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6)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五、学生齐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六、课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欣然规往﹙﹚皆叹惋﹙﹚便扶﹙﹚向路﹙﹚

3、古代词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辨析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鲜美交通妻子

绝境无论如此

4、翻译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解释下列词语古今的不同含义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如此:

间隔: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学生齐读课文,分步品味课文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2.理解桃源之“乐”。

(1)提问: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2)提问: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建议:

教师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景”奇。

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2)“人”奇。

如:

“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

‘不

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3)“踪”奇。

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挑

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背诵课文(个人背、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巩固检测:

1、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向:

寻向所志

眈眈相向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3、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理想社会?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美乐奇

虚景实写,虚中有实

课题:

《桃花源记》课型:

复习课课时:

一课时

主备人:

李巧玲审核人:

初二语文组

复习目标:

1、积累陶渊明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方法:

1、个人识记,过好整理关

2、强化背诵,过好名句默写关

3、小组合作,过好语句翻译关

4、教师点拨,过好赏析评价关

5、适当延伸,过好课外拓展关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

二、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过关复习检查。

导学提纲: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作者:

,又名:

,字:

,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诗有《》、《》

答案:

《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东晋《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

二、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定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ò()然开朗屋舍()俨然()便舍船()

阡陌交通()()黄发垂tiáo()yí然自乐()

便要还家()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

yì太守()刘子骥()

(二)、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具答之()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